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长期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依法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当在全社会加强法治教育,并在发展民主制度、推进立法、完善权力监督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民主党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积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桥梁作用、协调作用、监督作用和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2):36-39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这种和谐的状态是需要法治秩序来加以保障和协调的。法治秩序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发挥着有效协调利益冲突、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平正义等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又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优势的政党制度,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显示巨大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5.
宪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宪政推进政治民主建设;宪政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宪政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理解,对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机理和机制性作用的认识,拟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做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和谐社会之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党根据新形势下的具体国情,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及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我党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实现必须有一个法律制度作保障,法律制度的构建则需要一个最佳的法治理念,换言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前置.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中外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对此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许多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并作了生动地描述,有的还进行了伟大的试验。在今天,中国共产党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自己现实的奋斗目标,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先进的文化、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政治体制为基础,也必须以法治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利益均衡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带来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谐的本质在于化解矛盾与冲突。利益均衡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完善利益均衡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朴明珠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5-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崭新课题。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探析以及对当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思考,深入探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它坚持了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显与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重申了人的理性精神,整合了人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3.
郑建良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1,3(1):11-12
在分析了社会主义德治与法治的联系、作用和区别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德治和法治国家必须 :1、社会主义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 ;2、要把建立德治系统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 ;3、在良好的德治环境下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普法等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谐社会应该说是我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律性探索,表明我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作者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与“法治”密不可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一个法治社会,而构建法治社会之前提则又在于培育法治精神,因为没有法治精神的法治社会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法制社会,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相似文献
16.
李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4):18-20
法治与人治都是治理国家的方式,而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不是要完全摒弃人治,而是要肃清专制思想,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与道德素养,从而找到人治与法治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而社会和谐则能够优化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的实现基础,能够为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党实现执政方式法治化、完成执政使命提供现实条件。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最终之工具,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即法律的德性基础影响并制约着法律自身的权威性和社会调节的效力,也决定着和谐社会实现的可能性。从实践的角度看,无公正即无秩序,恶法之治势必无法实现社会之和谐。法治唯有与道德紧密契合,执法者树立起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才能大大降低公众对法治行为的反对意见,从而有助于提升法治本身的合法性基础以及社会调节功能的实现,无疑也能发挥法律社会调节的实际功能。本文着重分析了法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法治过程中德性匮乏的突出问题,最后就强化法的德性基础,增强法的有效性与社会调节功能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鹏宇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1,18(4):63-66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需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袁祖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这一制度向民众所承诺并努力践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理想和主导性思想规范,旨在谋求革命理想与现代政治伦理的双向结合、国家认同与现代文明的相互包涵,以及公民道德与民族传统的互为体用,准确而深刻地表达了改革开放实践中,当代中国全体民众对合理的社会公共价值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上优良的民族文化心灵秩序的深切吁求。无论是从当下还是(?)长远来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和关键,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方式,实(?)以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之优良的制度文明目标,并以现代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养成为核心,不断增强民众对合理社会价值信念的普遍的自觉认同和实际践履意识,促进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内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