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传统认为,神学就是关于神的学问。“神学”(theology)一词由希腊文合成,与今天所谓“神话学”语义相近。古希腊人以通晓诸神的性质及故事的人为theologos。亚里士多德以“神学”一词指他的“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中世纪初期,曾以辩证基督神性的论述为神学。在各种世界宗教和民族宗教中,只有基督教的神学最为发达。基督教神学在论证神的存在及本性的同时,也讨论神与世界、神与人的关系。对于自然界第一因的思考,使一部分哲学家转归于对神的认知。对于神的认识,断乎不是来自人对自身的了解。相反,对人的认识,却来自对神的…  相似文献   

2.
来自拉美的美国人通常被称为“西裔”,其基本问题是文化认同问题:美国人不承认“西裔”是地道的美国人,反过来,拉美人也不认为“西裔’’是真正的拉美人。这就是梅斯蒂索(简单地说,即混血)现象。西裔神学即建立在对这种现象的反思之上。西裔神学将西裔与耶稣相联系,认为耶稣也是一个梅斯蒂索,因此梅斯蒂索具有神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神学的人性思考是从对上帝问题的重新审视而展开的。上帝问题的存在决定着现代神学不可能找到人性问题的答案,因而也没有最终回应西方社会的人性危机。基督教神学试图藉信仰之爱获致人性的圆满,表明神学有着“信仰的傲慢”。以神学信仰批评理性传统,只是以“信仰的傲慢”置换“理性的傲慢”。文章认为,如果把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傲慢”与新儒学“良知的傲慢”加以批判性比较,或可领会到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神学思想无疑是两种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共产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而在欧美,基督教文化则是其文化精神的核心。在当代“全球化”和“文明对话”的背景下,基督徒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对话已经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德语神学界的“政治神学”及拉美神学界的“解放神学”之间展开,并且已经开始越过纯理论的层面。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相似渊源以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及其主要思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尽管天命思想的起源是几乎与至上神的信仰形成一样早,但是就其发展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学说——天命政治神学,是在西周初期完成的.西周天命神学的成熟,其动力最初来源于其政治合法性建构需要.周人的天命政治神学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思想突破:一、“天命靡常”;二、“惟德是辅”;三、“敬天保民”.  相似文献   

6.
德国当代神学教会史学派的路德研究孙立新在德国当代的路德研究中,神学教会史学派无疑是一个“传统学派”,它包括福音教史学家和天主教史学家两大部分。自本世纪初的“路德复兴”以来,神学教会史学派的路德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路德本人及其神学,史学家们提出了若...  相似文献   

