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们把《文赋》这篇创作理论放在艺术美建构的框架中时,自然要从它的文学构思论中的写作者(写作主体)、写作对象(写作客体)、表现形式(写作载体)三者的互为作用及制约关系谈起。因为,它是文学创作的艺术美建构基础。如不明确写作主体、客体、载体的特征,并理顺其转换关系,任何诗文的创作都是不可能的,更无法上升到艺术美的高度来认识写作活动的审美价值及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文论(包括本意旨在讨论哲学与伦理却可以引伸为解释文艺问题的言论在内)作为中国古典文论滥觞,它的真实观与大体同期的西方文论有着很大的差别。先秦文论的真实观不讲究“摹仿自然”,“再现客体”,而是更多地关注创作主体的“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社会的前进,它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从一味注重主体的“诚”到日益兼及客体的真。本文拟就孔子、庄子、《周易》、《乐记》的有关论述,探寻一下这一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周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各种学术思想皆“援《易》以为说”(同上),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周易》美学思想实质和作为中国美学重要起点的价值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本文主要选择《周易)中几个重要范畴概念,如“阴阳”、“象”、“生”、“险”、“丽”、“简”等,从《周易》与中国古典美学关系上,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对人们深入认识和研究《周易》美学思想有所裨益。 一、阴阳:中国古代美学思维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类的现实误区──《大文章概念论》之一朱广贤文章,作为整个写作活动终端的物化形态──精神产品,其分类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古老而疲惫的话题。浩如烟海的中国文章,其“门”、其“类”、其“体”、其“式”等“形式”上的归属称谓,经过文章自身的沧桑演变和历代...  相似文献   

5.
《敦煌汉简》中收录的387、388和1787号简均与《周易》有关,其内容与今本《周易》传文完全不同.387和388号简上的“乾”在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易类文献首见,今本《坤》卦在387号简上写作“川”.388和1787号简表明西汉时易筮与日书有融合的现象.这三枚简文性质应属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数术略”中的易筮类典籍.  相似文献   

6.
《易》之卦爻辞或为叙事,或为歌谣,二者用字有正有误,但即或字有错讹,语义还比较易于切磋,唯如《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这等上下无文、只可看作一则标题的爻辞最难通释.按此语“箕子”二字,焦循训为“其子”,赵宾训为“荄兹”,近人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训为“孩子”,这大致均不合原意.顾颉刚先生、李镜池先生、高亨先生都按本字解释“箕子”即殷末贤人箕子,这大抵不会错误.但顾、李、高三氏对于此条爻辞的揣想,却又彼此不一,出入悬殊.这主要牵涉到“明夷”二字.顾氏以为“箕子之明夷”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典故,那意思犹同现代人说“某人的晦气”一般(《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见《燕京学报》第六期).李氏以为“之”当作动词“去”、“到”字解,“明夷”当是一个氏族或国家的名称;因之“箕子之明夷”当释为“箕子到某处”的意思(见《周易探源》中《周易卦名考释》).至于高氏,他以为“明夷”即是鸣雉,并认为“箕子之明夷”中“之”字下当脱一“获”字;“箕子之获明夷”说的是箕子猎得野雉的事(见《周易大传今注》).这样,虽说“箕子”已无异议,而  相似文献   

7.
训诂学是我国的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门学问原为我国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秦汉之际出现的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词典《尔雅》,就是这门学问开始建立的标志。长期以来,这门古老的学问内容比较庞杂,方法比较陈旧,术语比较晦涩,因而被人视为神秘莫测。说它年轻,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史记》与《周易》经传关系密切,最早由近代学者刘师培提出。他写过《司马迁述〈周易〉考》。其中说,“史迁谙明《周易》”,“史迁曾以甄明《易》义为己任”。由于此文重点在于考证西汉学者说《易》的真相,关于《史记》与《周易》经传的关系犹未深论。刘节教授著《中国史学史稿》,明确指出《史记》对于《易传》历史观“有继承关系”;并说“谈、迁父子的哲学思想,主要的是出于《易传》”。但是,关于《周易》经传的方法论如何指导《史记》的编撰,尚未论及。木文从这方面考察司马迁的《史记》。一谈司马迁的史学方法,不能不提其父司  相似文献   

9.
《周易》:挣扎出来的哲学董运庭《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被奉为儒家的大经之首,历代受到重视。对《周易》的研究,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虽经秦火,办独逃厄运,使它成为中国古籍中注释最多的一种。八十年代以来,《周易》作为“东方神秘主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周易》这部奇书,有如古代思想领域中的中国“哥特巴赫猜想”,从它产生那天起,注释和研究者就代不乏人,有关著述汗牛充栋(不下三千种),堪称世界之最。旧时各家《易》说,见仁见智,各有歧异,其目的却都是在努力寻找出一条走出这座迷宫的阿里阿德涅彩线。直至今天,人们研究《周易》的兴趣方兴未艾,指陈旧说得失,颇多建树,然亦有走得甚远者。本文拟就《周易》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亦即《易经》  相似文献   

