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德亮 《回族研究》2012,(3):107-113
苦芦湾是一个被数万人所铭记的地方,从明初到清末,一个回民家族世居于此。同治年间为躲避杀戮,这个自称"苦芦湾人"的家族逃离苦芦湾,分散到甘、青、新、宁、蒙等地。虽然此后苦芦湾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记忆,但长期围绕保护祖坟和上坟等活动,"苦芦湾人"的认同维系至今。在群体文化自觉的当下,"苦芦湾人"已着手书写历史记忆并成立寻根组织。苦芦湾人是一个认知西北回民家族文化、祖先文化的绝佳案例。  相似文献   

2.
胡正球 《民族论坛》2005,(12):24-24
株洲是一个散居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工业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开始在株洲经商办企业,参与株洲经济建设。2004年以来仅从青海来的回民经营的兰州拉面馆就达30多家。由于他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发生了多起回民  相似文献   

3.
《甘肃民族研究》2006,(1):52-56
这是一个家族的苦难历史,也是回回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小时候,经常听到一些回族老人说,他们是苦芦湾的人。“苦芦湾”在何处?为什么老人们对它是那样的怀念?这些问题常常挂在我的心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接触了一些“苦芦湾”人后裔,也看到了一些历史资料,在人们的言谈中,在一些星星点点的文史记载中,我才了解到了“苦芦湾”这个地方,了解到了“苦芦湾”回民的来龙去脉,也更使我明白了,为什么许多回族同胞提起它是那样的辛酸,那样神往……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这场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回族人民发扬富于反抗、勇于斗争的精神,广泛而持久地加入到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以山东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山东有回族人口20万,仅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回民抗日武装的就有1万人;禹城县韩家寨(当时有回民人口5000多人),一个村子在抗战期间牺牲的抗日烈士就达30多人。回族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贡献得到了普遍的赞誉,这里将有关回族抗日的大事作一个简单的勾勒,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宜城位于鄂西北部,襄樊南郊,版土面积2115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全市有18个少数民族,3200人,其中回民占了大多数。而这些回民又集中在板桥店镇王台村和流水镇余棚  相似文献   

6.
东干族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穆斯林民族之一。“东干”是俄罗斯文献及突厥语文献中对中亚回族的称谓,而他们自己则自称“回民”、“中原人”。“东干”显然是他称。19世纪下半叶,有三批回族人在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先后移居到中亚,迄今总人口约10万人,人口数在前苏联120多个民族中倒数第六位。他们多以从事农业为主,兼做小本生意或其他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哥伦比亚西北部的乌腊巴湾、巴拿马的达里安山区和圣布拉斯群岛居住着一支印第安人。他们善长编织一种叫“莫拉”的布,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莫拉人。莫拉人约有三万五千人,大部分居住在大陆,少部分住在海岛。勤劳的莫拉人以务农和捕鱼为生,妇女们编织莫拉布,过着安定的生活。莫拉人的男人穿着比较简单,妇女穿戴讲究,她们带鼻环、耳环、踝环、手镯和项链等贵重金首饰。头上包着头巾,腰里系着  相似文献   

8.
在河南开封市顺河区,有一条回民聚居的街,叫清平南北街,世居着189户老回民。若问这里的情况怎么样?得从“两个出名”说起。一是穷得出名:据调查,解放前这条街回民卖儿卖女、妻离子散的32户,逃荒要饭、流离失所,下落不明的54人,死于贫困冻馁的24人;二是做小生意出名:解放前这条街的穷回回从没有大名,他们的称呼都和每人做的生意相联,什么“烧鸡胡”、“粘馍常”、“烧饼马”、“羊蹄丁”等。  相似文献   

9.
连续两个多月的暴雨、洪灾,给安徽省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严重的灾情同样也牵动着马鞍山市回族同胞的心。他们又一次自发地为重灾区人民捐款738元、粮票650斤。马鞍山市的回族人数较少,居住分散。为做好支援重灾区的工作,清真寺派人逐家做回民的宣传工作。76岁的回民马宝生、老工人沙洪升、马维才等人,不顾年高体弱,挨家挨户、楼上楼下,跑了方圆几十里。在他们的影响下,有的回族群众跑几十里来捐钱捐粮,有的积极为下一次捐献做准备。老阿訇马良义家里也多  相似文献   

10.
安徽是一个少数民族杂散居省份。在1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居着35个少数民族,29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52%。其中回族人口最多,28万余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6.5%;还有满族,约4000多人;畲族,约14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农村的约18万多人,其余居住在城镇。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聚居,相对来说,淮河沿岸和豫皖接壤地区多且集中,皖南多而分散。安徽少数民族中回族居皖历史最长。元时安徽一带即有回民定居,明清时从江苏、浙江、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又有大批回民迁入。满  相似文献   

11.
1.他们象是孩子,撅着嘴,因为没有教室。夜色正浓,正浓。灯光好亮,好亮。这时,北京舞蹈学院夜大学儿童师资班的同学们,正沿着2楼到3楼的楼梯依次站着,默默地,没有话。我任他们的写作课教师,今晚专程赶来“观摩”他们的舞蹈专业课结业考试。他们是夜大学生,他们只能插全日制学生的空档。班长张嘉果是来自北京回民学校师范班的舞蹈教员,40岁过了。此刻,她正在跑上跑下,气喘嘘嘘地  相似文献   

