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发生的具有较强网络影响的高等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网络信息传播的“辐射效应”和“雪崩效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会带来强烈的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冲击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阶段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解决期和评估期五个阶段。在网络视域下,高等学校要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新闻处置应急机制,成立新闻处置工作组,采取尊重民意、依法处理的方式,以及积极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等举措来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重大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引发信息次生灾害,信息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的粗放、信息发布者传播方式的位移以及信息接受者群极化传播,使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更为复杂.树立科学的预防和治理意识,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处理的治理机制,是减少和降低信息次生灾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是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学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有利于保障师生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遏制谣言传播、提高应急效率和维护学校形象。目前,我国学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建设存在信息公开意识匮乏、缺乏完备的法律支持等问题。为此,应注重培养学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意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疏通学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渠道。  相似文献   

4.
青年群体在转型时期的网络群体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从社会正义感、表现欲强、易产生“罗宾汉情结”、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宣泄等方面来研究青年群体的心理动机,探索青年群体参与网络群体事件的网络主观信息传播机制、群体效应的模仿机制、网络去个性化机制、网络群体认同极化机制等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前西学东渐的重要阶段,实验主义哲学在该时期是相当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胡适在其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实验主义哲学所倡导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时文人志士的救国心态,且与中国传统思想价值取向较相契合是其得以传播的原因.实验主义哲学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其“真理观”与“方法论”.它在培养国民的怀疑批判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进而塑造国民的科学精神等方面无疑具有启蒙作用,也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但终究由于其过分倚重于方法,且仅仅强调问题的“碎片化”解决和眼前的实际效果,而忽视长远与缺乏宏观、全局意识,在经受了十几年实践的检验后,被更适合解决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党政机构微博作为政务微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效果主要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等因素的影响。提高党政机构微博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效果的策略有:提高传播主体的公信力;重视传播内容的陈述方式;借力多种媒介联动传播;加强传播技巧的培训和学习等。  相似文献   

7.
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有着内在关联。在高校危机事件的媒体应对中,应严格区分突发事件与危机事件,利用媒体及时传播突发事件真实信息,有效化解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信任危机;关注网络舆情,避免突发事件处理失当而引发校园网络群体事件危机;充分发挥高校新闻发言人的沟通引导作用,正面回应突发事件,及时化解由此可能引发的舆论危机。  相似文献   

8.
伴随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信息茧房”在我国互联网情境之中出现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就其生成和发展的脉络来看,“信息茧房”的条件是“回音室效应”也即同质化信息的反复传播,受众被困于同质化信息中从而形成“信息茧房”,其可能的后果就是“群体极化”。“信息茧房”可能会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群传播,也为负面信息的群体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狂热化的网络舆论事件。为了降低“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负面效应,必须要从思想层面唤醒网民的公民意识,以尽可能消除“茧房”的壁垒,从文化层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茧房”进行不同的文化传播,还要从法律层面构建网络监管机构,以保障紧急情况下对信息的及时监管。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中,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舆情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客观必然性,认真分析新兴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群体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机制、论坛交流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信息收集机制、预警防范机制、事件处置机制,努力构建高校群体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两个法令为主,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传播工作作了明确要求.而在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各受灾地区广播电台则以自己及时、高效与充分互动的传播行为与良好的社会动员、社会服务以及主旋律宏扬等作用,证明了以广播电台为中心构建应急信息传播平台之设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化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群体极化性等特点,一般经历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四个阶段.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必须遵循其形成演化规律,建立公开透明、及时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同时注重培育网上意见领袖,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并依托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不良信息进行及时处理,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发挥其在社会突发事件处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悄然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在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主体多样、速度快捷、后果具破坏性等特征,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信息发布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公信力机制、教育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通过官方机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从而掌握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和引导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情传播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新闻报道,既是对政府部门执政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检验。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突发事件后网络媒介所起的舆论引导作用,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意识,为网络媒体进行相关舆论引导提供建议,从而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环境,强化网络媒介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服务与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模因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语言模因主要通过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信息和文化的交流这三种主要途径进行复制和传播.具体探讨在语言模因的生成、复制、传播的过程中,语境所发挥的重要干预作用,指出在模因的生成阶段,语境干涉多表现为制约作用,而在模因的接受过程中语境干涉则更多表现为对语用推理活动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主体形成了“三元”的类型结构,即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和非职业、非民众个体的组织(群体)传播主体的共在结构。传播主体具有强大的融合作用、强大的交互性和优越的经济效能等特质。传播主体应具备新闻自觉,推动传播秩序的理性创建;传播主体应摒弃“猎奇心态”,恪守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基本原则,主动远离“围观者姿态”,明确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杜绝“唱衰心态”,树立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杀马特”青年群体发展初期,由于国内文化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传播有限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原因,“杀马特”青年群体一度在身份意识上处于被表达、被定义,甚至被严重曲解的境地,造型夸张、举 止怪异成为这一群体的身份标签。自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传媒的高速发展、商业利益的推动和公众参与社会变革主体性的增强,“杀马特”青年群体社会身份认同的诉求显著提升,其身份意识经历着从“被表达”向“我表 达”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更广泛。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认识非常规突发事件涨落规律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舆情热度涨落规律,明晰影响舆情涨落的深度原因,同时也能够为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发展阶段的划分、舆情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WEB2.0营销传播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营销传播方式,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的价值:挖掘现实中的“弱连接”,形成扩散传播,从而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通过聚合而产生精准传播,精准传播既有来自消费者的信息定制的一对一精准传播,又有根据消费者主动聚合起来的社区群体精准传播;互动元素和机制的应用,带来了丰富的“象征性”互动体验,企业品牌与形象、产品特点,通过植入到WEB2.0应用中,在消费者互动中再传播,形成互动体验营销传播.企业在实施WEB2.0营销传播活动时,要注重把握创意的互动性、增加媒介接触点、深度参与互动、挖掘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整合传统营销手段等方面,以综合提高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自明代传入到日据时期为原始阶段,缺乏自觉意识,民间色彩浓厚,日据时期日化严重;此后至六十年代为中国佛教在台的奠基阶段,“人间佛教”为指导思想,台湾佛教萌发自觉意识;六十年代至今为发展阶段,主体意识基本确立,以本土化和现代性为特色呈现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易永春 《社区》2008,(9):26-27
社区氛围是指在城市区域的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它是影响群体成员意识、群体成员凝聚力和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涵盖了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设和谐杜区需要着力培养和营造以下“六种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