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概念起源较早,经过孔子的阐发,基本定型为对有道德修养之人的称谓,成为儒家理想人格。《吕氏春秋》广泛采撷了诸子各家思想的精华,是先秦时期最后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君主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书通过称引《诗经》中"君子"的作为,为统治者树立了榜样;沿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描写方式,使"君子"的内涵更加明晰;引述孔门弟子及其他君子的事迹,完善了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吕氏春秋》延续了历史上"君子"的含义,"君子"在书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指君主;二是指有位又有德者;三是指有道德修为之人。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和谐思想体系中,道德完善、刚毅进取的君子理想人格是整个学说的人格基点。君子理想人格对儒家所倡导的社会和谐至少起三方面的作用:君子品质优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君子成为人们追慕的道德典范,对社会和谐起范导性作用;君子注重公平正义、合作互助、协调和解、诚实守信等外在的行为规范,充满道德伦理与自律精神,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但因为过于"理想",君子理想在古代社会无法真正实现,一些君子之道的践行者甚至走向君子的反面。  相似文献   

3.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古今注家对此二句的分歧,主要在于“君子”指谁。按《毛诗》传、笺、疏的传统解释,“君子”指伐檀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伐檀的君子,是不白吃饭的呀!全诗之意在手讽刺“不稼不穑”者,并认为此二句为反语,其意思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呀! 就此二说,我们认为传统之说可信。即“君子”指伐檀者,不含讽刺意味。其理有  相似文献   

4.
<论语·学而>篇首章谈及学习、交友和如何待人三件事,涉及"君子"品格的主要方面.结合<论语>其它篇章有关君子之说,谈谈孔门君子之学、君子之德、君子之风、君子之乐、君子之交、君子之修诸问题.  相似文献   

5.
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人才与精神形象,其核心价值观是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其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天地人和是君子最高理想价值观,智仁勇三德是君子内在品质价值观,尊道贵德是君子内在精神价值观,义以为上是君子精神外现价值观,德才兼备是君子人才素质价值观。儒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人才观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利于把握人才的培养方向,二是利于衡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三是利于确定人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在<论语>及<孔子家语>中,孔子直接语及"君子"这一议题的言论甚多.这些言论,颇为全面地揭示了孔子的"君子观".若加演绎,可以说突出品德行为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要旨;强调"仁"和"礼"的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核心;激励参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是孔子君子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孔子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由仁、智、勇三要素构成,其中仁是核心,智、勇是为仁服务的;君子人格具有济世安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杀身成仁的献身精神、无过无不及的中庸风度;理想人格主要通过修养来实现,其修养主要有:立志、好学深思和躬行践履;孔子所构想和向往的理想人格,对培养和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起了积极作用,而其片面性又不利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君子人格的培育,是《易传》的主要内容。《易传》强调君子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圣人之道。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君子要注重书本与实践结合,要注重从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学习。《大象》集中体现了君子求学于自然之象和卦象的内容,包括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等等。这种注重从自然之象中学习的方法,是先秦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君子之师",孔子之学是"君子之学".回归"君子"的原初含义,强调"位"与"德"的结合,从培养合格管理者的角度,揭示孔子"君子学"的真实意蕴;进而探讨君子之"德",把君子的道德修养作为其从事管理活动的必要前提;并立足于君子之"政",从仁义礼智信"五常德"的角度,展开儒家的"德政"思想.孔子的"君子学"对于任何时代社会管理"精英阶层"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二者具有不同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内涵。孔子认为君子寻求善道 ,小人追求私利 ;君子崇尚道德 ;小人推崇武力 ;君子见利思义 ,小人见利忘义 ;君子崇仁遵礼 ,小人弃仁违礼。孔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主要是在道德意义上使用"君子"一词的。"仁、智、勇"既是"君子"必备的三个品德,也是界定君子的基本参照,其基本内涵是"不忧,不惑,不惧",是德与才、言与行、文与质、外在德行与内在德性的统一。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阐释和论述,对当前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的养成和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何谓君子?又何谓英雄?君子是相对于内心而言的,而英雄则是相对于形象而言的。有很多历史上的人物,他们不能算君子,但却是英雄。英雄是作为一种道德评价而存在的。例如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他们  相似文献   

13.
基于泛伦理主义,儒家所构想的君子呈现出伦理性特质,这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君子本质凸显伦理理性。儒家赋予君子更多优秀道德品质内涵,使之由侧重于表示身份、地位的称谓转化成为侧重于道德理想人格范式的称谓,并具有德性伦理与德行伦理的二重意蕴。二是君子致力于追求道德价值。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体现了对人类道德价值的共同愿望,不仅展现了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和厚德载物的博大宽容道德情怀,还彰显了重道与积德的道德至上精神品格。三是君子讲究道德理想。在儒家看来,一个有德有位的君子为人处世、治国理政要坚持善政以使民众向善、为善,要通过自己的道德示范作用对"有道社会"和"善治社会"进行建构。四是君子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儒家要求君子注重个人的自我道德修为,注重好学、修身、重行和改过,以此提高道德品质与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4.
《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鹿鸣》;“我有嘉宾,德吉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毛传:恌,愉也。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传意不甚明白,似谓君子可为人法效,则君子即嘉宾,实与诗意不符。然陈奂正是这样理解。他说:“(君子是则是效),言君子可为人法效。笺谓君子所法效,非传义。昭七年左传:‘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此引诗亦谓君子可为人则效,传义所本也。”  相似文献   

15.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格义理,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层次的理想人格———君子与圣人。君子是低一层次的理想人格,“元亨利贞”是君子之德,“修己”和“崇德”是君子之行。君子之上是圣人,具有超越性。盛德大业,天人合一是圣人的特质;法天有为,穷神知化是圣人之行。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对当代社会人格重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注家都把<论语>中的"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不象器皿一般",把"不"看作否定词.其实,"不"在古书中与"丕"通用,"丕"训"大",故"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大器"更为确切,意即君子应该具有博大的胸襟、多方面的才能.本文将从古书用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合格公民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公民主要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存在,而现代君子人格的养成有助于人的社会性意义的良好发挥。中国传统哲学包蕴了形成君子人格的丰富内容,如爱国情怀、仁爱之心、克己复礼、刚健不息、诚实守信、反省精神、安乐境界等,这些都成为现代君子人格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嵇康是名教的叛逆者也是坚守者,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君子"的解构与建设上.从内涵看,嵇康君子人格型态既有儒家君子人格的品质,同时又"援道入儒",赋予"君子"新的内涵.这种儒道结合的特点虽然不是首例,但却形成一种新的人生格局,其以君子之"真"驳"伪",以"自然"解构"克己",以"志"抗命.嵇康视野中的君子具有"行不违其道"的修养工夫,这种道德行为的发出,不是在心中思考、计量"何为贤明"后去践行,而是顺着内心去行动,其行为刚好与外在的道德规范相符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君子文化萌芽于先秦儒家学说,语义体系围绕"君子"词义展开,其核心要素是君子人格。培养新时代君子,实现君子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君子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逻辑生成语境、君子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行动语境,从而实现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对君子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文中从君子的严以律己、君子与仁、君子与德、君子与居敬、君子与道、君子与理、君子与义利之辨、君子言行与对人等方面对张栻的君子观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