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国家理想是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主要范畴。大学生能否认同社会理想、能否树立科学的个人理想、能否自觉践行国家理想,直接关系大学生的道路选择、社会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理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历史使命意识、爱国奋斗精神的教育,是提升思政课教学中理想教育实效性和增强大学生践行中国梦自觉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并按其内在规律辩证发展的过程,其价值具有自身的结构和意义。因此,研究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构建,必须置于一定的社会因素来分析,才能科学地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和实质。文章从手段运用价值与目的效果价值、课外实践价值与课堂理论价值、个体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价值、家庭配合价值与学校教育价值四个层面,阐述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结构的内在关系,力求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教育关怀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品格,体现着教育的本真涵义,是对美好教育理想的关注.教育的实质就是在于对人的呵护与培育,教育关怀应始终渗透于教育现实之中.终极性教育关怀意味着对人的未来、对人类的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这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生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注与关怀,也是一种不仅使人知道"人何能生".还要使人知道"人为何生"的教育,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师范生教育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一种坚定的生活态度,一种超越现实的终极性价值追求,对个体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师范生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其教育信仰状况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还关系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师范生教育信仰的教育,建立一种理想的教育感召机制,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敬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言理论”与“行理论”脱节反映了教师“教育理论失觉”现象。对教育理论作用认识不足,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忽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迷失于对万能教学法的追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重视理论,内化理论,提升根植于自身实践的理论,是培育教师理论自觉的理想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 ,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教育与教学、学思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上 ,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时 ,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加强理想教育 ,首先要明确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理想教育的重要作用 ,然后是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理想教育的五种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是指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代的具体要求以及理论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的目的。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是由中共中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在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结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以及创新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侯静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当前,幸福教育进入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视野,但有不少论述把幸福教育分别等同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观教育和愉快教育,走入了幸福教育的误区。产生误区的原因是这几种教育概念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人们并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幸福教育不是一种口号、模式或专题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0.
抽象化理想教育具有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实际生活、目的与手段等矛盾。除了社会转型等客观原因 ,传统直观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对社会等的误解是理想教育被抽象化的主观原因。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 ,是理想教育实现理论创新、统一理想的普遍性和崇高性、获得社会改革及其成果支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应试教育和社会化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大学最本质意义上的教育。从教育是学生主体自身的教育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正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主体性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主体自身这种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其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走全面开发受教育主体素质之路,才能事半功倍、业绩卓然。但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和手段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受教育主体自身的艰苦努力来实现的。所以受教育者主体的确立,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教学过程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是数学活动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学生的背景材料;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三、运用独特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素质训练;四、注重各种因素的影响;五、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还应把握住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空想的代名词。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教育应具有乌托邦精神。第一,人的提升,是当代教育必然的逻辑和核心性使命,乌托邦之路是教育生成人、提升人,走内在超越之路的必然选择。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第二,有史以来的教育或立足于社会政治理性主义或立足于社会经济功利主义的存在依据、逻辑与旨趣,因而是外在化的、非人化的。当代教育必须摒弃这种工具主义品性,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在走向内在,从而实现乌托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对现代审美教育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整体论为哲学基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从根本上实现了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型。生态审美教育倡导身体感官全部参与的、动态的和双向平等交流的自然审美范式。在目标任务上,生态审美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审美理想,引导人类进入一个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和谐协调、普遍共生的审美生存状态。生态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价值教育、伦理教育和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15.
具有电脑辅助构形和电脑绘图技术特征的现代图学的雏形已经形成。现代图学将极大促进现代科技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改变了整个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模式和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及教学问题的思路。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规模教学,增大信息量,强化学生的能力这一难题。理想的CAI课件应该是一个充实、开放的平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不断攀登的信念。科学可视性要求人机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视觉关系,以便准确、高速地交流信息。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大学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创新的内在涵义入手 ,论述了大学创新教育的思想内涵、基本特点 ,以及创新教育与守成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文章认为 ,推进大学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决策 ,也是对大学发展的强力支持 ,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能力。大学创新教育思想的实践 ,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着手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机智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机智,运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创造性地处理好偶发事件,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维护学生的自尊,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理想的教育追求不仅是我们反思现实教育的依据,也是我们筹划未来教育的指南。乐生是一种积极、充满理智与情感的生活态度,它直接指向高品质的生活,不同寻常的人生境界。在物质财富富有的今天,在满足了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成为当代人的第一需要。因而,造就乐生主体是当代教育的理想追求。走向乐生的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它以可能生活为场景,以自由活动为内容,采用体验教学,以学生的乐生精神趋向性养成为核心目标,从而为学生有意义且有情趣地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教育病理学的视域及其理论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病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对教育病理的关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向性和自觉性的必然反映.教育病理的诊断指标是建构教育病理理论的核心所在,其要义在于发现和整合与教育病理相依托的社会内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公民教育的现实基础.公民资格的理想践行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诉求.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公民资格概念内涵中存在的内外、权责、统分三种内在的张力,决定了一国公民教育的重心必然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我国百余年的公民教育历史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国情,近代以来中国的公民教育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传统、道德精英主义取向以及整体主义情结,体现出对"外"、"责"和"统"这一维度的格外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正确把握了公民理论内涵中的内外、权责、统分三个维度,并根据具体的时代背景进行明确的判断,才能对具体公民教育实践中的宏观战略、总体方针、具体途径进行较为清晰而系统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