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符号互动的理论和方法,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着重分析了民族旅游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过程,舞台表演过程中的互动模型及其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出要实现舞台表演互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消解建构新的文化符号时出现的各种紧张关系。关键在于转变对村民们的认识。必须视他们为发展旅游的主体力量,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开发规划的制定中来。真正成为文化符号建构规则的制定者。  相似文献   

2.
试论知识的建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一定认知情景下的建构结果。知识的建构过程存在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互动”和认知“主体与社会文化情景互动”这样同一建构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的建构机制,就是知识的建构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与认知对象、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互动机理。其实,这一互动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为主体的“个性”选择和社会文化情境的“社会”选择,“个性”选择存在着认知主体的“自由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就是任意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旅游空间中通过仿建、舞台情境再现、民族文化符号恢复等形式得以展现和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空间中的展演与构建形成了旅游地民族文化舞台镜像。旅游空间中少数民族文化展演与构建的旅游地文化舞台镜像,是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共赢开发的积极尝试。旅游地文化开发应该因地因时制宜,不要因为一时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复兴的趋势而失去对原生文化保护的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4.
符号消费是由消费需求主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后现代社会的主导消费范式。符号化的旅游体验及消费是一个建构符号和解读符号的过程。对旅游主客体系统进行符号化解读,对旅游消费的符号表象化危机进行反思,重视符号与意义的建构、符号载体和符号价值挖掘的统一,加强旅游符号的宣传和营销,最终使旅游者感知旅游吸引物背后所代表的符号化的社会价值和理想,实现消费预期的符号系统与现实体验的重叠与同构。  相似文献   

5.
地方文化符号研究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充分发掘、建设与有效传播。本文借助洛特曼文化符号圈理论对地方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性建构,认为地方文化符号系统可由符号圈"中心"、中间区域、边缘和界限构成一个统一体,整个系统依靠自我创新、位移创新、互动创新三种创新机制进行创新性运作。  相似文献   

6.
平民生活博客具备表演者、表演形式及表演情境等文化表演的三个基本要素的特点。研究平民生活博客的角色表演及日常生活图像呈现方式,同时探究平民生活博客用户为促成表演的成功,如何与阅读者在博客互动中合谋,来满足其精神需求,最终实现自我的建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邵龙宝 《兰州学刊》2012,(2):144-149
教育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现存的、孤立的、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是认识主体通过新旧经验与人际的互动、社会性协商,由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创造建构起来的。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改变意义,创造新的认知结构的事件。学习的时机只有在参与者想要获得他人观点的社会互动中才会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对一个观点或理论真正理解的过程,是主体对之重新发明的过程。文章以西方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为例,阐释了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过程的运作和创新人格培养的机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8.
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资源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该种文化的旅游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此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本文以“热贡文化”为例,尝试讨论以和谐发展观调整、处理各方面利益冲突和各种主体关系在地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有效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2,(10):123-130+159
一代人文大师尤里·洛特曼的理论建树十分丰厚。我们在这里且对洛特曼在文学学、符号学、文化学领域三个核心命题略作梳理。“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之互动共生”可谓洛特曼理论大厦的主轴,“语言的派生与符号的模拟”与“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互动与互译”堪称这一大厦的两翼。文本—符号—文化乃洛特曼理论建构的核心话语。文本结构、符号结构、文化结构确乎是洛特曼理论建构的中枢。探讨文本意义—符号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应是洛特曼毕生倾心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0.
广告传播:符号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泓 《东南学术》2002,(3):39-43
广告的各种知识、意义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和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广告通过符号资本/文化资本的方式 ,来建构社会消费的观点和信仰 ,进而通过控制意义、操纵意识形式 ,使得社会的控制得以保持和完成。在一定意义上 ,作为消费文化媒介的广告在传达其符号象征时就和语言一样成为了一种含义秩序。正是由于广告本身包含着商品以外的建构含义秩序的功能 ,使得广告传播过程蕴含有对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控制力量。本文从消费文化出发 ,探讨广告与符号秩序建构的关系 ,进而对现代广告传播进行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行动者身份的品牌化认证、互动空间的公共性转换、服务能力的联动式升级及发展方向的国家在场化定位是"让公共文化服务运转起来"的成功之策;文化项目的品牌化、文化空间的公共化、文化服务的平台化和文化互动的网络化及国家的常态化在场是提升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文化为纽带并以文化建构为目的、多元化治理主体的文化生成、多元化治理主体的文化合作及多元化治理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杨杰 《阴山学刊》2004,17(5):11-17
以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构成为逻辑起点,审视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的互动性特征,其具体表现为: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互动,包括主体与外界客体之间、主体与以自身为客体之间的互动;科学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教育的无目的性与以自身为目的的目的性之间的互动等。  相似文献   

