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国杰 《南方论刊》2010,(6):69-70,72
"镇盛,镇盛,即是‘浸剩’"!饱受水浸之苦。可见镇盛的水是"恶水",河水受污染,梅江两岸,冬旱夏涝,种田深受其苦,尤其是汛期,既要防河堤崩又要防内涝。镇盛的山也是"穷山",主要是沙砾土,养分低,酸性强,  相似文献   

2.
明代文学文献(如选本、诗序等)使用了"盛明"这一明代文学术语。"盛明"既是明代文学分期术语,又是明代文学批评术语。作为明代文学批评术语,"盛明"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鸣盛"意识的产物,具有"政治盛明"的含义。同时,它亦具有"文学兴盛"的含义,标示了一段明代文学兴盛的时期。"盛明"作为明代文学分期术语,起于弘治初茶陵派兴起之后,而迄于万历中公安派兴起之前。从反映明代文学发展阶段性来看,"盛明"同"明代文学的中期"相比,用语更简明,表意更丰富。我们未尝不可将它与"初明"、"晚明"组合起来,用于研究和教学。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2,(6):237-242
西方学者"唱盛中国"的原因剖析卢汉超撰文《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吗——再论西方"唱盛中国"》指出,西方学界"唱盛中国"学派近年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其一,中国一直是个开放型的国家,而非长期封闭保守;其二,清朝是个文化多元的帝国,而非仅仅是满人汉化或满汉双元;其三,传统中国社会有许多理性进步因素,而非一贯愚昧落后。  相似文献   

4.
三、郭松年说《南诏德化碑》是“郑回制文”并非“误说” 从“蛮盛家世汉臣”到“改委清平,用兼耳目,……”这一整段碑文来看,毫无疑问,这是碑文作者蛮盛对其家世的自述。但是,这段碑文所述的家世,并不是王蛮盛的自述其家世,而是蛮盛即蛮利亦即郑回的自述其家世。其所以不是王蛮盛对其家世的自述,我们在上文第一个论题里已逐句逐处提出质疑,并作了应有的考辩;现在,我们对其所以是蛮盛即蛮利亦即郑回的自述其家世,作如下的考释,以证明郭松年在其《大理行记》中说《南诏德化碑》是“郑回制文”并不是一个“误说”。  相似文献   

5.
正洗碗刷锅是主妇们天天需要面对的家务。别看它事小,一些错误的做法不仅会"添乱",还容易造成浪费。错误一:饭后把碗探在一起。油腻腻的碗盘摞在一起,只会造成互相污染,让刷洗工作量增加一倍。吃完饭后要给碗盘分类,没油的和有油的分开放,先刷没油的,后刷有油的。此外,盛生肉的碗要与盛熟食、果蔬的碗盘分开,洗碗布也要分开。先洗盛熟食的碗,后洗装生肉的碗。错误二:吃完饭不及时洗碗。  相似文献   

6.
时少章是生活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的一位诗评家。他看重诗品与人品、创作和时代的关系 ;从拯救民族危亡的高度出发 ,推崇盛唐诗风 ,抑制晚唐习气 ;注重师承 ,更强调独创 ;一方面激赏盛唐诗 ,但也不排斥中晚唐诗中那些清新流丽之作 ,表现了博大的胸襟和持论的公允。  相似文献   

7.
史学大师梁启超与王国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十年前,所谓清末民初时代,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度蔚然称盛的发展。这是由于诸朴学大师前后踵起,集乾、嘉、道、成、同、光二百年之潜研积蓄,成其所谓今古文、汉宋学、经学、史学、小学、甲骨学、金文、版本、碑铭、竹简、经卷之学,竞奇争妍,齐兴并举的盛  相似文献   

8.
清代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纂辑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的主要纂辑者并不是盛康、盛宣怀父子 ,而是缪荃孙 ;负责删定、增补与校勘者则是汪洵。“盛编”的纂辑、刻成时间也不同于一般所说 ,盛氏父子在序言中将基本成书时间说成经始时间 ,这样就掩盖了缪氏纂辑之功。从内容看 ,“盛编”纂辑时曾参考过其他几种《续编》。与略早刊行的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相比 ,“盛编”编辑思想稍稍落后 ,不如“葛编”更能反映时势变化 ,但它校勘严谨过于“葛编”,保存了许多史料 ,因而同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庄(子)学史上,“以儒解庄”者不乏其人,但以明末清初曹洞宗高僧觉浪道盛的庄子“托孤”说最为奇特,他不仅“以儒解庄”,更且直接指认庄子为“尧孔真孤”,认为庄子得孔子真传,庄学是儒门嫡系,如同禅为佛教的“教外别传”,庄为“儒宗别传”.道盛此说经其弟子方以智《药地炮庄》的传播,在庄学史上留下一段公案.“托孤”说是如何提出的?在当时用意为何?道盛、方以智同时代人对此似乎均“心知肚明”,即庄子、道盛、方以智之间的全方位互托,这也是庄子之孤、遗民之孤与宗门之孤的风云际会.奇怪的是方以智身后三百年来的庄学研究者却鲜能善解,一个当时的“公开秘密”被后人搞得云里雾里,真相越辩越模糊,很有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柠檬粥     
《快乐青春》2014,(8):90-91
今天,我和爸爸去喝柠檬粥。一路上,爸爸都在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哼!我倒要尝尝,看看这粥到底有多好喝!到了粥店,到处都是甜丝丝的粥味儿。爸爸大手一挥,说道:“老板,还和以前一样,要柠檬粥!”过了一会儿,老板笑嘻嘻地端来一个大瓷碗:“这里还有几个小碗,你们自己想盛多少就盛多少吧!”  相似文献   

