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建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有许多研究者,在肯定赵树理小说创作优点的同时,却批评赵树理小说只善于讲故事,不注重刻画人物,更缺乏人物心理描写。这种意见有相当影响。近年来有些人无端贬损赵树理小说.也以此为论据。笔者认为,上述不符合实际的论断,严重影响着对赵树理小说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限于篇幅,仅就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心理描写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毛德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一、“画他的眼睛”“画眼睛”的手法是鲁迅先生在总结刻划人物经验时说的。原文是:“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赵树里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向来惜墨如金,可以说非点睛之笔而不运腕挥毫,“画眼睛”是赵树理刻划人物的第一个特色。例如在《表明态度》里对永富老婆的描写: 相似文献
3.
余红梅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15-217
赵树理在长篇小说《三里湾》中塑造了先进人物和众多的“中间人物”,没有塑造反动人物的形象,相比较而言,作品对旧人旧事的刻画更为生动和具体;在情节安排方面,小说的故事性强,颇能引人入胜,不过结构上前紧后松,结尾像是强扭而成,尤其三对青年的“花好月圆”,似乎有为了追求大团圆而硬行拼凑之嫌。 相似文献
4.
李娜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
通俗简朴的说唱语言是赵树理小说成功的一大因素,他在地方性与普遍性之间找到了最佳的语言结合点。从语言的基本特性即审美性、情感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对赵树理小说进行探究,以便于更进一步深入理解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一冰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他在艺术上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在形式方面的优点,融汇贯通,使新的思想内容与民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新颖独创的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不仅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而且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作家的语言运用来看其风格,这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赵树理语言的特色就是成功地运用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语言,通俗易懂,新鲜活泼.正如茅盾同志所说的:“赵树理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小说的人文精神是受"五四"新文学精神的陶冶和解放区民主政治的影响,以及对农民兄弟赤诚的爱意而形成的.它的内涵是热情塑造农村新人形象,大力为党的优秀干部立传,展现新时代农村的生活,抨击封建残余势力与封建腐朽思想.它的意义是使人觉醒,获取人的价值与尊严,使人为之有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泽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5):106-108
赵树理的小说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时至今日仍拥有自己的读者,究其原因,是因为赵树理小说主题包含有诸多母题,如家庭母题、婚姻母题、斗争母题和成功母题,这些母题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形式,赵树理对之进行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所以他的小说至今仍可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8.
曹丽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历来文学界对赵树理小说的评论可谓多矣,然而鲜有关注其情节艺术特色的论述。本文着重分析赵树理小说情节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并结合作家的创作情况及传统小说情节的美学理论,探讨了赵树理小说情节艺术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张化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别林斯基认为,“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结着。”可以说,赵树理就是这样的“优秀的诗人”。他是属于他所生长的革命时代,并和革命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结着的“诗人”,是从人民生活中取来火,又去照亮人民心灵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孟祥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564-566
从审美角度出发,探求赵树理笔下人物绰号的主要来源依据,主要包括行为举止、肖像挥写、个性语言和双关修辞。审视赵树理笔下人物绰号的基本功能,概括地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故事的妙趣横生,折射出作品的语言魅力,验证作者的爱恨情仇。 相似文献
11.
试论赵树理笔下的落后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遂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8,(1)
大家公认赵树理小说表现了根据地农村中伟大的变革过程,歌颂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伟大革命斗争,展现了新中国的光明社会前景.但大家也不否认赵树理笔下人物形象最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是一群落后人物形象,特别是农民中的落后形象.作者自己也承认这一点.这种矛盾现象如何解释呢?在文艺要繁荣的今天,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赵树理说:“同志们、朋友们对我所写的作品的观感是写旧人旧事较明朗,较细致,写新人新事较模糊,较粗糙.完全正确,其所以那样,就决定于这全部养料.我已写出的作品其题材全部是农村的事.要写 相似文献
12.
刘邦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93-96
赵树理小说在通俗化中呈现出了高雅的氛围。在其塑造的形象系列上表现为:写出了农民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主人公的行为、心态、命运以及光明前景和成长的必然趋势,有着崇高的执著的使命感。在艺术上表现为:对文学功用有着独特的思考,对农民群众生活发展趋势有着总体把握;在日常具体事件的描述中,表现了对农民命运的严肃关注和对农村新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融鲜明的爱憎感情于平直的叙述之中,充分传达出作品的意旨;在口语化中,既注重了具体语言的艺术风韵,又照顾到了整个语境的融洽和谐。 相似文献
13.
高亚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26-130
反讽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批评概念,它包括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等不同的形式。赵树理的小说无论在言语层面,还是在小说情境与小说结构上,都具有反讽艺术的特点。在此以赵树理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为例,分析他小说里的反讽艺术,企图从这一的视角打开展示赵树理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视窗。 相似文献
14.
杜运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赵树理是写农村的“铁笔”、“圣手”。他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塑造了一大批活脱脱的农民形象,是透视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他不仅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也是人物描写的名工巧匠。认真研究赵树理小说人物描写的技巧,对于繁荣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论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作为五四现实主义的重要支脉,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与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不同。在文艺大众化进程中,一方面,歌颂了新社会、新农村、新农民,另一方面,又从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层面剖析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历史沉疴。 相似文献
16.
王群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赵树理是用加工提炼了的晋东南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1]。赵树理小说里的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比较,基本上都属于“同词同义”的类型;由于汉字的超方言特点,赵树理小说中的词汇,大体上也都是“普通话”的了。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鲜明的地方色彩,除了其它原因外,这跟小说中吸收(也可说是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明显地带有地方色彩的方言词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赵树理小说俗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本文对赵树理的26篇小说中所用俗语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鲜明的通俗性和口语性,独特的地方风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赵树理小说运用俗语的主要特色;刻画人物,开展情节,激发感情是赵树理小说运用俗语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8.
师艳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3-85
赵树理小说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形成的预设和真实内容之间的冲突造成了幽默。赵树理小说幽默的预设冲突可以存在于词汇、语句段落和语篇形式中。其中的幽默预设具有合适性、共知性和地域性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9.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赵树理小说大众化、民族化风格特色的形成,深受了古代平话小说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三方面:古代平话的通俗性,适合民众欣赏水平和艺术趣味的特性;古代平话故事的结构艺术;古代平话的艺术表现方法和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20.
王献忠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赵树理以继承中国民间文艺的传统为主,又积极吸取了现代和外国进步文学的营养,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何风格,经验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文艺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广大的农村服务,以满足农民对文化艺术的要求,把农民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轨道上来这一点出发,对他结构小说的艺术作一探索和总结,以和同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