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私观念与农民行动的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一个灌溉故事的解读,认为虽然构成中国人行动逻辑深层基础的公私观念并无大变,但快速的社会变革却改变了农民对“私”的范围的定义。失却了传统文化,以前作为私的宗族、房支现在却可能成为了公。同样,失去了“大公无私”的教育,村委会或村民组等建制内的认同就难以维系。结果是仅留下核心家庭这样一个层面的私,这就深刻影响了农民的实际行动选择,并影响了诸如农村水利等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  相似文献   

2.
[提要]明末清初以降,随着理学价值观念的衰落,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儒者认为,自私来自天赋,是人之常情,不可剥夺;他们重视个人经济独立,肯定并发展了前人"治生为本"的思想;他们不只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还主张开明自营。积极谋求发展。清代公私观念的这些变化,大大地推进了个人权利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而且,这些变化贯穿于整个清代思想发展历程,并没有为某些政治史上的事件所左右,显示了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3.
公私观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公私关系与社会和谐问题上,西方思想史上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主张:一是认为只有公有制才有社会和谐;二是认为只有私有制才有社会和谐.前者一般相信人的为公精神,对具体的制度建构缺乏兴趣;后者一般相信人性为私,强调制度的抑"恶"作用.过分强调"私"的自由竞争对资本主义造成了种种社会不和谐,使现代西方的私有制国家被迫加上一些"公"的成分;传统社会主义以为有了公有制和平等,就有了社会和谐,但实践的结果却差距甚远,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被私有制所取代.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对人的私欲有清醒的认识并有抑恶的制度约束;树立公私协调发展观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树立公私分明观并防止以权谋私;树立私权优先于公权原则并限定公权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刘中建 《中州学刊》2004,4(3):161-165
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对待"公"与"私"关系的主导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但这一"大公"的理想境界却又不得不依赖君主专制这一"大私"的方式来实现,由此造成传统社会中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公私两无"(即理论和现实脱节)的尴尬局面."私"之不存,"公"则不立,这是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过明确的论述."崇公抑私"思维方式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则体现了我国在对待公私关系问题上的最新思考和重大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深刻反思,虽然它对现代性诸多后果的批评基调悲观,而且不无偏激,但它在这种批判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仍对我们不无启迪。我们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必要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家的特性在于公私的和谐统一。但由于公私观的差异,中西现代国家成长出现不同的历程图景。具体而言,在"私本位"的公私和谐观影响下,西方现代国家是在国家权力和公民社会相互增权的进程中生成的。而在"公本位"的传统公私对立观的影响下,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却不同。一方面,由于受公私对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显得曲折、坎坷。另一方面,由于"公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呈现出从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到国家与社会的同构,再到国家对社会的放权从而逐步生成公民社会的历程图景。因此,从公私关系的角度解析现代国家的成长历程,能为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7.
随着充满复杂性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数字化社会的和谐建构便成为一个“合理的命题”。本文在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点上,将对数字化社会的和谐建构的意义、现象和特征以及途径诸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此来回应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来自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及其技术理性的种种挑战。为了促进数字化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需要个体的适应,而且也需要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王广  张瑜 《兰州学刊》2006,(3):123-124,23
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维。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罗尔斯于《正义论》中提出的正义原则,有可供汲取的思想资源;同时,自马克思视域观之,又存在着历史局限,需要我们认真甄别,深入省思。  相似文献   

9.
谢昉 《船山学刊》2007,(2):152-155
沈从文对民主政治与公民素质进行阐释,以期实现社会的和谐建构。他所体现出的那种上下求索、担当社会的伟大情怀,依然给当代知识分子以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总体上来说,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统一的;从社会角度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把握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从个人角度来看,同样需要促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人的二重性的统一有利干发展自身的双重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有利于走出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克服人的异化,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深刻理解责任、责任感、责任意识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在具体工作和生活中去尽职尽责,避免许多问题的出现,避免造成各种矛盾的激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明确责任和各个方面具体工作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五大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关系重大,意义深远,不仅关系到师生教学过程的和谐,而且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要付诸于行动,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规可循,有章可查。更要制定一套检查、评估、监督、激励机制,以保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曾对世界和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由于当时提供了适宜的人文环境和条件。历史发展规律证明:人类进步的真谛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平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两个务必”,构建节约型社会;严格预算管理,保证预算的法律效力;健全政府性投资制度,提高投资管理效益;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高效管理机制;加强市场化运作,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效:支持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持能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加强外汇资金储备使用管理,实现其保值增值;支持资源科学利用与环境保护;取消对企业的亏补支出,大力压缩行政管理支出;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公民之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公共精神从根本上源于市场经济催生下的公共生活的呼唤,它的生成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生活的发育相契合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长足发展使公共精神生成获得了原初驱动力,但由于中国民间公共生活尚处于发育时期,我们不能奢望在短短20多年市场取向的变化中培育出完善的公共生活伦理。基于这种认识,则应该适应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步调,将公共精神的培育置于其中,努力创造能够激发公民公共精神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公法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和公法体系的产生、变迁之间 ,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 ,深刻地体现在公法体系的变迁中 ,而一个权力与权利平衡互动的公法体系必将推动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管制公正、分配公正,更要强调矫正公正。矫正公正有助于摆脱被动公正的消极状态,以主动公正积极地去消除人们蒙受的痛苦和不公正。矫正公正能够成立的首要条件是公共政策具有符合社会正义要求的持续性,为此必须持续地对支撑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保持敏感。在我国,权威政策民主论和参与政策民主论与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密切相关。这两种政策民主观的冲突展示了对民主构成威胁乃至否定民主的因素,单独强调任何一方都无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健全权威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正当性,健全参与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开放性。统合这两种民主观应该在政策民主论中强化这两个范畴。  相似文献   

19.
公共关系管理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管理机制,它借助于社会大众传播、社会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使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达到全面和谐状态。公共关系管理从产生及在它以后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都蕴涵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内容,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起着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