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一宗旨体现出《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在净化社会环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具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文性”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学者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究,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语文》教材编选作品蕴含的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经典文选的智慧之光驱散生活的迷茫,打开心灵的纠结,坚定真善美的价值观。最后,我们统计并分析商洛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检验并分析案例教学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的,因此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必须注意二者的有机统一。不过,从二者的关系和学生的实际来看,工具性是更根本的,离开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就谈不上它的人文性,也就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那些人文讲座就可以完成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万春  杨敏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36-139
作为高校基础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正日益被边缘化,面临尴尬的境地,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材教法,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独立的价值体系与标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终极意义,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本文是我们长期教学探索与实验的总蛄,首先介绍了大学语文在中国大学开设的历史情况,探讨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4.
确立大学语文的边界与版图形态,需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价值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多种矛盾关系。大学生关于语文意义和边界的想象,透露出他们渴望超越工具性层面,获得意义关怀、培养世界眼光的愿望。大学语文的教材创新呼应了大学生的渴求,从叙事主题、叙事逻辑和叙事策略上重构了这门课程的版图形态。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春  杨敏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1):131-134
作为高校基础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正日益被边缘化,面临尴尬的境地,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材教法,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独立的价值体系与标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终极意义,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本文是我们长期教学探索与实验的总结,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改实验情况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些年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背景的分析,论述了大学语文沦为"鸡肋"课程的原因;以此为出发点,从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三方面探讨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目标;并从教材、课程、教法和考试等角度提出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指出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走应用型教学改革之路,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存在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责任是通过人才的培养引领社会方向,提升社会品质。从1990年代末开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高校普遍受到忽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高校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一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技能教育取代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是文化教育,也是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影响学生品格的主要课程,忽视大学语文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短视行为。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教改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教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天,在文学危机大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处境尴尬,令人焦虑。其困境既源于人文精神的系统性危机,也与其课程定位飘忽不定和文选式教材内容与形式的陈旧有关。为走出困境,应该以教材为突破口,逐步实现课程的全面改造。新教材宜以中国文学为主体,在内容上追求审美性,兼顾人文性,在体例上以具一定系统性的专题式替代传统的文选式,这无疑是大学语文教改的一次艰难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具体教材为基础,从结构模式(教材编排情况)、篇目选择情况、具体教学内容几方面出发,分析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编撰现状,提出当代大学语文教材有作品选择多元化,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以及侧重人文性、审美性与道德熏陶的特点。文章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比较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写作能力的培养,对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大学语文最根本的教育目的,这是由文学的特点、功能和美育的目的、任务决定的。文学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语文应该改变目前课程性质和课程设置目的“多中心”的状况,教材选择面应更广泛,教学方法应该增加理论力度,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和多方面的审美趣味、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独立学院这一独特的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特征,来探讨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特色教材建设以及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此使大学语文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所需相联系,使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发展产生联系,使大学语文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也希望以此来呼吁更多的高校教师投入到独立学院具体课程的建设和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教材语言的特点来探讨大学语文教材对象语言的选择与教材编写问题.首先,结合教材语言的基础性与功能性特点来分析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结合教材语言的有线性、有序性、通用性与专业性特点来具体探讨教材对象语言的选择问题;最后,结合大学语文教材语言的特点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来谈谈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应当把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具体化,进而明确课程的考核指向目标,再结合教材设计有针对性的考核内容与方式,以引导教、学都关注能力的培养,如此才可以体现大学语文区别于高中语文。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在近十年来在国内母语教育危机和国外汉语热的背景下,逐渐从危机中迎来转机。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教育界的重视,各项支持、保护大学语文的政策纷纷出台。大学语文工作者抓住时代机遇,在横向交流的平台上、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大学语文课程性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应用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是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演化而来.应用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应当体现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增加几门课程.应用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分支,它发展的关键是课程的改革,课程的改革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教材,必须实施从大学语文的工具属性入手,结合教学实践,从开发听说读写模块化教材、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组合的教材改革.  相似文献   

17.
能力本位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兴理念,与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差异。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引入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提升语文素养为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即体验"的课程观,贯彻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从而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摆脱现有困境,为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学实践的改革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作为全国大学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大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学科地位日益凸显。九十年代以来,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与特色教材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大学语文教材百花齐放,这些都为大学  相似文献   

19.
从教学角度看大学语文教材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学角度看大学语文改革,首先,教材对象笼统的状况必须改变;其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应该清楚、明确;第三,大学语文课程及教材不宜作专业课设置。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语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相互涵盖的关系,大学语文提供人文著述供学生直接阅读,具有具体性,是培养高师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它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应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在高师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