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实践生成本体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本体论概念的三种含义及其得失 ;接着从多方面入手 ,论证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既不是物质本体论 ,也不是实践本体论 ,而是感性实践生成本体论 ,这种本体论是一种开放性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中介性的、感性的、动态性的本体论 ;这样的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发生划时代变革的根本所在 ,它使马克思哲学成为一种崭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已是个争议较大的问题,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到的本体论思考则更是牵涉甚广的问题.试就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本体论问题的研究现状,探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本体论思想,寻找相关例证,解析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其丰富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本体论革命的内在意蕴。通过深切领悟立足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之上的本体论根基,深切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本真地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4.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有如下观点: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思想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体系,即人是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基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由人的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历史有规律地运动的目的和归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本体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本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往往被理解为是对宗教的全面、彻底的批判,最终是为了消灭宗教,并进而被视作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局限性。然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一则不是对宗教本身的批判,而只是对那些与剥削制度相关联并为剥削制度辩护的特定宗教形态,亦即宗教的特定发展阶段的批判;二则即便是对这种特定形态的宗教,马克思也并未加以绝对的否弃,他看到了在这种宗教形态中所蕴藏着的人的本体论追求精神。因此,解放被宗教异化了的人的本体论精神和寻找人的本体论精神的真实根基就成为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两大本体论旨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构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美国著名学者古尔德不但用黑格尔的自在和自为的辩证法激活了马克思“三形态”学说,而且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来激活“现实的人”的实在性,进而构建出一种以对象化活动为基底的社会本体论,并以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对这种社会本体论进行了阐释,从而将与之相关的自由问题推进到自我实现的高度。但是,古尔德由于过于强调对象化活动在生成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性,使她的构建陷入了功能主义,没有实现黑格尔式的关系论和亚里士多德式的实体论的真正融合。为此,我们试图以社会定在取代对象化活动,以此融合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构建一种契合马克思思想的本体论。此种社会本体论给出的社会关系理论不但强调主体在历史中不断扬弃和运动,而且肯定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所有制问题,为马克思社会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种整体性的建构方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以往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要以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动力源.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动力源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张艳玲  张平 《河北学刊》2007,27(2):14-1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构建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之“本”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发展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活动为本;社会发展以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为本;社会发展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0.
王志军 《北方论丛》2005,1(3):136-139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一个本体论产生、发展、沉浮、演变的过程。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有双重态度: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核心就表现在对传统哲学绝对的、与人分离的抽象本体论的彻底扬弃,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忽视它所提出的问题,即社会精神生活,如哲学、宗教、道德,不仅具有认识论的特征,而且具有崭新的意义、价值、理想的本体论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解读为"人人"、"每个人",不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理想性和现实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解读为"人民",不利于在实践中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中的"人",最为合适的解读是"公民".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要以人才为本,人才工作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对人的尊重,把人作为价值标准,尊重人的权利和需要,实现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就是在程序中贯彻民主原则。尊重人的需要,就是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实现机会公平和程序正义。促进人的发展,要增加体制的开放性,让人们在自由竞争中成材,在自由流动中提高自身价值。当代应当提倡个性解放,支持人们发展兴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句话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谐图书馆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传承人类文化的需求。"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的图书馆重点包括建立和谐的硬环境与软环境两大方面:和谐的硬环境是指为读者创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物理环境,包括馆舍的建筑及内部设施等;和谐的软环境是指良好、温馨的人文环境,包括图书馆领导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等,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邹宇昆 《学术探索》2003,3(5):21-24
邓小平以人民为本的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部分 ,形成了既带有传统特色 ,又更具当代特色的人民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方法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二者是统一的。具体表现为:理论依据的统一性,内在联系的辩证统一性,基本要求的一致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贯彻群众路线方法的必然要求,对党长期执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体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发展体育事业提出的时代要求。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文明及社会文化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学校、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的作用,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败后,受到西方近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影响,梁启超超越洋务派体用界限,转而从文明主体人(国民)的角度,试图通过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重塑符合工业文明时代要求的崭新国民素质的路径,以达到救国甚至创新文明的目的.但是,新民思想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再加上中国社会根本缺失西方式的人的解放的内在支撑要素--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生产以及社会等,都决定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具有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陈天庆 《学术研究》2004,2(12):11-13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必须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身”的命题是一个存在论命题。其中的“自身”, 以往译成“自己”是不确切的。德语词“Selbst”的汉译词有“自我”、“自己”、“自身”等, 但在马克思存在论意义上, 用“自身”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因为“自己”、“自我”的意义, 主要是在意识层面上呈现的, 而马克思的“自身”则是在存在之活动境域中呈现的, 所谓“阶级自身”也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活动境域中呈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