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指出国外关于财政分权对于地方政府行为和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在中国不适用,然后提出了中国的财政分权对于地方政府行为和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并且用协整检验的方法研究了1980-2005年间中国的财政分权对于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以及表层决定因素和制度性根源,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它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双重激励即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促使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标尺竞争。本文试图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的激励机制给与理论和经验的系统解释,并揭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投资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对居民消费影响更为直接,而由于政府投资分配倾向于城镇地区,因此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或挤入效应更加明显.文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1996-2009年的人均消费、地方政府投资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等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表现出挤出效应,而这与地方政府投资决策倾向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4.
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试图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在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分权的同时,保留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这种独特的财政分权制度事实上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加剧,造成了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化,形成了地方政府"为GDP增长而竞争"的竞争态势。这种竞争态势是构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但同时也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和目标取向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财政分权更多体现委任制的特征,地方政府行为以追求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导致地区间财政收入的竞相竞争,挤占环境规制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造成财政收入与环境规制呈反向替代关系,环境规制失灵。为减少地方政府竞相竞争带来的环境规制失灵,应将环境规制实施方面的财政支出责任转移到较高层级的政府,并对贫困地区实施专项财政转移支付,以推动贫困地区环境规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财政分权在成功地为地方财政松绑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政府治理的"事权属地化".各级政府财力事权不匹配,直接导致了我国地方财政实践中存在财力-事权倒挂现象.根据事权来源不同,事权可划分为显性(法定)事权和隐性(委托性)事权,而结合地方财力是否具有自主性,地方政府财力事权关系理论上存在压力模式、匹配模式和自主模式三大类.地方政府财力事权关系的理论类型划分,旨在为进一步促进国家职能在地方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济过热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方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实现者,地方政府既要发展地方经济,又要承担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为当地提供公共服务等多重任务.但事实上,地方政府常为谋取自身私利而背离地方公共利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过热.在财政分权的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宏观调控需要从制度上创新,应该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导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因素很多,但财政能力差异和政府偏好差异可能是最为直接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都可以放置于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加以动态和系统阐释.为此,本文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以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为逻辑载体,解释转型中的财政分权对区域公共服务供给差距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收入分配与个人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当政府干预措施缺位时,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阶层加速分化,进而在代际间传递,由"权利失衡"演变为最终的"结构断裂"。政府干预可以有效打破上述恶性循环,规避"贫困陷阱"。然而,由于中国式财政分权特有的激励机制与中央政府责任"缺位"造成地方政府用于调节收入差距的支出不足,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标尺竞争"和"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的缺失强化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走向"循环累积",成为收入差距的制度根源。改革的措施应从优化分权激励机制、中央政府责任"归位"、完善分权体制和健全财政分权所必需的监督制约机制着手,从制度上确保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主流的财政分权理论一般认为,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可以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水平。本文将这一理论应用于1978年以来的财政分权改革与中国小学义务教育的案例,发现财政分权并没有增加小学义务教育的有效供给。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西方通行的财政分权促进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两种机制在中国并不发挥作用,尤其是人口流动障碍及其地区性差异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向追求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率的方向转变,导致各地区激烈的财政竞争并相应挤占了义务教育等外部性较强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的财政支出。本文还发现,财政分权对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推动了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而抑制了后者。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内容,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将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中国财政分权的推进,地方政府的支出行为是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分析了中国式财政分权一般与特殊后,应用SPSS的相关分析对二者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地方高等教育面临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这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本身的固有缺陷、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地方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的步伐、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投资的方向上的博弈等因素息息相关,对此,应从改进分权体制、提高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拓展地方高等教育的融资渠道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资本的流动使地方政府为税收而展开引资竞争,这就对其代理成本产生了影响.在理想情况下,资本流动能够减少但不能完全消除政府的单位代理成本.如果考虑辖区的地域差异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流动时,则情况更为复杂.特别是当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不同时,就会发生第二类的代理成本:政府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掠夺性的利益转移.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动态面板的差分GMM和系统GMM方法构建模型,利用全国27个省和直辖市1999-2009年度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权力和基于民生考虑的公共支出对居民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权力上的大小并不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一些本应起到缩减居民收入差距作用的公共支出在我国作用不明显,更有甚者反而成为解释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文章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机理,并基于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与财政分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财政分权进行了更广泛的定义 ,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进行了界定 ,对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和财政分权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地方公债、财政分权与宪政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金融和经济形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地方政府的18万亿配套资金.但地方政府的钱从何来,则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近来,地方公债问题再次被讨论并拟建立由国务院审批、财政部代为发行的地方公债制度.对于存在一定程度财政分权的中国来说,地方政府应享有发行地方公债的权力,基于立法保留原则的限制,该制度应由全国人大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事实上,地方公债和分税制是财政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不但与中央、地方的权限划分有一定的渊源,也关乎我国宪政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财政分权的实践与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财政分权理论被视为当前财政理论前沿问题之一。由于在众多转轨和发展中国家掀起的一股财政分权趋势,使其得到理论界空前的重视。本文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财政分权开始的确切时间;(2)中国财政分权的特点和程度(相对于一般的联邦主义);(3)对中国财政分权的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地方“人格化”、财政分权与央地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识央地关系的问题,最为核心的就是厘清并承认中央与地方的各自利益,而这需要以财政分权为前提,并辅以转移支付的调控.依循财政联邦主义的进路,承认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和"主体性",保障地方的"分殊利益",就必然要求中央与地方的契约性分权与财政分权,这种分权一方面增大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政府能力",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得其所"从而能够各自调控最适合自己调控的事项,另一方面客观上也降低了中央政府的政治责任与政治风险,并促使地方政府变为有限(责任)政府,从而为法治政府的构建与宪政建设的推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约束下,地方政府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难题.自财政分权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直接或间接地对地方企业实施补贴,导致各地能源价格趋异,进而影响能源消费成本和结构,造成各地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差异.本文以全国30个省市(除港、澳、台和西藏地区)2003-2018年的数据为考察对象,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部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较高,中部次之,东北最低.作为我国产煤大省的山西省,其碳减排空间高达109.4亿吨.从总体上来看,碳排放空间排名前五的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北、辽宁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的上升,都不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人均能耗的上升所实现能源的集约型利用有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策略,不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改善.能源价格的上升,有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