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伪满洲国时期,由于受"九一八"事变引起的社会经济动乱和中苏的经济制裁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大豆三品出口市场恶化,出口量减少。伪满洲国也推行由小麦、棉花等日本特需农作物代替大豆生产的政策。随后,大豆价格回升缓慢,大豆与粮食作物之间的价格差距拉大,阻碍了以大豆生产为主的北满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从1939年开始,伪满洲国实施农产品公定收购价格制之后,由于公定收购价格的掠夺性,特别是大豆公定收购价格远低于大豆生产费,导致了北满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振和衰退,伪满洲国农业生产始终未能恢复到1931年的农业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汪志国 《江淮论坛》2011,(6):153-156
20世纪30年代,安徽先后出现过1931年大水灾、1934年大旱灾和1938年大水灾等重大自然灾害,这3次重大自然灾害对安徽经济社会以及百姓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影响,尤其对农业生产影响更大,农业生产逐步衰退,耕地大面积受损,农业产量大大减少,养殖业也受到很大冲击。  相似文献   

3.
尹广明 《兰州学刊》2014,(12):66-70
20世纪初,因国际市场对大豆的需求、东北相对发达的交通网络、东北大豆自身的比较优势等有利条件,东北大豆出口迅速发展并走向繁荣,到20世纪20年代末,东北地区大豆产品出口占全国此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以上。在大豆出口带动下,东北地区出口贸易额占当时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3。由于大豆出口的刺激,东北大豆种植面积骤增,最终形成大豆商品生产基地,并加速了近代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带动了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反思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诸多教训,不断探索永续农业的发展道路.我国中部地区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也出现了水土流失等类似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中部永续农业发展既有意义而且可行.在中部地区发展有机精致农业、生态综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永续农业生产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大中部地区扶贫工作力度;有利于提高森林绿地覆盖率,加大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有利于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产优质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世界农业发展新特点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把我国农业放到世界农业发展体系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无论是从狭义国际竞争力还是从广义国际竞争力来看,与发达国家都相距甚远。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对策是: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首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创新;以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时期。江泽民同志在《在农业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近期农业中大量发挥作用的还是常规农业技术 ,或者说是常规农业技术再加上一些现代科学的先进的方法 ,还没有到主要和完全使用生物工程的程度。”江泽民同志从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程度分析问题 ,把我国农业定位到传统农业末期和现代农业初始期之间 ,其理论依据就是我国近期农业还是常规生产力 ,还没有达到以生态工程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中国共产党执政后 ,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农业向社会主义农业的转变。改…  相似文献   

7.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攻占我国东北.当时我国东北有三千多万人口,面积占全国领土的1/10,是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东北特产大豆,占当时世界大豆总产量60%以上,其70%销往国外.在1927年.豆类及其产品取代生丝,占中国出口贸易额的第一位.东北矿藏也非常丰富.拥有占全国30%以上的煤矿,70%以上的铁矿,半数以上的石油.在对外贸易中.东北地区是历史上中国唯一的出超地区,1931年出超近1.7亿海关两.这样巨大的外贸出超.形成对关内商品的巨大购买力.当时我国内外贸易格局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8.
铀-235是研制核武器的主要核裂变材料,也是生产核聚变材料氚的重要原料.它的生产是苏联核计划中最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苏联核计划中铀-235的生产过程可分为理论基础与实验研究、曲折发展、重大突破、工业生产四个阶段.在第三阶段,通过气体扩散法和电磁法生产出了第一颗铀弹РДC-2所需的武器级铀,取得重大突破.РДC-2试爆之后,铀-235进入工业生产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苏联铀-235的生产仍以气体扩散法为主.因未能彻底改良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导致铀-235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苏联批量生产核武器的需求.因此,在50年代中期之后,苏联不仅在西伯利亚地区新建两座工厂,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还逐渐用气体离心法替代气体扩散法.直至今日,苏联核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联邦仍因掌握气体离心技术在世界铀浓缩领域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9.
论近代中国银本位制下的汇率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水金 《社会科学》2006,18(6):100-111
银本位制是国际金融史上最早、最纯粹的浮动汇率制。银本位制时代中国汇率变动的特点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31年以前为金银比价变动,汇率变动的总趋势是金贵银贱;1931年后演变为银与金、银与各国纸币兑换率双重汇率,二者走势并不完全趋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20世纪30年代有两次银贵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银贵是名“贵”而实“贱”,迎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20世纪30年代是金贵银贵纸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通过减免旅途车船费,实施"催垦""抢垦",设立"垦务局",加强移垦区建设等措施,积极救济和设法安置关内移民,很快形成了近代以来又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在这些移民政策的刺激下,到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迅速,边防得到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移民的到来,一方面加速了土地开发,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东北地区的农业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东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那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发展有没有客观必然性,为什么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国有农场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农工商联合企业,当时的影响力未波及到广大农村,直到90年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才在全国农村逐步推开?  相似文献   

