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索的灵魂     
于他我只有钦敬和同情。 我喜读他的散文,中国的作家中很少有几个人能与他的文字相媲美,很少有几个人能与他的灵魂相比高,也少有几个人能与他寻找和求索的艰辛与执著相比深。读他的文字,我常感刺痛,也常感同情。热烈沸腾,无所畏惧的拼战里浓密苍凉的喟叹与悲哀,以及从不放弃的立场,决绝冷洌而情真血满的笔调,常使人折服、赞叹而沉思。  相似文献   

2.
1956 年夏,我于湘西吉首民族中学初中毕业,我当然非常想继续读高中,将来读大学什么的。可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梦。家里兄弟姐妹多,实在太穷了,父亲身体不好,娘太苦了,我是男伢儿中老大,应该义不容辞地挑起家庭生活重担。所以,我没有报考高中,一门心思想找个穿四个口袋衣服的岗位(国家干部)。但石兴禄副校长却一再动员我报考本校高中。最后他把我娘请到学校,苦口婆心地对她说:“大嫂,这伢儿肯读书,能读书,你们就让他读吧,将来他会有出息的。我们苗家人缺文化啊,为了我们苗家的将来,你们就多受点苦吧。以后他的衣食住行你们就不用管了,我来…  相似文献   

3.
<正>在前辈学者中,其庸先生应是我相处最长、受教最多的一位,算来已有三十余年,其中包括退休以后的十多年间,他仍一如既往甚至更加勤勉地治学诲人。按常理,我应当对他的治学理路有较多的领会和心得;而其实却做不到。究其原因,除去自身的浅陋愚钝外,实在因为先生领域广阔、造诣深湛。且不说众所周知的兼学者、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境界,即以学问而论,  相似文献   

4.
我刚上中学,爸爸拿来一本书,说这本书你要好好读一下。他并没解释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要好好读这本书。书的名字现在想不起来了,作者却记得:李若冰。此书用现在的话说叫散文游记集,写青海的风光物产。  相似文献   

5.
焉耆的时间     
杜剑 《回族研究》2002,(3):27-29
1985年,初识张承志老师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也许是一种缘分,抑或是真主的安排,1985年秋,我和承志老师在焉耆相遇。初识承志老师前,我就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辈子能见到他,更没有奢望过能与他一起生活。我只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他作品的人,一个狂热的崇拜者,一个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在那个年代,承志老师的文学作品《黑骏马》、《北方的河》陪伴着我度过了我美好的学生时代。  相似文献   

6.
<正>费孝通先生在纪念自己的老师们时,通常细写自己从师所得与反思。如今,他也成为我们所纪念的前辈。也许如他一样,我们对他开辟的学术道路的坚持,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犹记得,2009年我在等待工作期间偶然拾起费孝通早年为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一书所写的序言,一时冲动就去了西双版纳南边一个小镇做田野调查。很少人知道,这篇序言是费孝通一生中屈指可数的宗教研究作品之一。序言中谈到,可以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宗  相似文献   

7.
这是民族出版社的老门牌号,也是现国家民委新闻出版大楼的门牌号。60年来,门牌号从未变过。我们杂志社,民族出版社、民族画报社,都在其中。这是民族这是北京东城区和平里的十字路口,21岁那年,命运把我放在了这里。此后它成了我人生的一个坐标,一个归宿。记得当年,大楼(那个时候还是个院子)后面的那颗树,和我一样高。我进来的时候,这里已有很多各民族的编辑记者前辈,他们是我尊敬的老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没有见过出版社创办人萨空了先生,但经常听大家给我讲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正几年前的一个黄昏,夕阳西下,落日熔金,赵鹏一个人沿着架子爬上故宫东华门的巨大屋檐,看着阳光把琉璃瓦屋顶染得一片辉煌灿烂,他被这壮丽的美景深深震撼了。遥想80多年前,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学家成功修缮天坛祈年殿的往事,赵鹏瞬间"把自己感动了",因为他现在所做的正是和这些前辈一样的工作。这个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小伙子默默对自己说:"修古建将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善旦 《中国民族博览》2020,(4):I0005-I0005
王珂评论:善旦是中国当代非常有创新意识的画僧,他的抽象水墨作品墨韵润泽,氤氟绵绸,层次分明,清丽幽雅,水墨渗透自然妙化。中国古今绘画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画僧曾影响并左右着中国画的走向,如贯休、巨然、朱章、石涛、弘一法师等等,他们无一不是以传统中国文化为根基,以具象的表现形式,我用我法,坐禅入定,返璞归真,书写内心情感世界。而善旦在传承东方水墨的同时,也有别于前辈高德大僧笔墨技法,他更注重追求水墨自身的韵律变化。  相似文献   

