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反映和反映论问题,近年来成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评较多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认识论的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映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范畴却很少研究。在一个时期,很有影响的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虽有“反映论”这一条,但对“反映”未作专门解释。我国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也都没有对“反映”范畴作出明确的解释,甚至没有提出什么是反映的问题;有的谈到了反映,但也是从反映论的角度谈的。这种情况,表明了人们对反映范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表现了人们对反映范畴缺乏研究。这种状况,在苏联直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才有所改变。科普宁在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和《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等书中,对反映作了专门阐述,回答了一些人的批评。在我国,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深入探讨反映问题,但问题一直未展开。今天,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探讨反映范畴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克服这一薄弱环节,推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关于“异化”问题,近年来在国内理论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有的同志认为:“异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一个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有的同志把“异化”等同于对立统一规律,他们把“异化”理解为事物的一分为二,向其对立面转化;有的同志则把“异化”看作否定之否定规律。他们说,“异化和异化扬弃,无非就是否定之否定,一种历史的辩证法。”“异化”究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还  相似文献   

3.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哲学界长期争议的问题。刘湘溶同志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新探》一文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是否存在个体认识论?它与总体认识论有何联系与区别?刘永刚同志在一九八三年《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专刊上发表的《应重视个体认识论研究》认为,应将认识论区分为总体认识论和个体认识论,来解释各种认识现象.文章认为,总体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的认识,即列宁所说的"全人类集体的知识"问题;而个体认识论是研究社会现实的个别人的认识,即列宁所说的"每一个个别人的意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肯定个体认识问题的存在.从认识发展史来考察,人类自脱离动物界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只具有畜群的意识,还不能把个人从集体中区分出来.随着生产劳动的进步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个体意识开始从群体意识中分化出来.严格地说,  相似文献   

5.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即哲学的基本问题,进入认识论以后,便表现为客观实在和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了正确地解决认识论中的哲学基本问题,又将社会实践引进其中,于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就成了三项:客观实在、实践、认识;解决认识论中的哲学基本问题,只能从这三项范畴的关系着手。然而,有些同志认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不是三项而是两项,即实践和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认识论中只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按照这种观点,列宁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基本前提,即不依赖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在认识论中并不作为一项独立的基本范畴而存在,也谈不上它在认识论中具有独立的作用。如果说它还有什么作用,也只是被包含在实践范畴中。本文不敢妄评这些同志的观点是否正确,仅就客观实在在认识论中的作用,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6.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控制论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显示出某些新的特点,迫切地期待人们从哲学认识论上进行概括与总结。曹伯言、周文彬二同志的《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一文,对此提出了某些有启发性的见解,有助于深入开展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但是文中提出的认识与实践的  相似文献   

7.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是近些年国内外学者争议较多的哲学著作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否定列宁在这部书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认为把认识的本质了解为反映乃是直观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特征,《唯批》没有超出这一点。受其影响,国内有的同志也提出:“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从这一见解出发,主体势必被理  相似文献   

8.
孙伟平 《学术研究》2005,1(11):43-4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在于将过去一直囿于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范畴,置于实践论中加以解决,视真理为一个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是真理的源泉;实践本身就是自在自存的真理,人类认识本质上就在于揭示隐藏在实践中的真理,使自在自存的真理通过理论的表达而显露出来。无论真理的实践形态,还是真理的理论形态,都不是“天然正确”的,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自己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9.
认识客体的本质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客体与主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基本问题既具有本体论意义,又具有认识论意义,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作为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与认识的客体与主体范畴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本文试图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存在形式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看了吴家麟同志的《真理能有阶级性吗?》一文(见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八○年第二期),觉得有些观点不能苟同,下面仅就"真理究竟是主观范畴还是客观范畴"问题,谈淡自己的看法,与吴同志商榷.吴家麟同志认为,"真理属于客观范畴".我的看法与此完全相反.我认为,真理应属于主观范畴.其理由有三:第一,真理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而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与被反映物——客观世界应属于两个相对的范畴.第二,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真理的双重属性,这双重属性存在于它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中,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分别归入两个相对的范畴.第三,划分范畴的根据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真理区别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列宁的认识论与现时代”的最终研究成果,由新疆大学政治系教授蔡灿津负责完成。1989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著作,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论思想的进一步系统化的总结和发挥,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导线索,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Z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反映的基础是实践,反映的特点是具有能动性。该书主要内容在《…  相似文献   

13.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中最显著的优点,据我看来,大概是如下三点: 第一,这篇著作极好地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揭示了社会实践这一概念的实际内容之后,当即具体地分析了发源于社会实践的人们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其中区分出既有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联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阐明了理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但它又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生动而粗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讨论中,有的文章认为,理念不应该是唯心主义者的专利品。理念既是“认识由理论向实践发展的中介环节”,又是“伦理学的胚胎”和“美学理论的生长点”,因此,“理念不但应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应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高范畴。"(见《江淮论坛》1984年第6期《理念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范畴》,以下凡引此文,不再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哲学研究》和其他报刊开展了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见解。虽然各种见解之间存在着原则的分歧,然而也有共同的弱点,这就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与实践直接相关的规范性认识,因而不能在关于认识本质的判定上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一、各种见解的人们都未充分重视规范性认识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实践观念的意义据笔者读到的材料,对于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大致有以下六种见解: 第一种:认识的本质是反映。持这种见解的同志指出:“把认识的本质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针对持有异议者的批评,他们对“反映”概念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界定,并指出:“机械唯物论有机械唯物论所讲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有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反映”,后者“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是不排  相似文献   

16.
(一)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它区别于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以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对于这一本质特征,毛泽东在其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中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旧唯物主义者之所以不懂得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把实践排斥于认识领域之外.所以,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首先必须打破旧哲学的传统偏见,引入和建立科学的实践观,并使之在认识论领域中占据最首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实践”这一概念的含义,涉及到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于特殊地位,这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的同志中历来是认识一致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新认识实践范畴,重新解释实践概念的内涵,从而把实践范畴从过去的一个认识论范畴扩展到社会历史生活领域,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形式,对于拓宽和深化人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把实践抬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用实践范畴取代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物质范畴、存在范畴,并因此导出所谓“物质是否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疑问,进而否认客观实在的客观性,是令人不能接受的。本文将立足于目前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逐一驳斥“实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是作为活动的认识,还是作为结果的认识(真理),在总体上只能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这就是我们的认识本质观。  相似文献   

19.
把价值范畴引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传统的认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纵横两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所谓价值认识促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向横的方面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范围有了新的开拓;所谓价值认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向纵深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价值范畴推动了人们对认识过程及其本质作新的思考.本文就后一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陈荣富同志的《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一文,对“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的看法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且,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陈荣富同志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从开创新意的愿望出发并不等于必然得出科学的结论。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得很明确:“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人类社会的认识”。显然,一般哲学教科书的观点是由此而来的,而这样的看法是与陈荣富同志的见解相反的。我们并不认为凡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说过的话都不允许有任何疑问与再认识的余地。因此,我们应该排除任何先入的见解,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新学习与思考这个问题,探究以上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本来面目;并期望通过这种探索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史的认识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当然,这也可能仅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不当之处尚希陈荣富同志与其他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