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行年级负责制的中学,针对德育工作的立体性与全面性,以年级为载体构建纵、横向交织的立体德育管理网络,从而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全面育人的格局.德育管理网络可以有效减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管理层次与缩短管理距离,提高执行力与反应力,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年级成为全体教师真正参与常规德育工作,有效进行德育管理的平台,从而优化学校整体的德育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在实行年级负责制的中学,针对德育工作的立体性与全面性,以年级为载体构建纵、横向交织的立体德育管理网络,从而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全面育人的格局。德育管理网络可以有效减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管理层次与缩短管理距离,提高执行力与反应力,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年级成为全体教师真正参与常规德育工作,有效进行德育管理的平台,从而优化学校整体的德育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既催生了多元化利益主体,又增强了民众的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民众开始由"臣民"向"公民"转变,逐渐形成了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但由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不畅通,公众的参与诉求无法有效输入政治体系,从而使政治体系的运行出现断裂,大量的公众诉求被排斥并聚集在政治体系之外.当偶发性事件出现时,这些被聚集的公共诉求必然会通过非制度化的群体集会和抗议表达出来,如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如何使公众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参与公共决策,保护公民的权益,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权利和利益意识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和领域大量增加。从城市到农村,从就业到移民,从环保到政务信息,从个人利益到公共事务,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公共参与活动。目前我国公共参与的形式有:选举、信访、听证、诉讼、大众传媒、座谈会、民意调查、市长热线、领导接待日等等。在众多的参与方式当中,制度化参与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成为主要的参与方式。本文从制度化参与的法制环境、成本、渠道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公共参与中之所以能够形成以制度化参与为主的多元参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非交易类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动机:实证研究与管理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对虚拟社区的参与动机与参与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个体参与非交易类虚拟社区的九种动机,通过聚类分析构成个体和群体层面两大类动机.研究表明参与层次和参与时间主要受到其内隐动机和群体层面动机(尤其是认同感)的影响,参与频率主要受到其外显动机(尤其是信息动机)的影响.虚拟社区成功运营与良好集聚力的关键是虚拟社区对实体社会的"延伸、补充与强化"的程度,作为共同创造价值的互动场所,虚拟社区应该为不同参与动机的个体成员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满足,这是虚拟社区的立足之本.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宽了民主的渠道,却又面临着重重困境.如何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成为宪政学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需跳出现有的政治视野,从权利维度出发,理清权利关系、化解权利矛盾,才能解决现实困境,最终建立起全新的政治参与理论和有序的参与秩序.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是社会良治的基础,并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众参与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评估质量。通过研究表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公众参与存在以下困境:公众参与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的刚性规定、社会公众与政府官员对公众参与的内在性需求低、社会组织与第三方评估组织参与评估的权力有限、公众参与渠道有限与参与方式陈旧影响参与效果。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推动立法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意识、规范管理第三方评估机构、创新参与渠道和方式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以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公众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的关系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公民参与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能有效监督与制约政府,还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缺陷。针对当前公民参与在意识、制度、信息和渠道及法律等方面的障碍,本文认为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参与制度以及扶植社会中介组织等层面入手,以提升公民参与的水平与质量,进而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把学生的参与作为教学过程的重点,展现一个全新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利益的分配,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利益客体,通常是公众这一庞大群体。因而,公共政策过程应该增强公众参与程度,让公众有其利益代表参与公共政策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正真让公共政策代表公众的利益。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需要。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多种多样,其效果和适用性也各有特点。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就是常用的一种,通过对政务信息查询专线这种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渠道的具体分析,可以对公众参与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将主要目标定位于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在七年级阶段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承担新生教育的任务,同时还要达成使初中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生活更加活泼、健康的目标.因此形成科学性与通俗性相融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风格成为了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追求目标.基于现实原因,思想品德课不能占用过多的课余时间,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课堂挖潜,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成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2.
郝继明 《领导科学》2012,(27):14-15
公众参与是指公民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和利益以影响国家政治决策和国家行为的种种活动。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机制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相互交织与影响,目前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程序和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参与渠道较少,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较低,参与的理性化和主动性程度不高。公众缺乏热情和理性又反过来滋长了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流于形式。政府要拓宽渠道保障公众有效参与,要真正认识到公众参与决策制定的重要性,明确召开座谈会、听证会需注意的要点。公众要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仅仅靠行政运作,更多的还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参与的作用,比如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在当前的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中,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重视少数民族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与渠道建设,理性引导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参与,疏导利益表达渠道,防止非制度参与影响社会稳定,从制度上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群体利益价值理念为突破口,通过对少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流于形式。政府要拓宽渠道保障公众有效参与,要真正认识到公众参与决策制定的重要性,明确召开座谈会、听证会需注意的要点。公众要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仅仅靠行政运作,更多的还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参与的作用,比如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今论坛、博客、微薄等网络信息发布渠道的涌现已经证明网民的"围观"多次改写了热点事件的走向。老百姓利用媒体来维权的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亦不断增强,甚至坊间还出现"媒体比法律还管用"的说法。网络开始以‘双刃剑’的姿态影响着某些社会矛盾的发展方向,公民参与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显现出强大的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弊端。  相似文献   

17.
现代管理已从传统的以事为核心转向了以人为核心,学校领导决策也正显现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于是,如何使教师有效地参与学校领导决策,就成为现代教育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之一。在目前阶段下,要改进教师参与学校领导决策的效能,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决策参与意识,三要健全教师参与决策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政治参与的理论视角分析水库移民子系统——政治系统的建构。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政治参与有助于协调水库移民安置区的利益分配格局,培育移民群体的公共精神,进而促进安置地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结合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特点,提出了扩大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认为应该从加快法制化建设、培育公民参与政治文化环境以及拓宽公民的参与渠道三个方面来加强和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刘忠华 《办公室业务》2012,(23):100-101
在"信息为王"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建立数字化档案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下,公众参与贯穿于数字化档案馆建立的全部过程中。可以从转变文化观念,增强档案意识、各级档案馆积极主动地吸纳公众参与、建立有利公众参与的制度环境,支持和保障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三个方面着手来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