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钱穆史学思想的价值目标、基本内涵、治学方法作了客观的描述,指出,钱穆的史学研究,反对以西方历史规律剪裁中国历史,主张以中国自身的问题为切入点,方能真切地认识本民族历史真相,进而从中找到救国强国途径,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本国历史发展的个性特征,强调正是这种特征开启了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与西方历史文化的本质差异.文章还对钱穆史学观的当代价值和启示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宋丽亚  高希中 《兰州学刊》2008,(7):148-151,202
历史人物评价的逻辑前提,一般不是直接从评价者的评价话语表现出来,但却构成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层前提预设。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之所以是史学研究中最具争议、最富挑战性内容之一,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之所以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就与这种逻辑前提密切相关。这主要表现为:在本体层面,在如何看待人类历史?在史学本身层面,如何看待历史的主观性,科学性及史学是否能避免道德价值判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史通》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也是世界史学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对世界历史学的一大贡献,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史通》的写作时间问题不仅是研究作者刘知几史学思想发展必须加以辨析的,也是认识、研究《史通》的理论贡献必须加以辨析的问题.刘知几自幼酷爱史书,青年入仕后潜心于史学的研究,中年进入史馆开始撰写各种历史著作,进而私撰《史通》,这有一个历史和逻辑的发展统一问题,也有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的统一问题.目前史学史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史通》的评价与研究.我以为,对《史通》的全面研究、深刻认识与公正评价都将涉及到  相似文献   

4.
“史学归约”是现代历史哲学的一个术语,特指从历史研究中得出的一般知识(知识性史学归约)和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或声称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观点、原理(理论性史学归约)。近现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在这方面的一大特点,是大量借用源自西欧的概念、观点和原理(许多带有“欧州中心论”的色彩)。中国史研究要想有所前进,仅仅诉诸于史实的详尽准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新评价——补充、修正乃至推翻旧归约,建立新的更科学的归约。鉴于中国史研究中大量归约的上述外来性,对归约的重新评价顺理成章地要从了解近现代以来外国(主要是欧洲、北美)思想和史学对我国史学的影响开始,从探寻中外史学的这  相似文献   

5.
<正> 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品评成败得失,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往往通过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来实现。什么是历史评价?什么是道德评价?在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此是如何阐述的呢?本文拟就此并结合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略陈管见,欢迎争鸣。  相似文献   

6.
史学大众化或历史知识的普及要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传播正确的历史观点。这符合历史学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大众的根本要求。史学大众化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普及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传媒工作者相互间应该采取理解、交流的态度。历史学家要客观一点,所谓客观一点,就是看待历史题材文学艺术作品时,把握基本史实不能够歪曲,这是大方向,同时必须认识到作为文学艺术肯定要有一些加工,有一些创作;文学艺术工作者也要谦虚一点,媒体要慎重一点,不要太轻率了。  相似文献   

7.
目前,史学界对国史学历史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制约了国史学理论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国史学历史理论的研究,必须解决好国史主线及其分期、国史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评价三个问题.就历史分期理论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引起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就重大事件评价理论而言,目前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分析框架.就人物评价理论而言,也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此外,研究者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加强学术积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徐兆仁 《学术研究》2008,(3):109-110
历史叙述和历史内容融为一体,再现历史真实,是历史编纂的根本任务.后现代主艾思潮挑战传统史学,提出关于历史真实检验标准的核心问题,这在史学史研究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作为后现代主义史学核心问题的当代学术回应,历史解释学将在史学史研究实现理论突破中承担重要使命,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历史和研究历史,终极的目的是构筑一种史学认识价值系统,这种系统的特征不论如何,必然要烙上现实价值之印。那么,就要触及历史的客观性问题,也即历史实际上是存在着两重性的。肯定存在真实的已经发生过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同时,又存在后人认识的历史,将他们在界定历史或重现历史的过程,揉掺入相符于或至少接近于历史客观性质的要求,是历史的客观。客观的历史与历史的客观两重性发生之源,就在于史学认识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关系。历史、文化、,心态具有延续性、遗传性和不可断裂性的特征,又具有漂移、变化、转折和改形的特征。史学认识就在于提供上述二种特征的背景、规  相似文献   

