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王维山水诗对景物描写所注重的构图、色彩、光线诸方面的剖析,论述了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并指出中国诗画相通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杨冬晓 《理论界》2012,(3):116-118
宗炳的《画山水序》体现了借助形象传达神韵的"以形写神"绘画观。这与后代"重神轻形"的绘画理论形成对比,而与六朝文论中的"形似"观形成呼应。反映出六朝审美观念中对美感形式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诗中有画”辨——以王维诗及相关误解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与画相通,也有区别,其一重历时性一重共时性的特点,前人言之已详;而对"诗中有画"的理解,则还存在误区.就最具代表性的王维诗而言,既充满画意,又表现出了对画的超越,但不能因其有超越而认为提出"诗中有画"便是对王维诗歌艺术价值的损害,也不可以说代表王诗特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实际上,"诗中有画"是一个很高的评诗标准,它强调的乃是一种宛然在目的表现技巧和阅读效果,而不是如某些论者所说的"可画"和"不可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形神”关系的不同辩难 ,与关于“神灭”论同”神不灭”论的论争 ,是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看 ,“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而“神不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不容置疑的 ;而从美学的意义上看 ,这场论争则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思辨水准 ,深化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超越性、丰富性和广延性的认识 ,并直接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美学中的重“神”倾向。深入分析慧远、宗炳等人的“神不灭”论思想 ,可揭示出其与顾恺之、宗炳和刘勰等人在文艺领域里对“神”的重视与“神不灭”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暂时”和“临时”在语义和句法方面各有特点:语义上,“暂时”的情状具有可控性或者在非可控状态下可断定其会发生变化,而“临时”的情状只具有可控性;句法功能上,主要表现在对动词、名词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6.
邓国军 《学术界》2005,(5):112-118
蒋寅先生认为“诗中有画”是一个被夸大了的批评术语,它不能代表王维诗的精髓。本文认为,蒋先生无视中、西文艺的不同特征,在判断“诗中有画”时逻辑起点是错误的,因此出现方枘圆凿之误;“诗中有画”是苏轼从文人画与山水诗相融通的角度对王维山水诗意境的准确概括,是对重“表现”的中国文艺精神的明晰观照,是中国“意境”理论语境下的贴切术语,具有高品位的美学旨趣。  相似文献   

7.
在倡导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番研究辨析,不可人云亦云地统称为孔孟之道而一概论之。具体就“孝”与“无后”而言,应在深入研究辨析的基础上,还儒家学说“孝”的本源。  相似文献   

8.
徐建芳 《晋阳学刊》2013,(6):138-140
苏轼认为“韵”这一审美范畴的本质属性包括4个方面:一、具有超尘绝俗、萧散筒远的风致;二、具有余味无穷的言外之意;三、蕴涵有高雅的承平气象;四、以筒古澹泊的形式表现秾妍至味的内容.“韵”于文艺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韵”是决定文艺作品是否具有流传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二、“韵”是区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重要分水岭.而作家要想创作出富有高韵的作品,必须有深厚广博的学识积淀和超尘脱俗、淡泊虚静的人品修养.  相似文献   

