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注“小人物”,写尽他们悲惨无告的生存状态是两岸乡土小说作家黄春明和高晓声共同的创作倾向。他们不仅塑迪出多样的“小人物”形象,写出他们令人同情的遭遇,同时在这些人物身上挖掘出沉潜滞淀的国民劣根性。显现了二者创作意识的惊人相通及作家理性的审思,使作品得以提升。但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和作家个人审美理想的差异,又使二人的创作呈现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底层写作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上的热门话题,贾平凹以他长篇小说《高兴》对这一题材创作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不仅要写出底层社会人物的生存状态、历史命运,而且要从中探求他们的生命本质及其建构。在这篇对话中,作家坦诚了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理解作品与当下文学创作,应当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中的 农民失地问题,又要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对农民认识的态度;其次,切实维护农 民土地经营权并把解决他们生存和发展统一起来;再次,要做好农民文化教育、农业政策、制度完善和农村组织结 构调整等基础性工作;最后,政府的基层组织要尽快、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民失地后的政策、待遇。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以恐惧为指向的生存形而上学。生存的本质不在于现实性,而在于可能性,可能的生存是本质的生存。但是可能性是还没有到来的,它永远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人对未来充满恐惧。在恐惧心理中,个体通过无限缩小自身达到了对恐惧的渴求。这种对恐惧的矛盾态度是卡夫卡创作中最为奇特之外。本文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来显明卡夫卡的恐惧的生存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一、农民生存伦理的内涵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是一部有关农民问题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农民的生存伦理,“生存伦理就是根植于农民社会的经济实践和社会交易之中的道德原则和生存权利”[1]8,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所追求  相似文献   

6.
论浙东乡土作家群对鲁迅创作精神的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作家群体,浙东乡土作家同鲁迅有着同一的乡土背景,又受到鲁迅的扶持与提携及其作品的直接影响,对鲁迅创作精神的承传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创作都立足于浙东乡土,承传了鲁迅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也写出了外来资本冲击下浙东农村的生活现状和农民意识形态的变化,拓宽了乡土文学的表现范畴。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生存在现实中屡屡受挫 ,在失败面前是退缩还是奋起 ,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困境的态度。乐观的生存意识是西方文学中反映出来的西方人生存意识的一种 ,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极力倡导这种生存意识 ,写出了耐人寻味的作品 ,这或许是西方文学引人注目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农民对城市的强烈向往,进城务工农民群体迅速扩大,出现一群"城市异乡者".他们努力地追寻城市精神身份认同,但在城乡文明的冲突中,他们处于悲苦和尴尬的生存状态,呈现出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以恐惧为指向的生存形而上学,生存的本质不在于现实性,而在于可能性,可能的生存是本质的生存,但是可能性是还没有到来的,它永远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人对未来充满恐惧,在恐惧心理中,个体通过无限缩小自身达到了对恐惧的渴求,这种对恐惧的矛盾态度是卡夫卡创作中最为奇特之处,本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来显明卡夫卡的恐惧的生存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展现了魏晋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强烈的生存意识,以及他们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它的“世说体”结构方式体现了其小说特性,对后世小说创作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选择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21世纪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对数字化图书馆概念理解及传统图书馆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对策,指出了数字化图书馆对馆员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年鉴能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社会的认同和编撰人员的素质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立美宜人”的生存观,是一种以建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即“立美”与适合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即“宜人”的统一为旨归,范导人的存在样态和生存活动方式的生存观念。只有在“立美宜人的生存观”的范导下,建立起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才能消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境遇之中出现的某种“非相宜性”和“异化”,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作为人类整体性生存境域体现的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学说首先是用来修身,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其次才是治理国家。世界的残酷和无道使生存而不是救世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庄子哲学为人类个体生命漂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我们通过解读庄子哲学可以确立新的生存理念、新的人生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创新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命题.它关涉一个民族的未来.文化是一条流淌的河流,在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是该民族的人民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文化是人化,人的主动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文化执行者如何选择就更为重要了.正确的选择来自文化执行者对价值观的检阅或构建.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民族传统艺术,中国戏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电影、电视等新兴艺术形式的严峻挑战。中国戏曲固然应该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演绎民族优秀经典的责任,但也应该创造新的时代经典,将现代生活的新题材融进戏剧艺术形式之中,跳出传统艺术形式演绎老题材的圈子。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上虚拟性和本质上现实性的统一。虚拟生存是现实生存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呈现。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的符号化身,体现出现实主体的各种欲求和行为预期。虚拟社会关系的基础仍源于现实社会,并孕育着、蕴涵着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开放性的创新过程,不仅要遵守虚拟社会的各种技术与伦理规范,更要遵守现实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人的存在是一种以否定对象、肯定自身为主要形式的矛盾存在,人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塑造和设定自我,对象化 是人之存在的根本形式,其中对象性思维是对象化的静态表现,而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则是对象化的动 态内涵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类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千差万别的生存环境下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珍宝 ,是人类智慧的总库存。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有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宽松 ,对缓解目前已出现的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有效地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资源 ,人类 2 1世纪的生存环境将仍然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