12.
沈阳回回营     
沈阳回回营沈阳市最大的回民聚居区,位于该市沈河区外攘关。据记载,清初至中叶为回民迁入和定居的鼎盛时期,当地回族在这里相继建立起清真南寺、北寺、东寺,并围寺而居逐渐形成“回回营”聚居区。据考,这些回民大多从山东、河北经由锦州、黑山、义县迁人沈阳的,较早...  相似文献   

13.
鲁西南菏泽地区,是回族聚居区,有回民45,000多人。1984年回族群众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收入500多元,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状态,走上了致富道路。那么,他们念的哪一本致富经呢? 过去流传着一首民谣:占街头,皮毛行,卖零食,宰牛羊,当经纪,贩米粮。就是说,除去务农之外,兼营工商,是回族的一大特点。三中全会以来的搞活经济的政策,使回族人民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14.
听说老山前线有个“回民阵地”,战士们怎样生活,战斗?盛夏的一个清晨,我们踏着羊肠小道,穿过一片密林,来到了前沿。一个不到八十平方米的小山包,背靠高耸入云的悬崖陡壁。左前方不到五十米就是越军阵地,右边是一片布满越军地雷的芭蕉林。这就是闻名的某部二连的“回民阵地”。这里距越军最近,也最危险。战士们形容说:“越南小鬼子打呼噜,我们都听得见。”这个阵地本来不属于他们守卫,但部队接防后,“回民班”战士咬破手指写了血书和请战书。战斗动员会上,回族战士端起了鸡血酒,立下了铮铮誓言:“人在阵地在!”我们问起了“回民阵地”的由来。年仅19岁、被大伙称为“小灵通”的战士古怀方风趣  相似文献   

15.
船沿晋江下行,过溜石湾后视野慢慢开阔。到鲟埔村,见村边有一根白标竿,另一侧岸边有一堤嘴。这标竿和堤嘴间的联线便是晋江和泉州湾的分界线。湛蓝的海湾内水天一色,浩淼无涯。船入湾后折向北,不久便到了后渚港。下船上岸。打听后得知,泉州附近海域宽阔,10至40米等深线的海域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极易辟为海港,因此在宋元时这里曾是世界大港。当时的大港由后渚、秀涂、祥芝、石湖、永宁、深沪、福全、石井、东石、安海、崇武、小岞诸港组成。后渚在泉州城东20里处,离城最近,因而名列诸港之首,时常成为泉州古港的代称。今日后渚港已有远比古时先进的设备和更为坚固的码头,但规模远不如昔日,也许因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安徽分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安徽分会是抗日战争期间安徽回民为团结抗战而成立的回族社团,它积极宣传抗战、救济被难回胞、组织回民参加抗战、创办回民教育、调查回民生活状况、管理清真寺宗教事务。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安徽回族人民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做出过贡献,是安徽回族史上影响最大的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17.
大家可能很熟悉我们回民的两种行业——回民传统小吃和珠宝玉器。说起来,这两种行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还都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和波斯的一些商人就从海道进入中国经商,不少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在北京,大量回回的涌入,则应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算起,即蒙古人攻陷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角牛街一带)。金灭亡后,蒙古人遂把中都作为管理“汉地”的首府,以管理“汉地”的色目人(其中主要是回回)。于是,大量回回就聚居于此。由于各地的回回居住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生活习惯特殊,为解决回民自身的食品供应问题,回回自己办起了食品行业。于是,在杂散的回族居民中,各类清真食品  相似文献   

18.
去年深秋时节,我又一次回到家乡去,有幸跟县里搞水利勘测的同志们一起攀登了当地的野牛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野牛岭的水利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县里计划在那里兴建一座水电站。但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异常,勘测工作便十分艰辛了。小时候我就知道野牛岭的厉害,却一次也没上去过。当地有首歌谣这样描述野牛岭的凶险:  相似文献   

19.
中亚东干族是移居到前苏联中亚地区的陕甘回民后裔。其主体是清同治年间反清回民义军的第四、第五代传人。近10万东干族是中国穆斯林在境外的优秀群体,在国外100多年他们始终保持中国及西北回民的传统文化。这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的是叶塞。叶塞·朱玛佐维奇·伊斯玛洛夫1949年9月24日出生于中国境内伊宁市巩留县的一个回民家庭。祖籍陕西渭北人,姓杨(他只记得是清河边的人)。其曾祖父弟兄三个,1862年都参加了白彦虎领导的反清义军。起义失败后全家数十口人随白部转战万里,于1877年到达喀什。这时清军对这批义军的既定方针仍是斩尽杀绝…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前,当“誓死不降清妖”的一支回民起义军摆脱了清军的追剿,进入俄国境内后,托克马克成了他们的第一个落脚点。 托克马克,我国唐代称其为碎叶。作为丝绸之路北道进入中亚后的一个重镇,曾与中原有过密切的政治经济来往。 如今,本文作者来到这座当年接纳和善待了回民起义军的城市,开始寻访历史的肪络和飘落在远方的炎黄子孙即东干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