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提起“求是”与“凡是”的斗争,人们就会想到70年代末发生在我党历史上的那场围绕“两个凡是’的争论和斗争。实际上,我党早期历史上发生的几次思想路线斗争也属于“求是”与“凡是”的斗争。本文认为──“求是”与“凡是”的斗争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学风问题,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着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著名论断--"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包含着深刻的革命意义,但却引起了严重的误解.恩格斯曾经对此做过分析和说明.这一论断以及恩格斯对它的分析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30年前,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否定"两个凡是"错误主张并开启的"真理标准"全国大讨论,它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大解放,使人们从迷信盛行、思想僵化的状态下解脱了出来,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并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成果。在这条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这两大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战略决策,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同时,在否定"两个凡是"历史过程中,邓小平所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及非凡的斗争艺术,至今仍铭记在全国人民心中,在新一轮的解放思想讨论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鲜明支持和高度评价等,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没有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冲不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摆不脱个人迷信的枷锁,结束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徘徊局面,也走不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邓小平理论也就不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5.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启了近30年来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闸门,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在讨论兴起之初,却遭到了"两个凡是"错误路线的抵制和攻击.  相似文献   

6.
从1976年秋"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到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异常复杂和十分艰难的环境下迈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步的。这期间,历经冲破"两个凡是"错误主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终于探索出一条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一举扭转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特别其卓越的创新思维方式,如实事求是、对立统一、动态发展、系统开放,在否定"两个凡是"、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新阐析、经济特区的设立与整个中国的对外开放等重大方面,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发展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从两个核心范畴“客”和“山”看客家山歌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逢山必见客, 无客不居山"之说, 这里还要加上, "逢客必有歌".因为客家山歌极其发达, 凡是客家的聚居地, 大多被称作"山歌之乡".就这样, "客"、 "山"歌"三位一体了.因此, 讨论客家山歌的文化意蕴, 不能不注意"客"和"山"这两个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面临的世界形势,还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经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经济建设是稳定大局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40岁的第二天,中国演员廖凡终于尝到了"红"的滋味。凭借电影《白日焰火》,他斩获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成为首位获封柏林影帝的华人演员。这是一个在外人看来一鸣惊人的故事,在廖凡获奖之后,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廖凡是谁?然而在电影圈里,这更是一个天道酬勤的故事。廖凡在母校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的指导老师何雁这样评价:"这是他多年能量积蓄的一次彻底爆发。"出道20年,始终是主角边上"演技挺好的那谁谁"很少有人知道,廖凡是上  相似文献   

11.
庄子"终身不仕",是先秦诸子中"独往独来"的"独有之人".他既不教授弟子,也不游说诸侯,只是偶尔做做白日梦而已.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他担心,"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就实质而言,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庄子要做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为此,必须明白齐物的道理,齐是非,同生死,"道通为一".从独断论到相对论,其间相距甚远;而从相对论到逍遥游,只有一步之遥.但愿以此化解"人相食"的悲剧,而不仅仅是庄子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站在新世纪的高度 ,对传统治国理论的扬弃和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而得出的真理性命题。“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中外历史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 ,符合中国民族特殊心理的国情而提出来的 ,并与传统和外国德治有本质区别 ;“以德治国”思想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必然论断 ,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要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本质上完全一致 ,密不可分。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高度统一 ,不可或缺。“两个先锋队”与“两个基础”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新的党章提出"两个先锋队"思想不是要把党改造成为"全民党",而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相似文献   

15.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敲响的资本主义丧钟。虽然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资本主义仍有相当活力 ,但是只要我们辩证阅读《共产党宣言》 ,把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连贯起来思索 ,就会发现“两个必然”仍有其合理性、真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中国政治的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做",他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着一场改造现实社会制度的实际斗争;二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一家之"说"———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实的"叛逆"斗争中,毛泽东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人政治意识的价值取向,把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趋古"意识变为一种"前景"意识。随着这个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毛泽东在多方面表现出了对传统政治思想的"叛逆"。  相似文献   

18.
陈亮的“义利双行”是基于他对“王霸”的认识展开的。他辨析王霸之道的用意在于完善其事功理论,并在“至公”的前提下混同王霸,进而提出“立心之本在于功利”的主张,肯定了利欲的合理性。陈亮与朱熹之间,由王霸之辨到义利之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三代、汉唐而展开的,但究其本意,又绝非为古而古,而是想通过历史的得失,探讨立身处世的道理。朱熹崇义绌利,义利不两立。陈亮则以王霸并用为出发点,主张有利方有义,无利则无所谓义,因而义利双行,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蓝海文以其深厚的国学根基及其在香港诗坛的巨擘地位,高举起新古典主义的旗帜。蓝海文的“新古典主义诗学”具有十分鲜明的“潜诗学”特征,即追求理性思辩与审美体验的一体,强化了美学上的体验性,强调人本意义上的道德理性或“价值理性”,明显表现出经验性的理论话语和思维特征。其诗学的核心是“真”,他认为现代诗必须“归宗”与“归真”。这种以真为本位的诗学观,坚持的是“传统中心论”,而不是“西方中心论”,诗人出于积极事功的激情与视点,不平则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论以人文精神为灵魂的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理性,表现出十分可贵的学术侠义精神、学术自信力和创新超越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20.
青年毛泽东价值观可追溯为以"无我"为核心的价值观、"唯我"价值观和"大我"价值观三个时期,其影响因素与各个时期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无我"为核心的价值观形成同他早期接受儒家学说的本体论观点和最高道德原则密不可分;"唯我"价值观的形成源于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充分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青年毛泽东的"大我"价值观依然是他寻求"大本大源"的"宇宙真理"和实现"内圣外王"之业的思想模式,它不同于前两种价值观的关键是:"无我"、"唯我"价值观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价值观,而"大我"价值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