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从小就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本人则是最崇拜《道德经》中道家的对立统一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人物自身性格的矛盾以及最终超越矛盾后的统一,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性格上的截然对立和最终达到融合统一。黑塞的小说尽管题材不同,情节各异,但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可以说是其小说中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2.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语言的巨匠。他在语言艺术上的伟大成绩集中体现于他最优秀的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之中。这都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很显赫的,为此海明威评价这本书是:“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同它媲美的作品。”海明威这样推崇这部小说,相当  相似文献   

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指出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艾米丽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霍桑深受清教、超验主义和神秘哲学的影响,又置身于资本主义飞快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他的心理状态处于极度困惑和矛盾之中。文章认为霍桑的矛盾心理在《红字》语言运用中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试图探讨双重否定的语言形式在《红字》中的文体功能,揭示双重否定的使用和霍桑矛盾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双重否定的使用对小说主题理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霍桑,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小说家,是美国最早重视心理描写的作家。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字》中,霍桑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并且获得巨大成功。人物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同时也是这部小说所以能蜚声文坛、行之久远的一个主要原因。霍桑开创了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之中.即他的别有的“贴着人物写.”“用人心人事作曲”的叙事手法和自然化结构方式,它们渊源于中国传统诗文的滋润、也由其达成了《边城》出神入化的境界.拓展了小说创作真正“中国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红色的火星》是美国当代著名科幻小说家罗宾逊最负盛名的小说,于1993年在 美国和加拿大同时出版,当年就获得美国最佳小说星云奖。《红色的火星》是罗宾逊所著火星三部曲的第一部,另两部分别是《绿色的火星》和《蓝色的火星》。这部小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最完整、最令人信服的火星画卷,生动逼真地描写了未来人类在火星上殖民开拓那惊心动魄的史诗般的英雄壮举,是迄今为止有关火星探索和殖民开发的最成功的科幻体小说。小说因其独到的视角、故事情节的多样性、时空的大跨度、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众多的人物以及不断变…  相似文献   

9.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以欧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背景,他试图努力地寻求理想的境界使自己保持一个平衡。但在其创作中,由于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无论是小说作者还是小说人物都不能建构一个理想世界。当小说人物与其作者的心理人格达成一致时,小说作者的无意识在文本中浮出水面,其矛盾与冲突的真实原因也就显露...  相似文献   

10.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八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对战争题材情有独钟。基于作家特有的人生经验、现实感受、思想观念和美学倾向,他们对于战争的描绘与开掘别开生面。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战争的表现不同,在黑色幽默小说的世界里,战争被赋予了更为荒诞的色彩和更接近存在本质的寓意。《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其中的典范之作,从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处理手法和主题立意的表达上,均凸现出这一流派独特的风格、观念。战争在该小说中通过作战部队里形形色色癫狂古怪的人物以及各种匪夷所思的离奇事件,呈现出遍布混乱与疯狂的奇异景象 而透过对掩盖在谎言与制度之下的恐怖与荒谬的揭示,战争的无理性与无意义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菲里莫·库珀的代表作《最后的莫希干人》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边疆罗曼史或革命历史小说,然而小说中充满了哥特色彩。分析表明,书中的洞穴和墓地是美国版本的哥特背景,而印第安人带给读者的恐惧等同于哥特小说中的恶魔和鬼魂带来的恐惧。处于陌生环境中的白人内心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投射在外在的环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效果。库珀将哥特元素与美国的经历和荒野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哥特的美国式书写,这种别样的哥特小说对库珀本人的创作和美国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伍尔夫是20世纪初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在她的意识流小说试验中塑造了多位女性艺术家形象,这些女性艺术家形象普遍反映出女性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面临着父权文化的压制和艺术接受障碍的问题,伍尔夫在其小说文论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试图为女性艺术家们的创作寻找出路。她笔下的女性艺术家形象在其小说人物形象中具有典型性,尤其是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形象,以丰富的层次呈现真实情感的女性世界,是连接其小说实践与小说理论的纽带之一,从其入手必然可以为伍尔夫小说与文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诠释学者在诠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时,总是会涉及如何看待作者意图这一问题。诠释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巴赫金的看法与之有相近之处,同时又有巴赫金的独到之处。巴赫金始终认为,作品中总是存在或明或暗、可以揭示的作者意图,巴赫金主要是从小说话语中的多声性和对话性视角来深入诠释作品中的作者意图,这一点在复调小说理论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视为复调小说,认为这类小说不同于独白小说的一个根本之处就在于作家在实现自己的作者意图时,采用了一种与人物对话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复调小说的作者意图充满了对话性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唐前古小说中,存在着一个以长生求仙为主题的小说系统,构成此系统的小说前后历经方士小说和道士小说两个发展阶段。作为此小说系统中最常见的人物之一,汉武帝的形象在两汉到六朝的小说本文中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演变。此文学形象的演变既形象诠释了方仙道向神仙道教演进的规律,亦集中反映出方士小说与道士小说之间的嬗递关系。  相似文献   

16.
艾·巴·辛格(1904—1991)是当代著名美国犹太作家,他的创作在美国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既深深地植根于犹太传统,又具有现代意识,他笔下的犹太大街就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辛格用他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大街为人物交流的媒介,描述了犹太大街的无限变化,突出犹太传统与现代城市身份的交汇,展示多种文化背景下各种人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虞初体小说是明清文言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它既非“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也不是老老实实地按照时序纪实,而是抓住具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来凸现所迷对象的主体性格特征。它最大的特点便是用小说笔法将真实的故事写得具有“传奇性”。这类小说纪人、纪事之作均有,但纪人之作更具审美价值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典范,自问世以来广受文人喜爱,并由此繁衍出一系列“世说体”小说作品.这类小说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世说体”小说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体例结构分门别类;小说人物基本真实,内容以轶闻琐事、妙言短语为主;小说叙事语言精练形象,言约旨丰.  相似文献   

19.
阎真以“人”作为其小说的叙事核心要素。通过对男女情爱关系的组合和变动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在情节节奏性的推进中实现小说对生存的思考和对精神的体察;通过一组或多组人物的对照组合,在矛盾统一中探寻人物心灵,表达哲学思考;通过虚设历史人物,构成精神背景和精神潜流,让小说中的人物在艰难的生存处境中进行精神参照,获得生命的启示。在多重人物组合中,阎真的小说形成了纵横交叉,立体多维的小说叙事坐标体系,从而对转型期人物生存处境及精神困境进行了颇富深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欧·亨利作为美国短篇小说一代巨匠,在世界文坛拥有巨大影响力。究其根源,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即在于其小说中人物创设个性化的同时被赋予了广泛而深邃的象征意义,让人感受到强大的震撼与共鸣。文章通过选取欧·亨利成名之作的四部小说中的四位个性化人物并加以分析,以深化学界对其作品中人物象征意义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