11.
在探讨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笔者曾针对W·斯台格弥勒的所谓“范式变更使世界本身也变了”(见《科学哲学中的革命—围绕库恩科学观的争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0年第1期)的观点,提出“要区别观察客体自身与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的界限”。并认为:“观察客体自身并不会因理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只是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即由于理论结构的改变,使观察主体对客体的观察的角度、范围以及所作的观察结论发生了变化。”(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胡俊卿同志在《也谈观察中主体和  相似文献   

12.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发端文学批评来源于文学创作实践。先秦典籍中较早涉及到“文”的问题的,如《周易·艮六五》:“言有序”,就是说语言要有层次,要有条理。又如《仪礼·聘礼》:“辞无常,逊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它所谓“辞”,是指使臣聘问的外交“辞令”而言,它要求的是“达”,就是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这和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反映出古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重视。到了春秋时期,各国使臣往来频繁,言辞的得失常常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对于言辞更加重视,把“立言”列为“三不朽”之一(见襄公二十四年《左传》),显示出言辞在政治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是一位神奇的作家。国外誉他是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国内作家称他是“鬼才”,“因笔端有神鬼厮扯,果然其情泣血,其味澹澹,有别于各位文坛大家。”(张敏《贾平凹早期小说精选·前言》) 贾平凹喜老庄,释《周易》,读《道藏》,到终南山参加禅学训练班,“跟一位禅师学禅”。 (《四十岁说》)他推崇《清源帷信禅师语录》中的一段著名文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并把它手书成条幅,悬挂在书房墙上。 (《四十岁说》)他宣扬马祖道一提出的“平常心是道”的  相似文献   

14.
“傲岸泉石”出自《文心雕龙·序志》篇“赞曰”,其词义涉及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等一系列关系,可以说是全书文论思想的一个浓缩。以往学界对它的解释大致可以归为四种:纵情山水说、高傲隐居说、自然本然说、逍遥自得说,每种说法都有合理之处,亦有不足。结合具体语境考察,可知“傲岸泉石”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作用,指的是文学创作时一种逍遥自得的本然状态。它与强调审美客体作用的“江山之助”一起构成了刘勰文学理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易传·系辞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是一部“象”书,“易象”是其核心。“易象”的特点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构成种种形象逼真的“象”,以比喻、象征一定的道理,其具体方法有“实象”和“假象”之分,这与文学艺术的通过创造一定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思维和认识方式颇有一致之处。《易传》认识到了“易象”的这一特点,它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卦象”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取象”说和“言”“意”关系说,对“易象”的特点作了较深入的描述。《周易》虽然不是一部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周易》“是宗教神学体系”和《周易》“宇宙观本体论的本质和主流是主观唯心主义”等观点提出了异议。作者认为,要正确地认识《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首先要辨明两个问题:第一,《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第二,《易经》和《易传》的关系是什么?本文认为,《周易》是一部既含有宗教巫术又含有哲学内容的著作,任何是此非彼的看法都是偏颇的。《易经》与《易传》的关系不是“旧瓶与新酒”的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在《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里,虽然混有唯心主义的杂质,但其主流却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当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是古代原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然缺乏深入细致的文献考证和研究分析。魏晋六朝“人的觉醒”主要体现在士人真挚的情感、独立的人格、精神气质美中。“傲岸泉石”出自《文心雕龙·序志》篇“赞曰”,作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考辨,认为其词义涉及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等一系列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全书文论思想的一个浓缩。以往对它的解释大致可以归为三种:纵情山水说、高傲隐居说、逍遥自得说,并分别与真挚的情感、独立的人格、精神气质美相呼应,每种说法都有合理之处,亦有不足。“傲岸泉石”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肯定了创作主体在文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与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易》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错误观点 ,同时也形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学对《周易》的不同理解。然而 ,从根本上说 ,《周易》本身不是科学 ,但《周易》的研究可能成为一门科学 ,并且《周易》“气化流行”的气象经验总结 ,构成了《周易》基本精神 ,即“法则”、“合和”、“化育”、“至诚”。这些《易》道精神经过深层的理解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概而言之是为三道:天道、地道、人道。《周易》论天道、地道,是为阐述宇宙的普遍法则和哲学的一般方法,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确立人道。清朝著名学者焦循说《周易》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四库全书提要序》),这可谓是阐发《周易》旨意的鞭辟入里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写作既然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其间充满着作者的情感运动和思维活动,带有极大的主体能动性,所以,加强对写作心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写作心理学”的任务也已摆在眼前.本人不揣冒昧,谈点粗线看法。“写作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写作心理学”应该属现代心理学的范畴,它是现代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它是写作学和心理学联姻而生的,毫无疑问,它应该具备乃父乃母的特点。这种一身二任的特点,使它在现代心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使它在现代写作学的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提出现代写作学的理论体系应分“客体论”(写作的外部规律)、“本体论”(写作的内部规律)、“总体论”(写作的综合规律),其中“本体论”的全部和“客体论”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