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旅游景观的特征入手,分析论述了自然旅游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巧合美,人文旅游景观的造型美、协调美、风情美、意境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钟国庆 《探求》2004,(3):64-67
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和环境艺术去理解景观已经众所周知,很多人也非常清楚城市景观在旅游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从旅游的角度去理解景观的价值及其设计呢?本文阐述了城市景观在旅游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从游客的角度和城市的旅游发展考虑景观设计,并分析了以旅游为导向的城市景观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平衡是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森林旅游基本上不考虑景观生态理论在景区规划和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时森林旅游的环境承载力透视分析,对森林旅游景观的规划、建设和旅游设施的建立,应从景观生态学立场分析影响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因素.森林旅游的可持续性,必须保障森林景观中各个生态群落及其质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因此,科学地运用景观生态理论对森林旅游景区进行规划与管理是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试论建筑在人文景观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对建筑景观做一些探讨,抛砖引玉,以便引起有关方面与旅游者对人文景观的文化价值与美学特征的重视与研究从而促进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城镇、村落、园林、祠寺、风景区等常有将重点景观归纳为"八景"、"十景"、"十八景"的集称文化现象。这种景观命名集称具有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价值,对表现景观艺术的集成效应与观赏效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探索其发展历程、思维模式、艺术构成、运用特色,对继承我国景观文化优秀传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玉霞 《社科纵横》2013,(9):112-113
美的属性问题是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美的最初发生与功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实用的”就是“美”的。所以,美的对象的第一属性就是功利性。日常生活中,美首先表现为感官愉悦。即美诉诸于人的情感,具有愉悦性,能够引起人的情绪的强烈反应,在精神上给人以愉悦、满足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奥运行动计划与北京古城旅游景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文奥运是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设计理念 ,其中 ,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是其重要内容。北京已有 30 0 0余年的建都历史 ,古城文化为奥林匹克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 ,奥运行动计划对古城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延续的历史剖面和标志性景观通过旅游化识别 ,向世界展示古老的东方文化神韵。本文对奥运行动计划中的古城设计进行了景观解读和诠释  相似文献   

8.
在近20多年中的日本,不断加强融合自身文化特点的制度建设。进入21世纪后,日本通过景观立法和景观行政极大改善了城乡景观。由于景观的内容抽象、缺乏科学评价体系,能象日本一样,通过立法实施景观政策的国家并不多见。纵观日本景观立法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除经济因素外,日本近百年的国民景观意识培养、地方分权行政改革带动的综合行政能力提升、以及"修景"传统等文化因素在《景观法》立法和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经验对于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期我国的环境改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层面阐述初中音乐的审美教育,首先从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塑造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其次从歌唱聱学引导学生发出美的声音,唱出美的情感;最后从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真谛,体会并创造美的作品.达到以音乐塑造情操,以美育升华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城市景观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强 《日本研究》2006,(2):44-48
长期以来,日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发展城市景观建设。2003年日本制定并实施了观光立国战略,对城市景观建设提出新要求。为此,日本政府通过采取制定法律、成立专门政府机构、制定城市景观建设指导手册、对城市景观引入评价制度等措施,重点对城市道路、城市空间、水体景观、历史建筑等进行整顿,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日本发展城市景观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及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习古人既开山采石,又凿造山石风景景观的精神和艺术,是我国进行基本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互利两全的美事。本文从景观工程出发,探讨了山石文化景观美的源流、美的构成及其人文审美特征,以期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政文 《求是学刊》2001,28(3):80-86
康德认为,美的本源出自于人的理性能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审美判断力,但美的本源决非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审美判断力在其判断活动中展开的涉及到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美的本质可以深刻地应答美的本源问题.同样,对美的本质的界定只是问题的开始,美的本质问题只有在关于艺术本体的阐释中才能得到终极解决,从美的本源到美的本质,再从美的本质到艺术,康德通过对美的本质的二重解构,重新打开了美的本质之门.  相似文献   

13.
康德先验美学中的纯粹美与依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艳山 《浙江学刊》2000,(3):95-100
纯粹美与依存美是康德美学中的一对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纯粹美与依存美有互相区别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二者能共存于同一对象并且存在着共同的规定根据。本文在康德先验哲学的整体框架之下,从先验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阐释了纯粹美的存在形态,探讨了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字民 《唐都学刊》2010,26(1):116-118
相对于西方侧重于异地巡演式的"再造景观"歌剧而言,中国景观戏剧更侧重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实地景观"演出。景观舞剧《长恨歌》的创意特色主要表现在:区别于一般实景演出,《长恨歌》具有坚实的戏剧性内核;区别于国外景观戏剧,《长恨歌》立足当代中国民族化的景观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继承传统,巴托建构起一套“美的艺术”,是对“美的自然”的模仿的艺术观念,这套艺术观念因陈旧的内涵无法支撑起艺术自律。跟随潮流,巴托又为其传统理论框架下的艺术观念赋予了许多新鲜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从而在艺术观念的现代转型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桥梁角色。之后,康德又继承并超越了巴托。康德沿着巴托开辟的道路,将在巴托这里已显露头角的诸多观念系统化、完善化,并以“自由”与“理性”重新定义艺术,在颠覆古代艺术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艺术分类逻辑,从根本上为艺术自律寻得根据,最终确立起“美的艺术”观念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樊华 《生存》2020,(14):0061-0061
《百合花》以战时普通军民借被子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位普通人物的鲜明形象,热情讴歌了军民鱼水之情;通过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淡淡的笔触着重突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展现人物的内在美与心灵美,传达出对于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章旭清 《阅江学刊》2009,(4):123-128
电影学中的“景观”概念,源自法国情境主义电影理论家居伊·恩斯特·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在中国,关于“景观”话语的讨论则始于本世纪初。在电影学中,“景观”特指追求影像的视觉造型效果及其观赏价值的一种镜语范式,它把人们对“电影本体性”的探索从文本叙事层面转移到对影像内在规律的深入把握上。通过对“景观”概念意义功能的全面考察,可以纠偏当代电影在视觉建构过程中“唯景观化”、“奇观第一”等极端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09,(11):1-1
白山湖、红石湖地处高寒山区,白山发电厂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整个严冬都可持续发电,故红石湖冬季水温经常保持在零上2—3度。遇低温雾气凝华于两岸原始树丛中,形成了举世罕见的雾凇奇观。延绵三十八公里,形成天然的红石湖雾凇观赏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关于景观的研究逐渐得到人类学者的重视,并最终形成了景观人类学分支领域。景观人类学是指用人类学整体观的视角、比较的方法以及田野调查的细致工作,对人类景观的多元形态、样貌、性质、结构等作系统的考察,以探求景观在人类社会中的缘起、功能与意义。人与环境的互动、人类学的整体观、本地人的视角,是景观人类学的重心。  相似文献   

20.
杜琪 《社科纵横》2007,22(1):1-4
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资料,是一笔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资源,从中选取一些建筑图样在兰州实际构建一座主题公园,形成系列性的主体景观和文化内涵表徴,既是对敦煌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更是一项整合甘肃旅游资源,促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文化兰州" 的重大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