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然人称君曰:“可汗”。如匈奴称其君主曰“单于”;吐蕃的“赞普”,中原各汉族王廷的“皇帝”。古今研究此名号者,或谓为柔然人的外来语,或说柔然族是鲜卑与通古斯的杂种,故曰:“可汗”名号是蒙古语或通古斯语所出。仍持此论者也非确定语,似可再议。柔然人在古代东方创建“可汗制”,在古代东方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和贡献。它的君称“可汗”名号,首先肯定是其本民族的土著语言所拟定的名号。因此,为了研究可汗名号,必得探索柔然的民族起源与它有关的诸族的先世问题。柔然族源问题,古者所论,有的说是匈奴后裔,或说是鲜卑庶枝。从民族像貌、官职诸方面考订,柔然非匈奴族类,族源问题备专论。鲜卑于战国以来,被称为“东胡”,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里谈到群婚制度残余的时候,提及“匈奴人的故事”。这显然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族、即戎狄集群盛行的所谓“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子”(见《史记·匈奴列传》)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楚辞·天问》里也有所反映: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相似文献   

3.
胡刃 《阴山学刊》2005,18(1):128-128
许多频道热播的《大汉天子Ⅰ、Ⅱ》是两部不错的电视剧 ,该剧从汉武帝登基前的宫廷斗争讲起 ,系统地刻画了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故事悬念迭起 ,人物有血有肉 ,尤其是东方慧和主父偃更是让人过目不忘。要讲汉武帝 ,就不能不提匈奴。虽然编导人员有意回避匈奴问题 ,可一些必要的情节还是少不了的。然而 ,就是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有关匈奴的情节上 ,却暴露出了不少硬伤。一是匈奴人的外表。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刘安在《淮南子·齐俗训》中说 :“匈奴之族 ,纵体施发。”所谓“纵体”就是穿着随意 ,“施发”就是披发。《周书·突厥传》也说 :“突厥 ,其俗…  相似文献   

4.
匈奴族源说法甚多,大致有汉人苗裔说;古代的荤粥、猃狁、獯粥、鬼方、混夷皆是匈奴的不同称呼说;匈奴源于义渠、林胡、楼烦说;匈奴来源于西方说;匈奴与其他族毫不相干说;匈奴来源于鲜卑和通古斯说.以上诸说以第二说即匈奴与古代的荤粥、猃狁、獯粥、鬼方、混夷是匈奴的不同称呼说最符合实际情况,其他诸说均牵强附会,证据不足,故不可凭信.  相似文献   

5.
吐谷浑与南北朝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439年,拓跋魏在统一北方之后,开始伸出经营西域之手,同时准备继续南下,统一江南,而南朝宋文帝依恃国力鼎盛,也在历兵秣马,尅期北伐媳倍岳?剑拔弩张。为争取友邦,南北双方对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对柔然、吐谷浑,或拉或打,各自展开了紧张的外交、军事活动。吐谷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与南北朝的交往的。柔然是南北朝时兴起子匈奴故地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常与北魏互相攻伐。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刘宋王朝与柔然之间通过吐谷浑保持着密切联系,以牵制北魏。《宋书·索虏传》载柔然“自西  相似文献   

6.
如何认识西汉与匈奴的和亲?学术界看法不一。崔明德在《西汉与匈奴·乌孙的和亲》(刊子《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三期)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西汉与匈奴的全部和亲,认为汉匈和亲应分三个阶段:(1)西汉前期与匈奴的和亲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汉出于主动,匈奴处于被动,而“白登之围”成了汉匈和亲的契机。这一时期的和亲是当时的必然趋势。(2)  相似文献   

7.
蒋民胜 《学术界》2002,(2):163-166
上海复旦大学语文研究所的《修辞学习》杂志 2 0 0 0年第三期第 4 1 - 4 2页发表了乔俊杰、马玉山二先生所写的《〈陋室铭〉疑析》一文 ,提出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与“调素琴”混在一起 ,二者矛盾 ,使人迷惑 ;应改成“有丝竹之乱耳”则“全文足倍生辉矣” ;同时认为王力和郭锡良二位知名学者各在其《古代汉语》中对此文的解释亦有不周到之处 ,云云。是说也 ,我在吃惊之余 ,聊提出不同意见。孔子曰 :“辞达而已矣。”朱子曰 :读书之法 ,在于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两段话 ,各出于相隔…  相似文献   

