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正学 《南都学坛》2003,23(1):55-60
按照《红楼梦》所具自叙传性质 ,从而通过贾宝玉等人对戏曲的态度来考察曹雪芹的戏曲思想。其结论是 :曹雪芹肯定并推崇戏曲艺术 ;他的戏剧观是悲剧性的 ;他认为戏曲是以曲为核心的 ,而其情节排场等要义新鲜奇异却又不失情理 ;他主张对戏曲兼收并蓄但又有所侧重 ,欣赏戏曲则偏好词藻、音律、排场而又清淡娴雅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视曹雪芹思想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正确标点,实非易事。从汪原放开始,逐步有所改进,但尚未尽善尽美,有些错误仍在沿续。本文即从当时习惯用语、人物关系和人物心理特征、以及语言环境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说明有关标点的正误.并着重指出,必顺排除“脂本”在语言文字方面造成的混乱,以程本为标点对象,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戏曲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以及由之引发的其他清代红楼戏曲最终能够蔚为大观的现象进行了论述。进而全面阐述了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在红楼戏曲改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说明其在《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地位显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2010年影视界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便是四大名著都迎来了新一轮的翻拍热潮。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李少红执导的新版《红楼梦》,因其大胆的创新引起了热议。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从本质上讲就是改编者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阐释原著作品。改编后的作品不管怎样都会多多少少地带有改编时代的痕迹,更能体现出当代人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这种改编的恰当与否直接会影响其被接受的程度。这种过程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因此得失定会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叙事思维里存有许多戏曲艺术因子。这一点可以从整体艺术架构、上场下场、人事离合、虚拟场景、丑角艺术等方面看出。本文拟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古典戏曲艺术对《红楼梦》叙事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红楼梦》的改编赋予传统故事以新的“自由”主题,这既符合小说的原意,又增添了新的内涵.改编后的《红楼梦》在戏剧结构上的特质有着丰富的宗教含义,代表着曹雪芹的精神突围意向.曹雪芹对儒释道的反思值得我们对其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小说,勃兴于康乾时期的古典戏曲艺术是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为代表的古典戏剧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红楼梦>对戏剧活动的细致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很多情节描写到小说人物对戏曲的阅读、观赏和点评,戏曲在《红楼梦》中有其特殊的作用。从人物描写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面镜子,通过人物对戏曲作品的评论以及点戏的细节,映射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从情节设置角度看,戏曲相当于一条伏线,通过戏曲曲词的内容以及演出剧目的连缀,暗示出人物命运以及全书的脉络和结局。  相似文献   

9.
梁上泉同志是一个顽强的诗人,他那么执着、坚毅地对待创作,每写一篇东西总是反复琢磨,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他的歌剧《红云崖》由同名长诗发展而来,其间所经历的漫长路程,便是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的真实记录。 打开五十年代末期中国青年出版社印行的长篇叙事诗《红云崖》,你会发现这“悲壮的颂歌”写了好几个年头,从他的家乡达县写到山城重庆,从繁华的都市写到巍峨的巴山,诗人就是这样在创作中不断探索、追求,孜孜不倦地为生活热情歌唱的。 这部诗集的出版,并没有平息巴河浪涛在作者心底所掀起的感情狂澜。 诗人是巴山的儿子。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星月,故乡的亲人养育了我们的歌手!少年时代流传在故乡的种种传说和故事,早已拨动了他儿时的心弦。特别是那位老石匠因在山崖上刻写红军标语而被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1.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和主线,是当前深入开展“评红”过程中,大家关心并有不同看法的问题。我们也想谈谈自己粗浅的意见。主题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主线是贯穿全书情节发展中的主要脉络,它把足以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个整体。一部长篇小说往往有众多的情节线索,但不管怎样纷  相似文献   

12.
<正> 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美丽绚烂的节日风俗尽管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屡有改易,总是要为我们留下动人的画卷。节日风俗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造。原始社会由于劳动十分艰辛,劳动者常在收获时庆祝一番以表达喜悦,“载燔载烈,以兴嗣岁”(《诗经·生民》),这就是节日的滥觞。后来有些节日风俗就用宗教迷信等形式加以固定,但其中美好的内容仍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云缦同志认为,电影《骆驼祥子》中“虎妞的鲜明动人”和“祥子的单调贫乏”的原因,在于改编中的某些过失(《电影〈骆驼祥子〉改编得失谈》),这不无道理。但却不够全面。既然是改编,就有一个原作的问题。尽管改编者可以“多角度”、“多变化”地表现人物,但人物性格的刻划不能不受原作某些艺术表达的制约。小说中的虎妞由于从小生活在刘四那样一个“土混混”家庭,养成她那虎和泼的性格,这是一个言语粗俗、惯于撒野、为  相似文献   

14.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有这样一段话: 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日《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曰《金陵十二钗》。这段话旁边,有一条评语曰: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据专家们考证,《风月宝鉴》确有其书,曹雪芹是在《风月宝鉴》旧稿的基础上加工写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金锁记>在遵循原作内在精神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糅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特质,与现代人产生共鸣.改编后的<金锁记>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为改编艺术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白蛇传》故事在全国广为流传,戏剧和民间说唱使它插翅而飞,起了很大的推广传播的作用。据我查到的资料记载就有30个剧种有《白蛇传》这个剧目,几乎遍及全国,可见其流行之广和深入人心。我知道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就是由于小时候在农村庙会上看了蒲剧的《断桥》、《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折子戏。那时每逢庙会唱戏,都少不了演出这些节目。这同《牛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大都是夏天在院子里乘凉听大  相似文献   

17.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主题思想、宝钗和黛玉、《红楼梦》人物阵营的划分与价值判断、《红楼梦》是否“另有本事”、后四十回是续作还是原作以及《红楼梦》创作方法等论争由来已久,所有这些论争各有道理,给人以启发,又各有其局限性。《红楼梦》研究者应立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红楼梦》词语研究的深入,《红楼梦》专著词典相继问世。毫无疑问,既是《红楼梦》专著词典,那么它就应当吸收历代《红楼梦》词语研究的一切成果,成为《红楼梦》词语研究成果的集大成。《红楼梦》是用18世纪北方方言写成的,所用词汇非常丰富,除了一些文言词语,早期的白话小说词语和戏曲词语外,还用了很多方言词语。这些词语经学者多年潜心研究,虽然多数得到了较合理的解释,但也不可否认,有些词语的解释,至今仍有未妥之处。下面以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以下简称《词典》)为例,举出几条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其中视角艺术的运用更增强了作品 的叙事张力和审美效果。作品通过恰当调节作者与叙事者的距离、精心安排视角的流动和巧妙运用双重复合 视角,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叙事结构更加巧妙。事实证明,从作品的外部技巧入手,更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 小说文本深层的技巧和神韵,更好地领悟古典优秀小说的艺术精华。  相似文献   

20.
误会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人物的误会。用这种手法表现儿女痴情,写得柔肠百转。喜剧性的误会写得谐趣横生,令人解颐开怀;悲剧性的误会写得凄恻悲怆,催人泪下,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代有人认为:“《红楼梦》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