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樊莹莹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清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是学界公认目前杜诗注本中较为完整的一种,虽创见多,但其间依然存在需订补之处。本文经过考证,订补了“青精饭”、“魁梧”、“不上船”、“银甲”、“花妥”、“恰恰”、“土锉”、“漏天”、“脉脉”、“棱”、“划”、“逻些”等疏误。 相似文献
2.
王群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5-99
仇兆鳌《杜诗详注》熔铸前人杜诗学研究成果于一炉,是集大成之作,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仇氏的杜诗学观点.在创作论方面,《详注》认为杜诗和它的写作对象保持一致;在杜诗评价方面,《详注》认为对杜诗不能用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来要求它;《详注》在考察杜诗问题时,广泛地使用了联系的方法.这三点对今天的杜诗学研究者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时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仇兆鳌既是杜诗名著《杜诗详注》的作者,又是道教名著《悟真篇集注》的作者.本文通过二书诗歌注解之比较,认为仇兆鳌其实是一位在思想上主张“三教统摄,而归宿于某”的学者.在注解杜诗时,他秉持了“三教统摄,而归宿于儒”的指导思想;在注释《悟真篇》时,他秉持了“三教统摄,而归宿于道”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理解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可以理清某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近四百年来,对朱熹《诗集传》叶音说批评不断。作者对全书1360例叶音逐一进行音理分析,正确和基本正确占82%,失误占18%。它说明,朱熹是我国古音学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全盘否定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5.
王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30-33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干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6.
7.
常俊之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95-97
《虚字说》的虚词理论及阐释方法对《马氏文通》产生深刻影响。两者都反对“缘词生训”的阐释方法、同受文气论影响、皆为蒙童所作是《马氏文通》之所以会接受《虚字说》虚词理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海燕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108-110,138
清代前期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运用传统阐释观念对杜诗进行阐释.前者力图考辨史实,批驳旧注,后者力图阐发杜甫的"蔼然忠厚之本心";前者侧重"知人论世",后者侧重"以意逆志".两者各有特色而又互补,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杜诗学. 相似文献
9.
李汉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25-29
朝廷功令使程朱理学与八股科举互为表理桎梏人的思想。吴敬梓的《诗说》承顾炎武等重实际、重实证的学风,努力冲破以体悟人伦天理为指归的理学途径,转向以知性主体精神和具有实证特点的治学方法来治经,这是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诗说》中《女曰鸡鸣》、《简兮》等章则所表现的对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可以与《儒林外史》互相发明、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梁锡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3):120-122
《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楚子语中的“《武》”指“《大武》”,而“卒章”本为“首章”。这可直接证明《武》为《大武》首章。再者。仔细体味《诗序》、《乐记》、“七德”以及《大武》歌颂武王之意,也都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刘嘉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6):88-95
“华夷一体”是元代文坛的重要特征。高昌偰氏家族在元代多族士人圈中活动频繁。偰百辽逊的别集孤本藏于韩国,待阐发处甚多。其送别诗投赠对象有汉儒、西域亲友、入华穆斯林、僧道等,这证实了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有之精神财富。其诗歌呈现出西域人善于理财的文化特征,乐观幽默、勇武任侠的民族性格,为诗坛增添了新的光彩。在体裁选择上,偰百辽逊将西域音乐特点融于汉语诗歌创作中,五句诗、六言诗等“杂体诗”别具一格。其诗感情真挚,证实了元代多族士人间关系之紧密。西域诗人对于科举的关注,畏兀家族连胜科场,当是元代文史不同往古的新异之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元代诗歌有别于唐宋的“异量之美”,更好地构建涵括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其中教益,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确定了"以词为拼写单位""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的总原则,前一个原则简称为"词式书写"原则,后一个原则简称为"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动词"部分的三条细则以及涉及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有的细则与《正词法》的整体性原则相违背,有待进一步讨论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确定了“以词为拼写单位”“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的总原则,前一个原则简称为“词式书写”原则,后一个原则简称为“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动词”部分的三条细则以及涉及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有的细则与《正词法》的整体性原则相违背,有待进一步讨论和规范。 相似文献
14.
詹颂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2):48-54
《谐铎》是清代中期著名文言短篇小说集,对文言短篇小说的体制、形式与表现手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部成功的寓意小说集,它继承与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寓意作品传统,在寓意类型与手法上均有所创新,并调动种种艺术手段,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写作目的。在总体构思和篇目安排上,作者借鉴了戏曲传奇作品的某些表现手法与经验,苦心经营,使各篇之间在结构上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既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又富于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5.
李素心是太谷学派北宗张积中的女弟子、南宗李龙川的侄女,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玙姑的原型,是太谷学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本文分析了李素心《素心女史诗馀》的创作时间、内容和背景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辉斌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12-116
文章对《谢宣城集校注》中已系年与未系年的部分诗歌进行了作年考订,订正了若干错误。并对《校注》于有关作品的误注进行了辨证,如《校注》认为《酬王晋安》中的王晋安为王德元,实则为晋安王萧子懋,等等。同时,还对谢集者中的有关诗作进行了清理,认为其乃为他人之作混入谢集者。所有这一切,皆可供使用《谢宣城集校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6):35-37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中存在一些重出误收的篇目,对其中数例加以甄辨,明确作品的真正归属,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杜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71-74
中国的文学自觉经由曹丕和陆机的时代之后继续向纵深演进。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在文学上的独立发展,文学抒情功能的发扬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等问题上的认识达到崭新的理论高度, 刘勰是文学自觉这一渐进历史发展过程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0.
张映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65-68
易安词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创作现象,即其细腻幽深的情感内容多数是以咏物词为载体的,且词人在咏物题材的选择上,对花木意象情有独钟。易安咏物词"终日向人蕴藉"的,是一生痴情所带来的伤情和词人以花自咏自标的品格与风韵。其咏物词作成为了词人命运和情感的一种投射。所咏花木在词人笔下达到了两个合一:即物与词人命运合一,物与词人情怀合一。词人无限身世之感和曲折情怀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