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共空间是一个源自于和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欧洲社会的社会哲学概念。当运用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时,发生从词义到空间实体的全面转换。通过对概念由社会哲学向建筑学、由欧洲社会向中国传统社会转换的简单梳理,给出中国传统社会权力公共空间的概念,并根据权力层层控制而运作的方式得出承载不同级别的权力空间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广场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开创广场文化多样化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特色鲜明且覆盖有序的广场文化体系,让城市在广场文化的滋润下精神丰厚,更具内涵。  相似文献   

3.
广场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继承的载体,而城市广场的建设不仅承载着集散、游憩等基本功能,还承载着展示城市特色、文化的内涵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城市广场发展的思考——以西安南门广场为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市南门广场的功能发挥进行分析,认为南门广场未能遵循城市广场设计的多样化原则,作从建立多层次空间、提高可坐率、增强化气息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和延伸加速了新文化的传播以及旧文化的革新,促进了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活由封闭向着开放、由舒缓向着快速转变,消费观念由本土化向着西方化转变,生计方式由一元向着多元转变,社会关系由简单向着复杂、由等级观念向着平等观念转变,社会习俗由旧习向着文明转变等等.铁路虽然没有很快将中国带入文明发达的社会,但它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气象,并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传统社会文化的转型,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城市广场在中国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人性化在城市广场中的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人性化城市广场所具有的特性,并对国内外城市广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析时代背景下人与广场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人性化设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结合当代的市民需求,提出"人性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新趋势,以便为市民提供更适宜,更方便的生活空间。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广场发展的脉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城市的"客厅"和"起居室"。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城市广场已成为一个包容市民休闲活动、承载城市文脉的重要场所之一。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城市广场的发展过程及脉络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媒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而今媒体所有权被集中到越来越少的人手中,为数很少的巨头跨国产业集团正在把世界范围内的媒介机构占为己有。媒介巨头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内部管理需要,通过网络媒介对新闻和信息传播以及娱乐主流进行控制,对大众传播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为避免因崇拜和模仿西方文化而导致对本土文化的漠视和摒弃,我们应利用电子信息和网络传播等先进工具和手段,在全民范围内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尽早开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而系统地开设中外文化发展史课程是提高媒介服务质量、摒弃外来糟粕、弘扬和捍卫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广场的兴建,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城市文化生活中最活跃的样式之一,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大众性、传承性、开放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发挥城市广场的文化效应,必须重视其文化的展示功能、调节功能和凝聚功能。提升城市广场的文化效应,取决于城市所在党委和政府对广场文化的关注与重视,需要党委和政府提升对广场文化的认识和理念,创新广场文化的运行机制、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年,话剧艺术在中国的形成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变革需要的产物;它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匡世济民的人生价值观,美善统一的审美意识,以及传统功利观的影响;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完成了与现实的交接。  相似文献   

11.
雕塑作为人类思维和劳动的产物,除了自身所具备的三维空间以外,还承载着雕塑家的艺术理想。观众在解读雕塑作品的时候,还赋予其不同的涵义,实现了雕塑的艺术意义。本文以中西方雕塑空间为研究课题,对不同文化创造的雕塑空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的研究中,人们较多注意的是微观的具象描述,相对忽略了角度的特征探究,而事实上,把握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却是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其深层结构和演进线索的一面透镜.本文揭示了制约中国民俗发展演变的四个基本特点,即原始信仰长期留存、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论述了这些特点在传统民俗长期传承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影响时至今日仍不时地表现出来.错综复杂、丰富多采的中国民俗文化正是在这一框架中演绎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医孰优孰劣的论争中,国学大师章太炎对中国传统医学遗产采取分析的态度,认为既不能对中国医学"弃如土苴",也不否认它与西方医学相比所暴露出来的弊病;既捍卫传统中医,又不摒弃西医。主张中西医兼容,取长补短,对于中医的革新及发扬光大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国学应该有一个科学态度,既不能盲目地视之为无瑕美玉,全盘照搬到现代生活中;也不能盲目地视之为全是糟粕,一概拒斥。与建立对国学的科学态度相关,还需要建立对西学的科学态度。只有建立起这两个方面的科学态度,才有益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异读字是古今汉语中一个共存现象。本文从语言演变的角度论述了古今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发展及规范等若干问题。破读、通假、古今字分化、古音沿袭、汉字简化、文白异读等是古今汉语异读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本人对某些异读字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总结出异读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即中国哲学在整体结构上具有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三者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张岱年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姓名不仅是一个人的符号标记,也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分析了中英姓名的结构形式,追溯了中英姓氏的起源,对比了它们的不同类型和数量,并对名字的特点和数量进行了归纳。研究表明:中英姓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家庭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了解中英姓名差异,有助于增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对跨文化交际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中国和印度是东方文化的两个主要发源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但是两种文化体系却有着根本的区剐和不同的追求,具体表现在文化的本质、内容、包容性及其哲学的概念体系等方面。研究中印两种文化的主要差异,吸取印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崛起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