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文化结构的嬗变,文化与文艺话语范式经历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巨大变革和转型.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普泛化,在祛除现代性文化之魅的同时,也彻底解构了审美现代性发生以来的文艺自律神话结构.面对审美现代性的式微与大众消费文化的滥觞,文艺学话语必须通过对现代性权力话语的理性僭越,在消费主义的历史语境中实现话语范式的重构与创生.  相似文献   

2.
对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向现代化转型。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与当代文化转型有着时间上的契合,而法律与文化之间又天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带来的观念转变对环境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文化、民主文化和后现代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法的发展,而环境法也在文化转型的进程中发生着变化,回应文化转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体系中存在一种内在矛盾:从他的后现代基本理论上看,他有支持消费文化的倾向;但从他的后现代艺术来看,他又是极为推崇先锋艺术的,这就体现了他的无奈.一方面,利奥塔认识到了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仍希望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文明演进是在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中完成的。伴随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媒介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凝结成了不同的消费文化。从前现代满足生存必需之消费,到从众心理的现代大众消费,再到表征意义的后现代符号消费,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看待媒介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正负效应,存在着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两种态度。  相似文献   

5.
管宁 《人文杂志》2004,(6):110-114
本文从消费文化语境的角度,运用后现代理论,分析论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美感形态的变迁.认为在中国初露端倪的消费社会中,文学创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写作已日益走向商业化,从而深刻影响了文学的美感特征,显示出明显的物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理论家鲍曼认为,后现代性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的性质和消费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自由依赖于其消费能力,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特点,社会控制模式以诱惑取代镇压,消费者被难以逾越的消费欲望的霸权所统治。因此,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欲望是一切流动性和不确定的根本原因。流动的后现代性中的消费方式并没有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也逐渐消失殆尽。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只有通过寻求个人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和个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为阐释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态势,鲍德里亚使用了"类像"这一关键性术语。类像化将消费社会带入审美社会、泛审美社会,是对传统审美、现代审美的整体转型。碎片化、即时性的形态特征和海量复制、重组拼装的形成机理,决定了缺失"审美内容"的类像对于后现代审美的顺应与契合。"超美学"是类像化成就,它在审美对象、审美本质、审美效应上有悖审美的原初本意,是对美学的偏移和背离。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转型     
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以文化转型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变迁又催生了社会转型.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起着价值引领和整合协调作用.分析起来,后现代社会主要发生了五大形态的文化转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公益性文化向盈利性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型,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这些分属不同层面的文化转型,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当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各地婚恋交友节目再度掀起热潮,形成新一轮蔚为壮观的电视交友收视奇观之时,它引起的震撼已经远远超出电视领域,向文化、社会、心理等领域扩展。这场奇观不仅昭示了婚恋交友节目的转型,更彰显着整个电视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本文以婚恋交友奇观为研究对象,透过它的发展态势,探析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本质。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进入消费社会的包装改造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中国已表现出许多消费社会的特征,许多传统文化也成为消费品.由于传统文化的消费主体已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和文化精英,因而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和改造,以使其转换为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文化形式.通过去除深度模式、图像化、类像化等包装改造途径,传统文化才可以进入消费社会.经过这样的包装改造后,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成为具有平面化、碎片化特征以及注重感观刺激效果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期美国消费文化转型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立珍 《北方论丛》2010,(1):137-141
20世纪初期是美国消费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受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加、分期付款消费方式广为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基本完成了由以节俭、量入为出、理性等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消费文化,向以追求享乐、超前、符号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消费文化的转型。消费文化转型的基本完成对美国20世纪以来消费行为、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兆章 《社会科学》2003,1(11):125-128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三重社会转型。大众文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90年代兴起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全球文化的三重文化属性与中国社会的三重转型有着深刻的内在锲合性。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时期知识分子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后现代文化转型的不自觉。后现代社会是一个非规则化、不确定和令人感到恐惧的社会,然而,它却是一个追求个体自由的社会。后现代文化不仅是一种批判力量。也是一种解放力量。文化危机是对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误读。新的文化范式是适应后现代不确定性而出现的,它强调跨文化交流与相互学习,并且表现为一种新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韩若冰 《东岳论丛》2015,36(1):61-71
日本动漫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后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直接影响日本社会消费文化而生成的结果。而由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文艺作品而衍生出来的角色、角色消费和角色市场则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日本符号消费的典型表现。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发展和角色消费异化的消解,日本动漫角色消费模式逐渐从"物语消费"转向重新"组装"角色元素的"数据库消费"。这种角色消费模式的自然建构不仅反映了日本动漫文化产业的开发深度,而且也给动漫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5.
周兰桂 《学术论坛》2007,(10):149-153
文化转型与价值重建对传统学术与文艺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后现代各种消费文化现象,文艺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失语症"的梦魇与尴尬,从而引发出文艺学界对文艺理论与研究的困惑、对危机的反思.文章就解蔽文论与文论家的"失语症"、实现当下文论与文艺的同步性发展、拓展文论创新的方法论视野展开言说与回应,探寻文化转型大语境下文论创新的逻辑前提,以期获得既具学理深度又富人文关怀的理论视阈.  相似文献   

16.
消费模式的嬗变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后现代社会的消费以"符号消费"为中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消费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实用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表达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的过程。符号消费的逻辑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根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采取消费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的形式,以此实现消费者的社会认同或社会区分。"符号消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体现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它的某些具体消费样式,如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陷入异化之中。"符号消费"这一范畴在其本意上应该是具有伦理意蕴、伦理限度与伦理反思精神的。  相似文献   

17.
博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是对建立在商品的符号消费基础上的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理论,是批判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支点.这一批判的符号理论,首先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视域下对物品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其次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商品符号及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广告图腾的符号学批判.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考察,分析了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深刻转变,即从担当社会道德良心的普遍知识分子和启蒙英雄,转向了特定领域里的专业人士,特别考察了后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两种突出的知识分子角色——专业型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中间人.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平 《社会科学》2012,(7):40-48
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一般有四种模式:文化创意空间设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文化创意生态营造。文化本身的特性决定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具有六种作用机制:即创造性、融合、美化、个性化、多样化和社会化。借鉴国外城市的经验,一是以文化为灵魂,创意为手段寻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二是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上面;三是同等注重扩大文化创意的生产与消费;四是构建社会网络,促进全民参与文化创意的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20.
张筱薏  李勤 《学术论坛》2006,1(9):35-38
传统经济学奠定了对消费的最初界定,即消费即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然而,消费不只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离开使用价值消费的经济学视角才能深入到消费的本质,消费文化就是对使用价值消费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在消费主义流行的时代则走到了一个极端,又带来某种后现代的弊端。文章以此为线索,厘清了消费、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并力图梳理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