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采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县级政区为基础,以虚拟的"府"级政区为单位,重建1959~1961年中国各地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结果表明,1959~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 250万。将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与1851~1875年的分府死亡人口进行对比,可知两个时代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呈强负相关。文章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民间关于饥荒的"历史记忆",而与各个区域人均拥有的资源及粮食无关。 相似文献
2.
1958~1962年四川省人口死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人口普查资料及新修地方志所载数据,对1958-1962年间四川省各地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在这几年中,四川全省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940万,占灾前全省人口总数的13%。 相似文献
3.
4.
由于缺乏健全的死亡民事登记和医疗登记制度,中国死亡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只能获得人口普查年份的数据,非普查年份数据只能用普查年份数据代替,这种替代法在使用中存在诸多不足,构建模型对非普查年数据进行估计是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经过识别和有效性检验的模型,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和存活人口受教育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利用可得资料对19902010年期间非普查年份数据进行估计,得到更为有效的省级死亡人口受教育水平逐年数据。 相似文献
5.
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北京市存在着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长期的低生育率造成北京市的户籍人口规模已经开始减少,本文希望通过人口预测分析2010~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变动,探讨人口转变对就业的影响。一、劳动年龄人口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分析--基于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年龄结构是经过多年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客观状况,对未来人口发展的速度和趋势以及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20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以下特征:少儿人口数量减少且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且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且比重呈上升趋势,老龄化进程加快。总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各地人口负担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人均GDP与总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呈负相关,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呈正相关。经济发达省市区人口负担系数较小;城乡人口比例呈持续升高态势;城乡人口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城乡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稳步升高态势;乡村人口抚养比高于城镇。 相似文献
8.
1979~2000年中国人口生育趋势:出生数据和教育数据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中国从1979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生育趋势。为此目的,本文对1979~2001年各生育调查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每年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四普、五普的回推数据,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报表中的出生数据和公安部户籍中的出生登记也作为比较对象。鉴于材料中的矛盾,本文就分析教育部部门统计中的各种和出生数据有间接关系的记载、讨论它们内在的口径问题和它们所涉及到的工作程序问题。本文在这一基础上用小学在校学龄儿童年龄分组的数据来估计中国1979~1997年的生育水平和其他资料的可靠性。分析暗示出生数据漏报问题普偏存在,自教育数据算出来的生育数据比许多其他资料高。虽然如此,但自1996年以来比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字低。结果同时表明,中国1992年以来确实达到了低生育水平。根据教育统计资料计算的1997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6左右。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广州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女性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状况.分析发现不同户口性质的女性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低于同类型的男性人口.不同流动原因的女性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差异较大.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越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签订劳动合同的、已婚的女性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可能性更大,单位类型对其参保也有显著但复杂的影响.文章认为需要从制度、市场和文化的角度继续展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小城镇人口非农化关系研究——基于1995~2006年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1995~2006年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总量和每镇平均量两个层次,测算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人口非农化的关系,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人口非农化的贡献弹性.研究发现,无论从全国总量层次还是从镇均层次看,公共投资对非农人口贡献效率均呈中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特点.从贡献弹性看,全国总量贡献弹性变化小于镇均贡献弹性,二者贡献弹性均呈下降趋势.建议当前国家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在中部地区,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人口非农化发展;西部地区通过撤乡并镇,扩大小城镇规模,以提高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和缩小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11.
论文证实了20世纪80年代公布的河南1949-1963年的人口数据是当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有较高的可信程度。利用当年的分年龄人口数据作队列分析,证明了大饥荒确实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损失,这种损失在少年儿童与老年人中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2.
文章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资料,认为该时期粗死亡率在25‰~35‰之间,婴儿死亡率可能在170‰~200‰之间,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随着地区和时期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异,在某些地区已经超过了40岁。另外,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对降低死亡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人口流动格局的十年变迁与思考——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东部沿海仍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的趋势依旧.西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流动目的地.超一半的流动人口来自于镇;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略有提升但务工经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出年龄有所推迟: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数量激增。造成上述特征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差距与要素集聚格局以及流动人口接纳安置能力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今后我国人口流动需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新思路的安排进行舍理引导与配置。 相似文献
15.
人口地理与公共品供给效率——以四川省135个县(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省135个县(市)的数据,分析人口、地理因素对县(市)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008年135个县(市)平均公共品供给效率为0.672,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县(市)辖区人口密度的提高、所辖乡镇数量的增加有助于供给效率提高;复杂的地理环境增加了公共品提供成本,降低了供给效率;乡镇辖区面积扩大及人口增加有助于供给效率的提高。研究对提高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完善地方政府及财政层级改革颇具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Walsh BM 《Population studies》1970,24(2):205-2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iders a group of models of Irish county marriage rates. Some of these models account for the major part of the inter-county variation in male and female marriage rates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The sex ratio of the unmarried population in the counties plays a key role in all of the models: the female marriage rate tends to be raised, and the male rate lowered, by a high ratio of males to females in the unmarried population. Male rates appear to increase under more favourable economic conditions, as measured by county income per person, while female rates appear to be lowered by increased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the labour force. In addition to these separate influences on male and female rates, a recursive model in which there is a one-way influence from male to female rates, and a simultaneous-equation model, in which male and female rates are fully interdependent, were tes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sted recursive model was particularly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流带有明显异地城镇化的性质,这种跨大区域的异地城镇化对人口移人区和人口移出区的影响是不同的。文章以环洞庭湖区为例,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县域资料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人口净移出区县域人口净移出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空间关系:按县域人口内移指数——城镇人口净移入与农村人口净移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将本区城镇化划分为主动型城镇化、内移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外移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和衰退型城镇等类型;并探讨了各类城镇化的人口迁流特征、动力机制和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洞庭湖区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中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建国后50年来人口变化的情况,对中国穆斯林人口的发展变化,人口的文化素质,出生和死亡率的特点,人口年龄构成,职业构成,人口性别比,婚姻与家庭,人口分布的现状等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