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传统生育观是吴地传统人口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以传统社会的生活环境为前提,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吴地人口历史状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统生育观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现当代吴地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传统生育观并未退出社会生活的舞台.其不仅成为当代吴地人口问题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当代吴地人口控制工程中的传统难题.要根本解决吴地当代的人口问题,就必须全面检视和改造传统生育观.吴地传统生育观在总体特征上与中国传统人口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尽管吴地的传统生育习俗与其他文化区域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跨区域的意义.需要提出的是,宋元以来的吴地一直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这就使吴地在传统人口思想与人口状况的研究中,具备了一定的典型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海开埠与江南士林新的从业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从业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由闭锁而开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东来,使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基础发生裂变。近代工业的兴建,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催化出了新的社会分工与专门化职业;自给自足的小农...  相似文献   

3.
胡甲刚 《理论界》2007,(1):211-213
宪政制度是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社会持续不断地变迁,必然会促进宪政制度或快或慢地发生调整、重组或更替。社会变迁是宪政制度变迁的外部动力,宪政制度变迁也必然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作用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4.
吴文化即吴地文化,也称"太湖文化",从一万年前诞生至今,一直是吴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凝聚力之源.在以"知识经济"和"人地和谐"为主要内涵的太湖时代,吴文化具有"融合"、"创新"、"务实"和"崇文"等精神特质,成为长三角地区"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最重要营养源.随着历史发展,吴文化的价值增值对于太湖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及明清妇女的自强意识,确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切以男权为中心,妇女无独立自由可言,只能成为男子的附庸,又何从谈起女子的自强自立。而明清二朝是对妇女禁锢变本加厉的年代,也就更难涉及这一命题。然而客观现实有时难免会产生与主观愿望相反的效应,尤其是吴地,在整个封建帝国的版图上有其独特性,因而吴地的女性文化也有异于其他地区,闪烁着其特有的光彩。吴地社会的经济文化在明清二朝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不仅是农业,而且手工业、商业,城镇文化的发展水平均超过前代,劳动妇女因谋生所需,参与部分商品生产;上层女子中学诗作文蔚为成风,女诗人,女文学家的人数较前代成倍增长。部分中下层女子经济上的自立和上层女子知识的长进,无形中触发了女子自强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刘剑君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就是西学的输入。当然,西学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梁启超编《酉学书目表》,将其分为算学、电学、地学、史学、法律、兵政等27门①。西学能够促使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更,往往不取决于西学本身...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体制化历程段治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曾不折不扣地为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和礼治秩序服务,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决定着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的走向。到近代,随着科技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传统教育体制逐步被打破,社会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8.
民主,无疑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孜孜追求的一个崇高目标,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着的一面荡涤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旗帜,但无论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国还是狂飚突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均未能从政治制度形态到政治文化形态使民主在中国真正安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封建政治文化根深蒂固与民主截然对立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几千年中始终占据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至尊地位,并通过漫长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无孔不久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各阶级人们的观念、心理、情感之中,积淀内化成深…  相似文献   

9.
英敛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公报》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创办人英敛之及其后继者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和王芸生等大公报人的历史考察 ,探讨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关系。认为《大公报》的出现与持续发展 ,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作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报纸 ,《大公报》不仅记录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程 ,而且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吴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吴文化是区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产生了灿烂的现代文明。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形成了特定的吴文化学(简称吴学),江苏省锡山市农民兴办的吴学研究所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所成立的吴文化研究机构和广大的学术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本刊将陆续刊载这方面的文章,以推动吴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前言吴学,是吴文化学的简称。这是吴学研究所建立以来以吴地区域性大文化为研究内涵提出来的学术概念。也是吴文化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本文研讨的内容,是以吴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与近代诸子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学与近代诸子学的发展罗检秋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近年来,人们较多地研究了封建儒学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而对儒家之外“诸子”与西学的关系很少论及。但是,就近代学术史而言,甚至是在近代文化史上,“诸子”与西学的关系都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指的是中华民族突破中古封建文化框架,创构以民主与科学为基本思想内核的近代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遭受到亘古未有的外来入侵,被迫纳入近代世界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文化亦在异源异质的西方文化激烈冲击下发生巨变。  相似文献   

13.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眷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眷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历史变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有着根本性的依赖。但是其并不简单地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而变迁,其中需要一些必要的中介因素。政治文化的变迁可分为向上的变迁和向下的变迁两种类型。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对于当代的政治文化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在面临着自我更新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文以韩中近代女性作家吴孝媛与吕碧城的比较为研究课题,先考察吴孝媛与吕碧城的苦难与交游,再探究吴孝媛与吕碧城在女性教育上的贡献,最后讨论吴孝媛与吕碧城的海外体验.认为:吴孝媛与吕碧城都有极好的人际交往技巧,皆强烈批判当时近代社会所标榜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二人皆对近代女性教育的贡献至大.吴孝媛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一定见解.对欧美列国的周游,使吕碧城词的素材更新鲜、更丰富.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转型 ,时代的变化呼唤着女性发展 ,女性发展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我国 ,古代文化压制了女性发展 ;近代文化误导了女性发展 ;现代文化所传承的古代文化和近代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因素阻碍着女性发展。女性发展需要先进的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18.
吴是古代虎氏众多名号中之一,其地望应在江西樟树吴城,历史上大伯奔吴实际是周族委派太伯、仲雍率领自己宗族,到吴地联络虎方,共图灭商大业。  相似文献   

19.
案头放着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出版社先后出版的2辑共18册《吴文化知识丛书》,这是无锡吴学研究所所长高燮初主编的系统介绍吴文化的知识性读物。按规划,这套知识丛书总共有50册左右,分编为5辑,争取在5年内陆续出齐。吴学研究所是一个民间创办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能向全社会作智力投资奉献出如此有气派的知识工程,确实令人赞叹、敬佩!高燮初先生说:“吴地不仅山明水秀,交通便利,在大量优美的景观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景观。”这套知识丛书,就是开掘多姿多来的吴文化宝藏的成果。正如中国社科院李学勤教授在《序》中所称道…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东亚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家庭,历来是世人瞩目、探究的焦点.日本进入近代产业社会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家庭制度发生了深刻的、渐进的变迁,它导致家庭形态、家庭功能乃至家庭关系的重组、演化与再建.家庭的存在价值从封建"家族制度"阴影笼罩下的经济生活共同体,转向"经济合理主义"导向下夫妇协作的核心化集团,并正演绎为共同参与、个体共生的情感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