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而在饮食中又特别讲究品味,追求美味享受,将饮食的味觉感受至于首席,讲究五味调和,追求"鼎中之变"。可以说,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的核心。文章将在对中国饮食的"味"感和"五味调和"观进行溯源的基础上,指出"味美"来源于饥饿,饥饿创生"美味",并以粥为例,回观中国饮食文化之"味"与"调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饮食传统彪炳于世,"品味"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文化表达和身体体验,然而,学术界从人类学角度对这一文化现象和身体经验进行的研究非常鲜见,文章以民族志范式对我国饮食的"味道-品味"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遗产中的"反哺"表述,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3.
饭局的功能与过程——一种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 《东方论坛》2007,(4):119-123
本文从饮食人类学的视域切入今日中国最普遍的饮食现象--"饭局",并以功能和过程为视点对"饭局"进行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式"饭局"虽因参加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但由于中国人文化中的"差序格局"因素,导致饭局参加者总有强化彼此间情感关系的意图,而对"饭局"前、中、后的过程分析也显示:合食式"饭局"其特有的多种互动因素已成为增强参加者情感成分的最佳媒介,它拉近距离,润滑关系,最终使得"饭局"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4.
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人们的饮食活动、饮食行为受政治形态的作用或影响,往往脱离饮食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它非饮食的社会功能转化.这主要表现在把饮食行为与国家治乱相联系;从饮食烹饪理论中寻求施政治国的统治经验;把社会饮食活动纳入"礼"的政治伦理秩序;通过赐饮赐食或献食贿食把饮食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或作为官场钻营的政治工具以及社会成员在饮食消费、饮食资源占有方面的巨大悬殊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等等.由于社会饮食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社会政治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与"以禅喻诗"等类似,"以食喻诗"亦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重要批评策略。历代运用"以食喻诗"的学者不计其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批评的传统,其中苏轼和袁枚堪称集大成者。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食喻诗"衍生出了若干种批评形态,包括正喻式及反喻式的"以食喻诗","以食衡诗""以食别诗"等。在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诗与食在美学追求上存在着深层互通性,这为"以食喻诗"提供了基本的学理依据。"以食喻诗"存在具象化和抽象化两条逻辑理路,前者通过具体饮食的譬喻诗歌,后者则从饮食中提炼出"味"这一抽象、终极的概念,从而替代具象的饮食介入诗学批评,此种"以味喻诗"与"以食喻诗"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中国饮食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饮食何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文章从中国饮食的文化渊源、养生文化、艺术文化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食学"一词最早见诸中国学术界,大概是源自萧瑜教授1966年于我国台湾地区出版的《食学发凡》一书。顾名思义,"食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类各种饮食现象、行为、思想及其规律。"食学"概念的出现虽然较为晚近,但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重视饮食研究,《礼记·礼运》就有"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据史籍记载,两汉至唐期间,《隋书·经籍志》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  相似文献   

8.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姚伟均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以下称《研究》)一书。北京师大黎虎教授在序中称:“此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古代饮食礼俗的著作,书中揭示了从远古迄明清时期中国饮食礼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嬗变,涉及民间饮食、宫廷饮食、佛道饮食等,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饮食方式、饮食风尚、饮食礼仪,系统地勾勒出中国古代饮食礼俗的面貌和演变轨迹。”读《研究》一书,让人受益菲浅、启示良多,该书确系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史的一部力作。当前,史学研究正处于一种新旧课题的转换时期,《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个食文化大国,饮食是中国文化中美感和礼制最古老的源头。从历史溯源,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会如此盛行;但目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呈日渐衰微之势;从长远和大处着眼,各民族文化应该是保持多元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而不能趋一求同。  相似文献   

10.
《建国方略·以饮食为证》篇系孙中山先生1918年撰写,其通过对饮食问题的论述,向国人讲述了"知之惟艰,行之非艰"的道理,认为国人如果能够懂得"知非易而行非难"的道理,其实践和探索精神就会继续发扬,那中国之事就能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5,(6):38-42
中国人的吃不仅是满足果腹之需,还被赋予文化和精神,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折射和外显。"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描写了无数就餐和宴请场面,涉及了许多中国饮食中的深层问题。"茄鲞"是《红楼梦》中对中国菜肴极为精致的描写,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也演绎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和谐观、人格平等观以及道器论。  相似文献   

12.
饮食文化是社会活动的缩影,体现了人们的社交理念。了解中西方饮食差异,对发扬各自饮食文化的特点及促进其融合有着积极作用,对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分别从中西方饮食观念、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的差异3个方面来探究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外延。  相似文献   

13.
"韩"是指韩国,"流"是水,是韩国特色的水,韩国的服饰、影视和饮食就是通过"韩流"流入中国,流入我们大学生中间的。韩剧对"灰姑娘模式"的痴迷影响着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具体原因有: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②文化上的相通性;③韩国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如果将孟子所说的"七十者可以食肉"(<梁惠王上>)一语,放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与饮食史的脉络中加以考察的话,那么,探讨显示"七十"之龄是中国古代人的生命历程中从公务退休告老的阶段.古人年届七十就受到尊养,但古人也强调年龄必须与个人精神修养与时俱进,所以孔子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生最高境界.古代中国社会一般庶人生活资源有限,平日以疏果佐食,只有在祭祀或庆典时,才得食肉,因此,孟子认为"七十者可以食肉",就是"王道"政治的理想目标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将"吃"从补充身体所需能量上升到精神生活的层面,使"吃"成为饮食主体的"知"、"情"、"意"有机统一的"外化"过程、"心态"抒发过程和精神性自由活动过程.因此,中国人是以一种诗性的目光来现照和对待"吃"的.这种对"吃"的诗性体认,不仅将"吃"变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活动,而且使"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中国人因之学会了以一种诗性的眼先看待外部世界和社会人生,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艺术--集物质与精神的价值于一体,把自己的现实人生艺术化.  相似文献   

16.
由于壮族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传统文化上有较大的不同,"中英"跨文化交际研究并不能完全解决"壮英"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由中国—东盟博览会迎来的越来越多的壮英人民之间交往的顺利进行,文章以饮食文化为例,从壮英的饮食观念、饮食内容及饮食方式和待客礼仪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壮英人民之间文化的异同,从现象探讨其文化成因,对比异同,同时提出改善一些陋习、避免壮英文化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由于受经济、政治、地域和气候、宗教信仰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民俗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除了饮食的次数、主食与副食搭配以外,中国饮食民俗结构中的饮食过程、饮食俗信和禁忌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中国的饮食民俗主要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宗教食俗三大类。  相似文献   

18.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造字时代及之前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而成系统的字书,贮存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从其中的食部、米部、酉部等相关的字群里,可以窥探出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饮食习俗文化、饮食待客文化、饮食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客家饮食谚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本文从大量第一手饮食谚语资料来探讨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质:"食就十足"、"食饭是食米"、"咸咸辣辣"、"猪肉头牲鱼"、"煮菜不用学"、"甜酸苦辣涩"、"饭后一杯茶"等,从中我们也可以管窥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国古代食具碗造型的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碗"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饮食器具,其器型称谓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材质上讲,它经历了陶器、瓷器、漆器和银器等几个演化阶段;从功能和形式上讲,碗的口径和高度大小均满足东方人对碗的使用要求.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碗,在前期其功能变化不大,形制也较为单一.随着人们对自己和器物关系的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器物的型制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并逐渐形成了后期比较明确的功能性造型取向,这对现代设计有着启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