10.
史学     
一、在史学宏观理论研究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历史科学正越来越趋向于摆脱脱离现实的状况.近期发表的下述文章,论述了史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1、齐勇锋的《史学家应当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见《光明日报》1986.5.21)一文认为,史学要赶上时代步伐,就必须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除了考虑学术价值外,首先应考虑社会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历史学家必须认真研究并深刻理解现实.其次,历史学家必须依靠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认识,提出与迫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的精神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通识"求得对各种史料价值的"真了解";二是参证各类史料求得对史实的"真了解";三是主张以"通识"求得对社会历史的"真了解"。陈氏能很好做到史学"真了解",在于主张历史研究必须具备"通识",即,从文化和民族的高度来研究中国历史,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精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史学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来,人类对思维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思维研究为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者所普遍重视.加强对历史思维的探讨对于深化史学思想、史学理论的研究,同样具有重大的价值.振兴民族文化、推进新世纪的史学,要求我们必须从历史思维的高度上进行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思维是深邃和有特色的,如观察、研究历史的天人联系的整体系统思维、观察历史兴衰变动的通变思维以及在学术上的融汇百家以"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和治史的类例思维等.从思维的高度对民族史学进行总结,进而开展中外史学比较及跨文化的史学研究,从中可以充分彰显出民族历史思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来史学理论发展之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史学理论历经了曲折的发展。由重视史学理论的研究到开设史学概论课程,表明史学理论日益趋于系统化、学科化,反映了历史研究的更加自觉。回顾这五十年来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对总结本世纪的史学成就,促进史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区分三个概念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学科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严格地说,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学科本身的理论;历史理论是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二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研究史学理论,应该研究史学中对客观历史…  相似文献   

14.
历史人物研究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科学的内涵特点,及史学研究的目的、任务与功能,决定了历史人物研究评价是个长盛不衰的课题。研究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和实事求是原则,并注意人物的社会价值,运用多维交叉的方法从史事中求史实,从史实中求史是。近代人物的研究评价,则应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中去考察它们的全部思想实践活动,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评价其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这方面的研究受到我国史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的研究还嫌薄弱,例如,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新中国成立近60年了,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学术专著问世。20世纪末以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唯物史观研究非常之多。对我们来说,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回答了什么,而在于它提出了什么。进行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其研究内容包括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生和发展,主要理论成就和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某些规律性的内容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人物研究自古以来即深受中国史学家的重视.陈垣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历史人物研究是其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卓著.且呈现多种研究和著述形式,形成了以宗教人物为主的多样化人物研究,在人物研究上以坚守文化本位和弘扬民族精神为旨趣,提出了独到的诸多历史人物研究方法.陈垣的历史人物研究既体现了其史学思想和成就,也是其史学思想和成就的开山之基.对此加以深入研究,既有助于深化对陈垣史学思想和成就的认识及评价,也对今天的历史人物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元讲史平话属于一种平民化的通俗史学,是中国古代史学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体现了史学小传统的重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历史观念和史学观念,在史学史研究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术话语和非学术话语的混杂。本文以“琦善评价”为例,打破史学与非史学的界限,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历史人物评价的文本——“审判琦善”。通过审讯琦善,收集旁证材料,最终做出判决,这一审判过程建构了一个完整的“语境、事实和评判”结构。我们重建这一结构,希望能为历史人物评价及其解读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模式。以此为基础,将各类“琦善评价”的语境作比较,构成一个“琦善评价史”序列,从而为“琦善评价”搭建一个可以相互理解和对话的平台。希望这一研究对其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评价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涛  莫志斌 《云梦学刊》2012,33(5):41-46
邓小平对传统的史学价值进行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他将历史与现实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史学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精神推动作用。邓小平对史学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丰富而逐渐深刻、全面、系统。也就是说,在对传统史学价值拓展和延伸的基础上,邓小平的史学价值观俨然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线索清晰的网络体系结构,它包括:历史经验的借鉴,即史学是制定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政策的依据,史学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史学是对外开放的动力,这些构成了史学价值的最基础层次;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即史学是教育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史学能为未来提供参照,即“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则属于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阎静 《人文杂志》2013,(4):87-92
先秦秦汉时期的史学批评,在促进史学发展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推动历史编撰形式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史家修养与史学价值的发展以及认识客观历史运动中重大问题的发展。先秦秦汉时期是史学批评发展的早期阶段,本文从史学批评发展的源头上梳理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的内在联系,希望能对当前史学批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