8.
族兵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兵役形态.在北方草原,从有明确记载的匈奴族兵制到入关前的女真人,北方草原民族无不实行族兵制.族兵制是北方草原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不断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是族兵制最初阶段的本质特征.匈奴国家政权建立后,先后征服、统治了周边民族,迅速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军队不再由居民“自动”组成,军队的组成具有了强制性,但这并未改变其全民皆兵、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匈奴、柔然之后的北方草原民族政权是以“地区部落”组织为基础的,随着部落构成以血缘为纽带到以地缘为纽带的变化,北方草原民族政权实行的族兵制的血缘色彩逐渐褪去,地缘因素日益增强,并最终成为了主导.  相似文献   

9.
4~6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在追述自身族源时,往往将本族先祖归入到黄帝之后、大禹之裔的谱系之下,体现出对“华夏”的认同。铁弗匈奴王族强调本族的始祖是大禹,《魏书·序记》开篇追溯拓跋鲜卑先祖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柔然在给南齐的国书中自称“皇芮”,提出“光复中华”的口号。这种叙事模式是史官在司马迁“汉匈同祖”理念的基础上对北方游牧民族族源传说的阐释,其核心内涵“华夷同源”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族在“华夏认同”基础上进一步交融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0.
茹姓是我国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现有茹姓人口17万余,分布在16个民族之中。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是茹姓主要源头之一。柔然是由鲜卑、匈奴、敕勒等族融合而成,柔然汗国所统辖的部众姓氏有60余种。柔然汗国灭亡后,柔然余众用"茹茹"为姓,后汉化简文为"茹"。茹姓宗祠通用联"望出河内,源自柔然",生动地道出茹茹后裔怀念祖族、永不忘本的心声,充分反映了茹姓群体绵延不绝的强烈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闻顾脱皆杀之”的确切含义林干教授在其所著《匈奴通史》一书中探求匈奴语“匝脱”一词的含义时,写道:“《汉书·匈奴传》下载: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汉朝派使者谷吉把那支单于的侍子送还给他,到支杀死了谷吉。‘汉不知吉音问,而匈奴降者言,闻匝脱皆杀之(听说谷吉在眼脱被杀)。”’(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可见,他认为汉朝使者谷吉等是被部支单于杀害的。可是紧接着他将“闻巨脱皆杀之”解释为“听说谷吉在颐脱被杀”,而且是“被巨脱巡逻部队杀死”①的。这样一来,关于谷吉等被杀害的问题,就出现了两种对立…  相似文献   

12.
《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刊发的《记“汉匈奴为鞮台耆且渠”印》(以下简称《印记》),提供了关于该印的有关具体资料,对于汉王室和匈奴的关系、匈奴的社会制度以及汉匈二族的交互影响和融合等问题的研究,是一重要的参考文物,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印记》文中引用陈直教授的遗书,认为“汉为归顺之意,匈奴为国名,为鞮为爵名,台耆为人名,且渠为官名”。作者据此进一步分析:“姑涂□当为爵名,犹汉语子爵也。而‘为鞮’已为侯爵、且渠官(中下级军官)。”这些见解似与历史实际不合,特作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论“祁连”     
<正> 祁连山名属于何种语言,学者意见颇多分歧。唐代颜师古以祁连为匈奴语。《史记》卷一一一《索隐》引小颜云:“即天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法国劳菲尔以祁连为鲜卑语,认为“与含有同样意义(天)之满洲语Kulun,似有关系”。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最初以祁连同突厥语“天”kuk之复数形式Kukler对音,尔后认为来自鲜卑语,“满洲语谓天曰kulun,故匈奴语同义之祁连(kilen)或其原语耶”。日本另一学者藤田丰八以为是突厥语,“惟祁连山之祁连,岂非对此Sθrin(Sirin)耶”。岑仲勉先生则认为祁连与撑犁同一语源,都来自突厥语“天”tangri。笔者以为祁连与天字同源,出于上古汉语复  相似文献   