7.
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境遇及思考聂丽珠本世纪初年,当宗教影响在社会生活中明显减弱时,西方的现代基督教神学却开始了它著述丰饶、流派纷呈的兴盛期;而世纪末的现在,由于宗教“参政”和时尚化的世界潮流造成了一定的“宗教复兴”声势,人们对宗教精神在现代社会里“复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施米特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神学化转向,认为施米特政治理论的根本基础在于其基督教信仰。针对这种神学化解读方案,需要全面梳理和分析施米特政治神学概念的意义,从概念上为深入理解和讨论施米特的政治理论奠定基础。所以考察施米特对政治神学概念的使用、政治神学与世俗化问题、政治神学与主权决断、政治神学与政治概念以及后人对施米特政治神学概念的借鉴和批评,澄清对神学化的误读。施米特的政治概念依然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西方本体论哲学向基督教神学的过渡,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从泰勒斯的“本原”的提出到巴门尼德的“存在”之语言学的定位;从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在者”的概念到中世纪神学的“上帝”观念。这种本体论哲学之向神学的过渡对于西方的自由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契约神学是“清教主义的精髓”,是清教徒对正统加尔文主义的创造性修正。尤其在清教徒移民美洲的过程中起到了确立身份、稳定社会和促进本土化的独特作用。本文从契约神学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发展过程论述了契约神学作为美洲清教徒本土化的心理机制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虎通》神学宇宙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虎通》是班固根据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京师洛阳白虎观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召开的“讲议五经同异”会议的材料编写成书的。《白虎通》内容庞杂,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仅就其哲学思想体系看来,它主要是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把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相结合,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过去有人认为它是“杂家”,没有学术价值,因而很少有人研究。但它确是东汉王朝统治近二百年的官方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相当影响的一部著作,它编造的一套神学说教,至今仍有待批判、肃清。本文仅就其神学宇宙观,试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诗经》神学天命观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诗经》神学天命观思想,现世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诗经》塑造了一个至尊的“天神”以证明王权的合理性,还反映了周人对殷人神学天命现的改造。《诗经》神学天命观对后世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斯宾诺莎被逐出教门是在17世纪中期荷兰黄金时代的犹太社区中发生的一个著名的思想事件,犹太人与加尔文新教徒此后不断控告他是危险的无神论者。但斯宾诺莎本人对这一称谓非常敏感,并专门写作《神学政治论》一书予以了严正的驳斥。但这本书不仅没有达到为神学辩护的理论目的,反而使无神论的名声在知识分子中愈演愈烈。关于斯宾诺莎何以未能成功地反驳“无神论化”涉及复杂的解释学问题,前提是要重构斯宾诺莎是如何捍卫他的神学的。他提出真正的宗教是人神相爱的“普遍宗教”,人爱神就必须相信上帝是必然存在的、唯一的、无所不在的、等级最高的,神爱人就必然会拯救人、赦免悔过人的罪。神学就是以普遍宗教的信条为基础的、爱人如己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真正的哲学”就是对神、人及其幸福的理智论证,因而神学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文化危机在20世纪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事件凸现出来,哲学家、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文化批判,而哲学批判始终占据着主流话语地位。但是,在对文化危机的批判中,还有一股极为活跃的神学批判思潮与之遥相呼应。尽管神学批判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化状态,但这种批判却体现出与主流批判话语相竞争的态势,由于神学的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切入点,使得这种神学批判更具理论特色和理论价值。基督教及其神学本身就处于文化危机之中,危机中的神学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必然对自身加以自觉的批判。世俗化背景下的神学同样因其实践性、入世性、参与性等价值取向而具有批判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上帝问题是康德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使得康德伦理学具有神学维度.而且康德的伦理学也需要神学.康德伦理学具有神学指向,且隐含着神学前提;神学是理解康德伦理学的必要语景,也是康德伦理学逻辑必然.理性维度与神学维度共存于康德伦理学,总体上是神学服从道德,神性服务人性.  相似文献   

16.
从宗教神学的宇宙观高度,董仲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终极关怀.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君,是造物主.祥瑞和灾异是"天"赏善罚恶的生态神学表现.作为"天"在人间的代理者--天子的责任和使命是谨承天命,爱护百姓,关爱自然,与其他生物平等、和谐相处.故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朴素的生态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研究中 ,学者们从多角度探讨了董仲舒的思想 ,如天人感应论、人性论、灾异论、政治论等等 ,并指出董仲舒创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或政治思想体系。关于这个新的思想体系的基本性质 ,学界通常认为是新儒学。本文从政治神学的角度透视董氏学说 ,认为董氏学说具有政治神学特征 ,即政治学与神学相辅相成。没有政治学 ,其神学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 ;没有神学 ,其政治学就失去了理论上的终极关照。  相似文献   

18.
屠兴勇 《理论界》2009,(5):112-114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路是由神学引入的.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从"存在遭遇上帝"到澄明之思,再到他把为人类乃至整个世界寻找共同的神当作他后期的根本使命,其间隐藏着一种坚定的神学情怀而且几经转变后一直在颤动.本文以海德格尔的一生运思为线索,对海德格尔的神学情怀做尝试性的探讨.结果表明,尽管海德格尔一心想把神学因素从哲学之中清除出去,但实际上却未能做到.在他对存在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依然可以领悟到"存在"被神圣化的旨趣.  相似文献   

19.
杨雪梅 《理论界》2009,(11):83-85
本文在夏可君先生的《礼物给予的"汉语-神学"》基础上,重新思考和追问"汉语神学"的"汉语-神学"问题。探讨"汉语神学"的可能的对话空间和通道。借助于对西方"上帝"和"神"的人格化实体化的分析,对比中国传统的非实体非人格神的特点,试图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尝试打开新的对话空间。在"上帝的隐退、缺席和空无"中,寻找中西方对神圣经验的感触与共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在德国古典哲学成就的知识形态形而上学当中,形成了两条不同的致思路径,一条称之为“人学路径”;另一条称之为“神学路径”.人学路径以康德为代表,从“人”的先验能力出发,把“人”的先验认识能力看作是认识“真理”的条件.其结论是,人能够认识经验对象而不能认识超验对象,至多形成关于超验对象的消极知识.神学路径以黑格尔为代表,把真理看作是无条件的自我显现,“人”充其量是显现真理的环节.哲学要想建立积极的形而上学的科学逻辑体系,必然超出人学致思路径,而回到神学致思路径上来.这可能是建立知识形态形而上学科学体系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