11.
元明走向衰落的词学至清代完成了复兴,而清初则是由衰到盛转折的关键时期,其间词人频出、佳作云集、词学理论丰富深刻。清初颍州诗人刘体仁不仅诗名颇盛,在词学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除少量词作外,其诗话著作《七颂堂词绎》在诗词分疆理论、词史观、正变观、创作论等方面都不乏新见,在清词中兴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庆龄思想研究的新突破──读盛永华《宋庆龄论》吕明灼我国研究宋庆龄的先行者盛永华的新著《宋庆龄论》(199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是研究宋庆龄思想的专著,理论深刻,内容丰富,夫对宋庆龄研究的新拓展,新突破,新成果。《宋庆龄论》的主要特点是把宋庆龄与孙中...  相似文献   

13.
剪到春寒阴气盛东风噢汝复初阳仙葩自解昌文运一伴船山万古香  相似文献   

14.
山水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在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钱起曾和王维有过交游,他们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着相似之处。但细细比较,表面的相似处实则隐藏着重要的一点差别,这个差别也是把盛唐诗和中唐诗相区别的一个分水岭。本文在分析钱起的山水诗时,在论述过程中与王维诗进行比较,来找出唐代山水诗盛中代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刘长卿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人物,从其生年、诗歌的风格、实力乃至创作的个性来看,刘长卿都应该归入盛唐。特别是他在盛唐诗风的承传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而在情景交融上也具有“定型”的意义。把他归入盛唐,不只是个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盛唐山水诗群落派的自然生态的必然要求,显示出此派的无形而巨大的聚合力,也更是对盛唐山水诗派的实际情况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贺铸词在表现手法上屡屡能够以弥满的精力和高妙的才华突破传统格局束缚,时有创新。这种求变的精神,首先表现在填词不拘一格,完全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上。 徐(钅九)《词苑丛谈》卷一“盛宋词人作词法”条下云:“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盛宋词人多此法”。贺词如〔伴云来〕《天香》就是典型运用这种手法的例子。词的上片泛写清秋薄  相似文献   

17.
11世纪,西藏阿里古格王益希沃迎请印度高僧阿底峡来藏整顿西藏西部佛教后,孕育了西藏佛教后弘期噶当派的产生;仲敦巴创建热振寺,开辟噶当派,“由他(仲敦巴)将噶当派教法如夏日之海潮,播向四方。’①噶当派的寺院和信徒迅速在整个卫藏地区蔓延、发展。《佛教源流明灯》记载:“大兴佛法善知识,更是无量亦无边,此时佛法称最盛”。②法尊法师说:“在宋元两朝之间,西藏中兴之佛法,要以此派为最盛教派了”。③13世纪中叶,领兵进藏的蒙古将军多达那波写给阔端汗的信中说:“现在西藏以喝当派的寺院最多”。可见当时噶当派的势力之盛…  相似文献   

18.
李白与唐代的干谒之风葛景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干谒之风,古已有之,但以唐代为盛。何也?因唐代人仕的门径有三种:一种是科举,一种是门荫,一种是流外入流。除了门萌是受先人荫庇而得官外,就连科举也得进行干谒才有中举之可能。因此,唐代举子特盛于干谒行卷...  相似文献   

19.
戈壁之晨章厨盛夜瓜雪山牧场v▲青海湖畔v青海风光(油画组画)@井汉升  相似文献   

20.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云:“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溪午,旧注未涉,时人新解都释“午”为“中午”、“正午”或“午时”。我却以为,“午”是形容词,溪午,意即溪水漫盛、湍急。我国古代夏历用干支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爿羊)。”《史记索隐》引孙炎云:“敦,盛也;(爿羊),壮也。言万物盛壮也。”夏历又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顺次至五月为午。徐锴《说文系传》“午”字条云:“五月草木并盛,衔华载实者众。”《晋书·乐志上》:“五月之辰谓之午。午者,长也,大也,言物皆长大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