13.
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的滞后成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其根本原因在于开发者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本质及其符号价值.文章基于符号学理论,从旅游者动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系统、象征交换三个方面,以羌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为例,对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本质及其符号价值体现进行了探讨.只有以符号开发为工具,以民族文化为资源基础,才能使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景观符号学视角,对婚庆游的代表地--三亚"天涯海角"进行了景观文化诠释.通过剖析景观本体的实体符号和传说文本的叙事符号所构成的二重符号空间,指出三亚婚庆旅游地体现的爱情文化中,悲剧式浪漫是模型,忠贞爱情观则是内蕴,揭示了"景观-文化-旅游者"之间的深层符号互动,从而阐释出"天涯海角"景观符号学价值:在婚庆地的旅游过程,也是旅游者与景观符号系统的对话过程,从文本叙事到精神书写的过渡意指旅游者的婚庆行为在体验浪漫传说和景观游览中升华爱情认知,同时实现着人生"本我-自我-超我"的仪式通过.  相似文献   

15.
符号消费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的消费已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转化为以物品消费为载体的心理、文化方面的符号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蕴涵丰富差异性文化符号的旅游资源,正好契合旅游者的符号消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符号意义”为核心,把整个开发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的符号化运作过程,立足核心内涵,挖掘和构建符号意义,选择合适的载体展示符号意义,合理引导和启发旅游者参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16.
歌曲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文本,其文本性别身份,有着比其他文类更为复杂的建构和传播机制。在中国悠久的诗词发展史中,歌词文本性别身份的构成方式屡经变化,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当代商业社会,歌曲生产和流传过程中的一系列符号性别主体中,歌手对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建构的作用更为突出,歌手的性别身份不仅能为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定型,且加深固有的性别文化,更有可能消解歌众的能动性,使社会文化对性别符号的定型化理解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17.
以聚居在沙村的外来流动人口为对象,探讨他们进入城市后的身份建构机制。从空间视角出发,认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外来租户)与本地居民(本地租房户)在共居空间内的持续互动,使得这一"聚居—混居"的空间格局,成为外来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基石。在与本地房东混居的过程中,沙村流动人口的集体身份,也通过两者间的日常互动交往,通过各自的话语体系,得到了再建构,经历了一个由"外来人"向"客居人"转变的符号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8.
民族旅游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吸引物。民族旅游景区居民是民族传统文化及景区环境生态的创造者、维护者和长期承受者,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民族旅游景区居民应该拥有话语权。民族旅游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然而,在民族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也相继出现并逐渐激化。出现这些非和谐因素主要是因为:(1)政府部门在利益协调过程中自利性倾向过强;(2)利益协调机制缺失或不健全;(3)缺乏规范各利益主体的法律环境。因此,要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则应明确民族旅游的利益主体,建立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旅游开发的机制,并适当借助第三方力量。  相似文献   

19.
以一种本体论的解释框架,在视民族现象为历史的本体、各个民族都是国家建构主体的前提下,考察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等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构过程,各民族在这一过程中的博弈与互动,揭示少数民族通过何种话语形式对国家政治过程的参与和影响,以及他们与强势民族之间的互动博弈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主流精英们所绘制的设计蓝图,轨制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架构的真实过程.少数民族作为行为主体在国家建构与其他民族的积极互动,促使多民族国家的叙述结构和话语体系发生改变,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国家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进步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万资姿 《兰州学刊》2009,(1):130-133
技术进步的二重性包含着某种反面,全球信息网络化在使当代符号文化创造获得全新发展界域的同时也带来困境与悖论,体现为一系列的如文化符号过载、文化符号暴力、文化符号污染、文化符号犯罪等诸多现实文化符号危机;此种危机,就其特点而言,具有虚实、真假联袂混合性,其实质就是由创造主体自身的局限所导致的人类文化创造之符号工具的异化,且其直接的表现就是主体受制于各种文化符号权力结构的束缚并最终致使人类文化创造陷入困惑与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