12.
与现代化互动:20世纪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主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学的百年,是社会学在中国发生、发展并蔚为大观的百年,是与中国现代化相生相伴、坎坷前行的百年。它的发生,既是对西方挑战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学术上的回应和互动,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和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需求及必然结果。百年社会学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及自身学科化、本土化和科学化的探索采取了三种形式:导入、建构和停滞后的复兴,而其中每一种形式又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应。因此,百年社会学大致可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导入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十年代;2.建构期,从20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3.停滞与复兴期,从五十年代初到20世纪末。中国社会学的导入主要得力于三种形式,即大量译介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派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社会学,在新型高校开设社会学课程。百年社会学在建构期崛起了三个主要学术流派,即马克思主义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和社会人类学派,在停滞后的复兴期则取得了三方面的突破,即学科体系上的突破、目标理念上的突破和理论研究上的突破。中国百年社会学的发展主潮已经充分证明,没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会有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而没有繁荣的社会学理论及研究,也不会迎来健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核心是农业技术的变革,而农业技术变革的过程也是农业技术路径选择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农业技术的路径探索已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前人只是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外部条件,以及国内外技术措施对比进行研究,没有从农业技术本身变革的过程来探索.鉴于此,文章拟以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开展的农业技术变革工作为中心,从传统到现代化演进的角度来探索农业技术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整理了江南地区的人口、土地、资本和农业产出的相关资料.这一资料的时间跨度为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农业生产函数,对江南农业在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作了初步的估算.结果表明,江南农业生产倾向于土地节约型的技术创新.传统技术的进步仍然存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具有相当的潜力.改造传统农业要注重节约土地型的技术突破,将现代技术的变革与传统有机农业的优势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经济政策是调节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俄国政府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展开激烈争论,其中财政部、内务部和土地规划与农业总管理局围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农业发展的途径,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孰轻孰重,农业资金如何保障,农业贷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歧见甚深,反映出政府缺乏发展农业经济的统一方案,维特的农业政策、斯托雷平农业改革和巴尔克振兴农业"新方针"未果,加剧了国家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6.
试论抗日战争对西北地区灾荒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灾荒,农业生产几近破产.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战争是灾荒频发的"罪魁祸首":巨大的战争消耗,使得农业生产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军队、战争难民的涌入,企业、机关、学校内迁,导致西北地区粮食供应缺乏;滥垦滥伐,严重地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加重了西北地区的灾荒.国民政府疲于应付战争,对经济和水利投入不足,又直接影响西北救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立体式侵华战争,其中充斥着军事打击、政治欺骗、金融掠夺等等。日本发动的对华货币战分为两大阶段,1931-1937年为第一阶段;1937-1945年为第二阶段。其货币战的类型大致分为五种:扩大日伪货币流通区域;套取中国外汇;抢夺中国金银;制造假币;实行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8.
自然经济是贯穿西欧封建社会始终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罗马帝国晚期起,奴隶制商品经济已开始向自然经济过渡.蛮族入侵、尤其是阿拉伯人对西部地中海地区的征服,使自然经济逐渐在西欧确立了主导地位,庄园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其经济的特性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生产是按原基础重复进行的简单再生产、手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等.到21世纪时,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复兴,但自然经济仍居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投入结构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对能源投入的需求不断增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投入的能源主要是柴油和电力。近年来,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要调整和优化能源投入结构,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增加电力投入,发展生物能源,不断优化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投入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针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了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思想和农业的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