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府体制演变存在革命、改革、创新三种路径.这三种方式都离不开动力与路径选择.当代政府创新的特点表明,政府创新存在着压力型动力、政绩型动力和危机型动力三种行为动力.大量事实表明,由于政府创新的路径选择不同,必然带来不同的制度演变结果:一种是积极的创新活动累积为改革,实现制度向现代化变迁;另一种是以"温和的变革"祈求稳定,巩固现存的国家制度.  相似文献   

2.
个体精神动力是主导科技创新的基本动力之一,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成为最重要的动力,但是,它迄今为止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研究.本文将个体精神动力划分为外在精神动力和内在精神动力,所谓外在精神动力,即从科学技术的外部推动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如爱国主义、个人荣誉感等;而内在精神动力则是源于科学技术自身的精神动力,如科学兴趣与好奇心、科学激情、科学自信心、对事物独特的感性、哲学思维力等;指出在我国更需要深入开启内在精神动力.此外文章梳理、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现当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和思想,明确中国科技创新精神中的个体精神动力就是外在精神动力与内在精神动力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创新主体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刺激与促动,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创新主体自身需要为核心的内在动力和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动力及两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合力,即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动力的作用机制,就是创新主体内在因素之间以及内部、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创新行为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之一。人的需要是创新的内源性动力 ;科学思维方法是创新的实质性动力 ;实践观念是创新的中介性动力 ;社会实践是创新的现实性动力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创新问题,并强调指出:"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问题.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倡导创新,企业更应鼓励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技术研究、技术创新中去,让技术转变为商品.如果说,资本是船,名牌是帆,那么,创新就是东风,就是动力.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既要筹集和储备足够的启动资金和发展资金,又要创知识品牌,更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后劲,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谦 《江淮论坛》2004,1(3):68-71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即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则是不同的。创新将是2l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国家必须加强调控和引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创新,以促进中国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完善的创新动力系统是推动创新成功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组织形式,具有较完善的创新动力系统.产业集群内的社会资本、知识资本、企业竞合关系以及市场需求、中介机构、地方政府是推动集群创新的六大因素.其中,社会资本、知识资本、企业竞合关系是集群创新的核心动力因素,市场需求、中介机构、地方政府是集群创新的辅助动力因素.产业集群创新动力系统正是由这六大动力因素在协同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核心动力系统和辅助动力系统共同构成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提出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点的深入研究,提出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紧密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提出创新动力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动力的崭新概念。它是以科技生产力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综合动力”,它对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无论在宏观发展纲领和微观发展决策上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郑兴祥 《理论界》2012,(2):22-24
普通公务员是县级政府创新政策的实际执行者,其作用的发挥对政府创新的成败至关重要。调查发现,普通公务员整体的创新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级政府创新的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公务员的个人需求未能在政府创新中得到合理满足,激励匮乏而压力和困难增加。为推进政府创新,建议从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扩宽发展空间,引入外部竞争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并非来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而在于其内在的两种力量。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存在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形成的逻辑起点 ,它的发展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继动力。二是物质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特殊功用 ,使其成为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朱光烈 《学术界》2007,(5):131-141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全民福利制度,并且提出"借鉴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张,提高国家干预市场的力度,表现出了民主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北欧工人阶级政党通过选举控制了议会,实行各界协商,推行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贫富差距极大地缩小.正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在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条件下,经济学家发现专制政治是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的帮凶.绿党认为只有发展协商的基层的民主才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环境危机要求权利下放,推行"非暴力"的、全民的政治运动,环境危机构成了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的外源性动力.知识工人阶层是推动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阶级力量.北欧民主社会主义是人类已经探索出来的适应新环境的最好的文明模式,地球上的一切人类成员,特别是握有巨大权力的政治家们,都应当毫不含糊地珍惜它,根据不同的国情学习它,发展它,完善它.  相似文献   

13.
如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问题己成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首要问题之一。而人的发展是由多种动力推进的:人的需要的发展是引起人不断发展的自身内在的精神性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促使人不断发展的自身外在的物质性动力,社会环境的发展则是实现人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在我国当前形式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促进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并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生态生产力--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术环  王环 《河北学刊》2005,25(4):12-16
生态生产力不同于农业文明的白色生产力和工业文明的灰色生产力,它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它实现了生产力发展梯阶上的高纬度性、生产力发展时空上的持续性与关联性、经济运行上的"三三三"协同性、社会价值取向上的人性化和利他主义,并将最终实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状态上的绿色生态性.因此,生态生产力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探寻社会发展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关键。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包含多层次 动力因子及动力子系统的有机系统。为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作用的发挥,需要我们从体制上建立相 应的动力激发机制,并初步提出建立动力激发机制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新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克思理论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作者经过研究发现亚企业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作者试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家制度安排,探讨亚企业家的生成机制,这种生成机制激励着人类不断向上进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才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向前进步。亚企业家概念的提出是对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的论述的诠释,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加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广泛和不断深入的发展,生产资本的国际化摆脱了从一个中心到另一个中心的传统状态,呈现出全球移动之势,领袖型跨国企业内部以跨国企业之间资源和关系的重组不仅贯穿于整个发达经济世界,并同步渗透至发展中世界,使分布于不同国别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起高度依存的关系,带动世界生产体系经历了组织关系、空间布局、股权结构、治理模式和交易机制的一系列变革.文章从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本质入手,重点论述当代世界生产体系变革的五大特征,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蒋斌 《学术研究》2002,(11):60-68
美国的媒体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绝对垄断地位 ;美国媒体产业的发展具有集团化的特征 ;美国媒体产业集团化发展的驱动力 ,一是市场经济的导向 ,一是政府调控的导向。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制约公共权力最有效的手段,这是具有自我纠错能力的执政党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灾难的原因进行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公共权力法治化的动因包括历史发展的潮流、执政党的倡导和政府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观念的变迁,但主要动力是党和政府的推动。单一的政府推进型法治带有天然的局限性,但政府推进型法治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论文系统梳理当代中国政府审计改革的支撑理念,全面剖析我国当代中国政府审计的制度基础,深入探究政府审计改革的政治动力。宪政民主、问责制衡、法治独立、公开透明的政府审计理念是我国政府审计改革的重要理念支撑。人民主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合作与制衡制度构成我国政府审计改革的重要制度基础。公民社会之兴起、人大地位之提升、政府合法性建设之需要、审计机关肩负之重任推动我国政府审计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