14.
匈奴婚姻习俗是匈奴社会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妻后母、报寡嫂”是匈奴乃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种重要而又普遍的婚姻形式。在这同时,匈奴贵族过的却是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在历史上,此族与彼族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统治阶级与臣僚之间的婚姻关系从来都是一种带浓重色彩的政治行为。匈奴别种人在婚前的性生活是极为自由的。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民族的婚姻形态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百年大乱 司马氏集团压迫少数族,少数族酋长利用本族人的困苦无告,发动种族战争,抢夺最高统治权,压迫汉族人民。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怀、愍二帝被虏,西晋灭亡。晋室东迁,黄河流域出现了少数族贵族割据局面,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止,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上叫“五胡十六国”时期。所谓“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羯实际是匈奴的一个别支。《廿五史补编·晋五胡表》:匈奴有刘氏、石氏、赫连氏;鲜卑有慕容氏、秃发氏、乞伏氏;氐有李氏、苻氏、吕氏;羌有姚氏;拓跋氏亦鲜卑别种。所谓十六国是因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它包括二赵、三  相似文献   

16.
蒙古高原,自古即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从战国以来,匈奴、东胡、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民族,曾在这里出没隐现,聚散离合,政权更迭,勃兴衰亡,演出了一幕幕威武壮观的史剧。 蒙古族的起源,正是同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构成蒙古族的民族成份,也颇为复杂。长期以来,中外蒙古史学者对于蒙古族源问题,说法种种,争论未决。若加以综合归纳,其中有研究价值的主要是匈奴说、突厥说、吐蕃说、东胡说四种。现就这四种说法,分别述评于后。  相似文献   

17.
《史记·李将军列传》后边附有李广的孙子李陵的传记,这是有关李陵的最早记载,是研究李陵和司马迁的宝贵资料。但是,后代学者大都怀疑它的真实性,其中,清代梁玉绳为集大成者。他说: 案,此下皆后人妄续也。无论天汉间事,《史》所不载。而史公因陵被祸,必不书之,其详别见于《报任安书》,盖有深意焉。观《赞》中但言李广,而无一语及陵可见。且所续与《汉传》不合。如族陵家在陵降岁余之后,匈奴妻陵,又在族陵家之后。而此言单于得陵,即以女妻之(原注:与《匈奴传》后所续同误);汉闻其妻单于女,族陵母,妻、子: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在秦汉之际为大月氏所居。约在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西击大月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河西地区遂为匈奴所有,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在河西有许多部落,其主要首领有休屠、浑邪二王。浑邪王的据点在什么地方呢?《汉书·地理志》说:“张掖郡,故匈奴昆(同“浑”)邪王地”。这是说张掖郡这块地方原归匈奴浑邪王统治,并没说明浑邪王驻在哪里。《史记·大宛列传》对此作了极为重要的记载:“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城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  相似文献   

19.
匈奴族源问题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而且至今仍未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在《匈奴民族起源于鄂尔多斯地区辩难》一文中,我们曾结合文献和考古学资料,考察了匈奴与自然地理环境,匈奴的葬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问题,切断了匈奴与北狄在族源上的联系,从而否定了匈奴与鬼方、獯鬻、猃狁、北狄同族源说.在此,笔者谨就这一问题再提几点补充意见,以求教于诸位学者.  相似文献   

20.
一、《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考《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说明西汉时代已有此书。但究竟成书于何时,尚无定论。《黄帝内经》为什么称“黄帝”呢?《淮南子·修务训》说:“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反映了秦汉时代“尊古贱今”的习俗,著书立说总要托名神农、黄帝。《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大概都是这类托古之作。晋代皇甫谧认为:《黄帝内经素问》“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甲乙经》序)明代方孝孺也认为:《黄帝内经》“出于战国,秦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