10.
看到巴义尔拿来的厚厚的《蒙地色彩》画册打样,忽然想起了另一位著名的摄影家,也是巴义尔的前辈,同样在《民族画报》工作过的摄影大师庄学本。我不知道巴义尔是否受到过庄学本的影响,虽然他进入《民族画报》的时候庄学本其实早已被"遣送"回上海老家。但巴义尔这些年来所执着而有成效的关于蒙古民族的摄影记录和文  相似文献   

11.
我想写这样一篇文章,谈一谈中国做人的文化,已是酝酿已久的事了。我自幼入学读书,即就读于乡塾。在乡塾读书,当然是读四书五经。我在乡塾一直读到十五、六岁,中间只读过一年高小。那时已有些思想萌芽,因为读四书五经,渐渐尝到一些味道,似乎四书五经对人生大有好处。不十分深明其中道理,但未感到枯燥。等到入了中学,又受明末大儒刘家周的影响。明儒学案中有他的学第,名蕺山学案,他学以慎独为宗。到了北大读书时,又受到梁漱溟先生的影响,使我逐渐形成一个概念,认为世界三大文化,一支是中国文化,是讲求做人的文化,一支是西洋…  相似文献   

12.
吴迪 《中国民族》2012,(9):36-40
较之韩寒的针砭时弊、郭敬明的青春情感,苏思行更内敛些、抽象些,也更出世些。他的文字也更天马行空。他关注最多的是科幻、武侠等题材。显然,他还很不习惯自己被人与韩寒、郭敬明作比较,毕竟与二位"前辈"相比,苏思行还是太"嫩"了。但他的光芒却是无法被掩盖的。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花了一点时间,读了《肃慎挹娄合考》一书。这本书是作者杨保隆同志数易寒暑才得以完成的。 六十年代前期,我与作者曾在内蒙、东北地区一起进行过少数民族社会调查,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他由现实生活中一些民族所残留的原始社会形态,联想到它们的历史,并由此  相似文献   

14.
<正>毛泽东一生非常爱读“有字之书”,也十分重视读“无字之书”。他把读“有字之书”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他读天下国家万事万物的“无字之书”,坚持不懈,始终不渝,垂老不倦。然而,有一本“无字之书”是毛泽东一直想读、到晚年仍没能读完,成为未了情缘。  相似文献   

15.
许鑫 《中国民族》2010,(4):23-24
在采访王正伟之前,很多记者前辈都跟我提起过他的名字。这位曾在当地宣传部门任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对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性。这次人代会期间,记者在宁夏代表团驻地新大都饭店参加宁夏团的记者开放日时,就生态建设、民生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话题采访了王正伟。这位从基层一步步走到领导岗位的回族主席,对宁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读《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张旭光先生《回族诗人萨都剌姓氏、年辈再考订》一文,甚受教益。萨都剌生卒年代的考订,要通晓和玩味萨诗及与其同时代文人的著作才能下笔,对此我无能为力,不能赞一辞。但对他的姓氏,也就是他的原名,则颇感兴趣。因草此小文,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父亲刘岘1915年农历7月7日生于河南省兰封县(现兰考县)。他5岁读私塾,熟背《百家姓》《三字经》《论语》《孟子》《幼学琼林》,虽对内容不甚理解,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却已渗入心田。幼年时最吸引他的是城隍庙里的各种神像泥塑,鲜明的红、黄、蓝、黑的色彩把泥塑装扮得  相似文献   

18.
葛兰言(MarcelGranet,1884~1940),法国著名汉学家与现代社会学派重要学者,他的中文名字几可“以假乱真”,但今天的中国文化界还是感到比较陌生。假如我们深入了解他的研究,可以预见,将会启发我们从更深入的层面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并反思我们对本国文化的研究。民族学前辈杨堃  相似文献   

19.
黄杰华 《中国藏学》2016,(1):117-122
正最初看到王尧教授的大名,始于他的《吐蕃金石录》。1995年,我还是中文系本科生,8月间一次往北京,路经琉璃厂中国书店,随意翻阅这本解构古藏文的书,感到既得意又特别,所费又不多,于是购而读之。然而,书内的藏文对我无异天书,只感到祖国56个兄弟民族,备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20.
亲亲一家人     
6年前秋天的一个晚上,妻子告诉我,儿子恋爱了。儿子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听说他同女朋友小王是校友,是儿子在入党期间认识的,百分百的自由恋。他们同年,小王小儿子大半岁,家在呼和浩特。我自然十分高兴。儿子18岁开始读大学,在北京已生活6年,也该谈恋爱了!但高兴归高兴,妻子却道出一个隐忧:小王可是回族姑娘,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困难能克服吗?一时间我也很纠结。儿子虽是汉族后生,但他打小就不吃猪肉,与小王在一起仿佛有天然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