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常廷彬  姚震乾 《探求》2012,(6):55-59
在化解、消除劳动争议的诸多方法中,劳动争议调解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天然的优势。然而,实践中,劳动争议调解却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应通过立法确立以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将调解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必经程序,赋予劳动调解协议以强制执行力。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颁布实施后,我市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尤其是一些群体性、突发性、疑难复杂性的劳动争议纠纷,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导致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去年以来,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创新性地建立多部门联合调解机制,先后对某国有企业职工追索十几年中夜班津  相似文献   

3.
曹阳 《创新》2017,11(6):117-125
在解决劳动争议的选择上,我国通过嫁接商事仲裁制度,形成国家强制干预纠纷解决的劳动仲裁前置制度。劳动争议前置程序的立法初衷是好的,但随着司法实务的不断推进,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前置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为此,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在实务及理论方面都有所矫正。综合劳动争议仲裁及司法实践的新形势,建议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应当进行大胆改进,劳动仲裁机构的功能应当由裁决向调解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2011,(3):31-33
调解是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调解一直被视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和中国社会调整的基本标志.社会工作者在劳动争议仲裁的调解之中可以通过人本主义的综合介入,从而提升调解效果.社会工作介入调解工作将是一种按照现代法治精神运作的,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为指导,以建设民主、公正、和谐的公民社会为长远使命的新型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社科纵横》2007,22(6):88-90
法院调解,也称诉讼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自愿就民事权益的争议,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所进行的活动。中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弊端学者提出了各种改革的措施。本文首先反思了中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接着评析了学者们的理论观点,最后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6.
章剑生 《求是学刊》2023,(4):89-101
行政争议诉前调解是最高人民法院借鉴民事诉讼“先行调解”的解纷方式,通过发布司法文件推动行政诉讼制度的一次变革。从弥补判决不足、减少官民对立和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等角度分析,行政争议诉前调解具有可接受性。通过法解释方法,可以得到行政争议诉前调解的规范基础;从诉源治理、法院现状和原告诉求等面向,可以找到行政争议诉前调解的事实基础。行政争议诉前调解制度的构造要义可以从范围、程序和终结方式等方面证成。行政争议解决方式多元化是国家治理策略的一种必然趋势,而权利保护和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则是这一趋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7.
津劳社局发〔2008〕24号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有关单位:根据《劳动法》、《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规定,我们制定了《天津市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行政许可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8.
梁高峰 《社科纵横》2005,20(5):117-118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一裁两审”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个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的不同,初步设想了中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新模式,该模式在减少争议处理环节,防止行政干预,增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权威性等方面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法国的调解(médiation):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médiation)是法国立法者振兴调解和发展ADR(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其 特征是引入独立的第三人即民间调解员(médiateur),由他们为当事人提供一种帮助纠纷协商解决的有偿服务.该制度意味着法国调解发展的新开端,因为它改变了以往调解依赖无偿而取胜的经济特征,而是把调解产生的“灰色”结果特征推至首位.调解(médiation)在法国诉讼程序中的运用类似于中国的委托调解,但两者在性质上存在区别.法国的委托调解强调调解员的客观和中立,中国的委托调解制度则欠缺此特征,体现的是对法院的依附性.法国调解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对当事人合意的保护,他们唯恐产生强制调解,而这对于中国调解改革的中心即保护当事人的合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劳动关系正由个别劳动关系调整向集体劳动关系调整转型。《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劳动关系的个别调整在法律建构上已经初步完成,同时也开启了劳动关系集体调整的新起点。现实中的个别劳动关系建构和调整,已经无法解决劳资矛盾和维系劳动关系的稳定。在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过程中,有两种互补的力量和途径:一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建构过程,二是劳动者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促进过程。从权利争议到利益争议,是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重要特点。中国的劳工政策亟待调整和完善,内容包括劳动关系理论指导和调整模式的选择、集体劳动法的健全、劳动者集体权利的确认以及两种劳工力量的关系处理等。  相似文献   

11.
周贤日 《探求》2012,(1):46-55
工资问题成为当前困扰我国社会安全的重大问题,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工资问题,是我国社会法等法学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除了海事劳动债权外,其他类型的劳动债权均劣后于担保债权和留置权,无法获得优先救济。为了平衡各项权利,应改革我国《企业破产法》等法律,规定一定时间和数额的劳动债权优先于担保债权和留置权,促进社会分配公平。  相似文献   

12.
企业与社会对接:全面实现劳动制度改革的目标欧明泰当前,劳动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点。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13.
赵宝华 《社科纵横》2007,22(11):92-94
为了解决目前劳动争议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在现代司法理念指导下,基于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一般理论,参考国外立法例,应当借鉴ADR机制的核心价值,以"本土化"为具体原则进行制度重构。首先要完善法制,建立完备的劳动标准;其次要建立灵活应用ADR的要义,建立法院附设劳动争议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实现其便捷性、独立性、公正性和自愿性,改善劳动仲裁与法院附设ADR的衔接。  相似文献   

14.
从异化劳动到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存在着政治转变与理论转变的不同步性,导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在研究范式及内容上的局限性,使异化劳动的批判功能与分析功能、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生活劳动与生存劳动未实现统一。但其人的劳动本质论、对异化劳动分析与批判、历史必然性思想是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以人为本、社会规律思想的必要理论准备。当代的将《手稿》和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以及否认其当代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的思潮,作为两种不同的解释框架,不仅误读了《手稿》,而且割裂了唯物史观内在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争议案是劳资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能更直接体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总数量、总人数、集体争议案件总数量和总人数迅速增长的主要责任者是雇主或用人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利、社会保险权利被侵犯,劳动合同问题、劳动者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比较低,是引起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降低劳动争议案件总数量和增长率,只有通过劳资关系制衡机制和劳资双方沟通机制的创新、提高劳动合同的规范性以及建立和完善劳动报酬保证金制度,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邓和军 《社科纵横》2011,26(5):60-63,67
中国民事诉讼调解程序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现状喜中含忧。中国民事诉讼应以程序保障为理念,采取以下措施充实调解程序:法院推动而不直接主持诉前调解;民事诉讼调解分层且反对以调解率作为法官硬性考核指标;加强民事诉讼调解的程序构建;构建民事诉讼调解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一,解除劳动合同应当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终止前这段时期内,当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解除条件时,因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一方或双方提出,而提前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和用人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8.
浅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燕 《社科纵横》2004,19(5):72-73
我国近些年来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递增 ,而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难以满足合法、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法的实施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本文试图从司法实践中的一则具体案例谈起 ,对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进行反思 ,并对其改革提出设想 ,简单探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理想模式。以期在劳动法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的问题上 ,有一些实际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刘景林 《学术交流》2006,(6):189-19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更是经济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灵魂和动力。这里,仅就纪文奎先生的著作《从资本到劳动本》的创新意义谈点初步的粗浅的看法。《从资本到劳动本》的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研究选题的创新意义第一,《从资本到劳动本》是一个新课题、新角度、新视野。以往,研究《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内外专家并不少见,专门研究劳动价值论(或称劳动论)的也大有人在,但设计和选择《从资本到劳动本》课题进行研究却极富创新意义。把资本和劳…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争议仲裁是一项准司法制度。应该说有关劳动仲裁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等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为仲裁员开展劳动争议的处理工作,为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都提供了很好的“蓝本”。但就象社会上有人说的那样:“法律是公正的,存在问题是司法不公”(法律制定得好。只是有的执行法律的人不公正)。才导致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劳动仲裁何尝不是这样,在劳动仲裁的过程中。目前暴露出不少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