9.
赵楠 《江淮论坛》2007,(6):138-142
战国纵横术在“纵横”本义上即与地“形”联系紧密,使得各诸侯国在聚散中遵循着特定的规律。从纵横术的使用角度来看,地“形”亦为游说之重要切入点,而“三晋多权变之士”则说明地“形”是促动纵横术多向衍生的一种重要间接因素。纵横术之“短长”、“抵蛾”、“捭阖”核心要旨,也都在于创造有利之“形”,将潜在的有利因素具象化、实物化,使之现之于“形”,易于控制;亦善于顺“形”顺势在巧处对阴阳双方进行转化,及把握“形”转化之间的时机。这种对“形”的重视和利用,是对老子“反动”、“弱用”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戴艳军  陈岩 《理论界》2003,(4):86-87
对“政策”与“公共政策”概念进行辨析的初衷,在于借鉴汲取西方公共政策的精华,扫除我国政策科学体系现有弊端,加深对我国政策科学研究的思考,并由此加强对公共利益及公共精神的认识,找寻到一条提高政府执行效能的途径。一、概念差异的产生原因分析1、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私人关系的非理性规则,政治经营或知识经营也许有着强烈的理性化诉求和努力,但面对强大的社会传统和社会力量,努力效果往往有限。非正规的社会隐性关系影响甚至操纵公共权力的现象大大存在,公共权威的地位与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同时,中国传统的自…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从总体上可划分为"艺术化"和"社会化"两种。"艺术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社会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取向。文学价值是一个多元价值系统,相应的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无疑也是多元的。"文学化"批评和"泛文学化"批评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诗画同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泰 《阴山学刊》2003,16(4):42-43
陶文鹏先生的《苏轼诗词艺术论》对苏轼研究做了新的突破。在诗与画的关系上,得出苏轼“诗画同异论”,承认相互差别,符合艺术辩证法,与我们体味的苏轼“诗画并重论”基本一致;在关于苏轼自然山水专题上,作者有机地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依据深层内在的逻辑,升华了苏轼独有的“自然诗观”的全方位构架,开辟了苏轼艺术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中的"物"主要分为"道"、天地、万物、器物等四类存在体。"道"是绝对的"有",是形上之"物",它开出了天地、万物等天然现象之"物"。"道"在展开自身的存在过程中孕育出天地,继而由天地的运作产生万物。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道"始终"不自为大"。天然现象之"物"依"德"而展开其存在。天地的"不自生"即是天地保持着自身合理的存在状态,天地与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万物分为自然物和人,万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是"自化",人如何"自化"影响着万物的整体走向。器物是人造现象之"物",是被动的存在体,其"德"本自万物。辨析《老子》之"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理清层次、结构、关系、价值向度、侧重点、思想特色;其二,利于语词、文本的遴选和文意的理解;其三,进入"自"的向度。  相似文献   

14.
“天”的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即本义之天、天空之天、时间之天和自然之天。对“天”字语义的产生可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外部因素主要分析文化和哲学因素,内部因素主要考虑的是语言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艺美学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概念为核心的文艺观,苏轼作为这一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概念不仅散见于他的诗文书画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自然”以本体论意义,提出了“不能不为之为工”、“无意为文”的“自然”艺术本源论,“身与竹化”、“无法之法”的“自然”创作论及“平淡”的“自然”风格论,由此使其文艺思想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有许多名家散文名著,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些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教学的要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企业和人一样,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企业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企业作为经济单位的经济属性,企业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伦理属性。基于对企业属性的剖析,可阐明"得"与"德"是企业行为的两大动力源,它们在本质上是异质同构的。  相似文献   

18.
墨子“非乐”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东岳论丛》2003,(3):128-130
墨子“非乐” ,学术界肯定者有之 ,否定者有之 ,莫衷一是。其实 ,墨子“非乐”是既定的历史事实 ,对其“非乐”思想作一般意义上的肯定或否定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从更深的层面看 ,墨子“非乐”思想不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政治上互相攻伐、战争频仍 ;经济上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生活上穷奢极欲、侈靡过度等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的结晶 ,更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日益高涨的民本主义思潮相联系的 ,墨子“非乐”思想是当时民本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与墨家学派相对立的儒家、法家、道家也都有程度不同的“非乐”理论的出现 ,只不过是各家的“非乐”理论都没有墨子如此“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罢了。  相似文献   

19.
田探 《船山学刊》2012,(3):17-22
儒家之"义"的内涵是经过了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义域甚宽的思想谱系,其基本义蕴是从"礼"中抽象出的社会秩序之"理",但其重心则是对个人的伦理义务和社会责任的规定,而不是对权利关系的界定,因而它并不具有作为政治哲学概念而用于处理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正义"论性质。正因为重义务和责任的价值取向,才能使"义"最终走向了生命论,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王夫之全面继承了儒家之"义"的思想,并将它推向极致,从而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将这些矛盾消解。  相似文献   

20.
刘珊 《南方论刊》2014,(3):87-90
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进取精神,一种立于平常心之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无为"只是一种方式,其目的是要达到"无不为"的结果,即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老子的"无为"思想表征的是一种高远的治世境界和宽广的政治视野,体现了一种治国爱民思想,为我们国家的立国行政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