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族服饰是各区域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的直观体现。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以湘西苗族服饰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其服饰中所表达的审美文化以及民族艺术中所传承的美的思想,这有助于民族地区艺术发展,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湘西,了解湘西苗族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著述不断问世,苗族青年学者杨正文撰著、贵州民族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苗族服饰文化》,就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佳作。全书共30万字,分为8章34节,另加一个附录“广西云南苗族瑶族服饰采集纪实”。作者在逐章介绍了历史上的苗装、苗族支系与分布、服饰类型与风格、纹饰造型、苗族服饰文化的技术基础等方面内容之后,还专门用两章的篇幅对苗族服饰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并分析了80年代以来苗族服饰的变迁态势。这部引人入胜、特色鲜明的专著,填补了我国民族学界对民族物质文化领域研究的一个空白。通…  相似文献   

3.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服饰资源 ,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种模式 :非本土的企业开发模式、本土化的民族企业和个体经营模式、原貌服饰的“文物”性开发 ,各有利弊。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精湛的工艺 ,有关方面应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苗族服饰以其制作技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款式色彩之多样性特征,在世界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演变与转型,是苗族与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逐渐地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把握苗族服饰的演变规律,探究苗族服饰现代转型的发展态势,找出导致苗族服饰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确保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传承及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苗族文化以口传为主,其民族历史靠服装承传,因服饰携带和保存方便,成为纪录苗族历史的重要载物。服装具有实用、审美、镇邪、象征等功能。服饰既属物质层面,是生活必需品;也属文化层面,包含服饰制作、审美、使用场合及年龄、性别和宗教信仰。湘西苗服多姿多彩,不仅展现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更表现了对社会文化的诉说。苗服与苗风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集中概括和具体体现。湘西苗服体现了苗族自我,表现了独特的苗人哲学和服饰美学。  相似文献   

6.
论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的多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服饰表现形式和服饰审美所蕴涵的文化所指两方面, 对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的多元特征进行剖析, 从中可见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主要因为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环境以及民族的心理素质及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等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民族服饰考察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课程特点,介绍了云南、贵州、湖南三省的少数民族服饰特点,重点就云南、贵州、湖南三省民族服饰考察路线进行了优化,并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核心概念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加以论述,探讨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根据《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材料进行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着的是自然的色彩,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愫,体现的是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精华。本文说明服饰对外传播不是停留在绚丽服饰的浅层次上,而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在对外交流中,其承载的中国文化的自然性与西方的神性可以交融互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对全球性对话和中国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与象征,是一种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无声语言和标志。服饰作为族群区别的标志,可以说是随着氏族、部族、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既有自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甚至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服饰,又有自己不同于汉族也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内部支系繁多,服饰各异,进而导致全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纷繁复杂。从总体上看,至少有五、六百种之多;仅苗族、藏族和彝族就各有100余种。中国有史以来的历代服饰款式在此几乎都能找到其对应物;…  相似文献   

10.
我们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这里的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多姿多彩的土家族、苗族(以下合并简称为“土苗”)文化艺术。它包括手工艺品(西兰卡普、竹编工艺品、木雕和石雕等)、饮食文化(油茶汤、砸酒、榨广椒等)、民族服饰(土家族服饰、苗族服饰)、特色建筑(土家吊脚楼、摆手堂和苗寨风水塔等)、  相似文献   

11.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传承下来的文字,其服饰便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桡手服饰体现了苗家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承载了苗家人独特的审美、求吉心理和原始信仰,记载了文化的交流和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郎德上寨和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对其旅游管理制度的特征和经济绩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绩效,不同管理制度对旅游产业的状大和贫困人口的影响差异很大:西江"公司制"更有利于迅速做大旅游产业,而郞德"工分制"的扶贫绩效更优。鉴于贫困地区政府之手的影响巨大,文章进而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应发挥政府、市场和社区三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特殊的地质地貌使得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法律的缺失,现从多个方面介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一些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贵州郎德苗族村寨和贵州镇山布依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旅游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两种村寨的具体描述,概括出两种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苗族服饰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它的艺术创新过程,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经过接触、混杂、分裂、融合,按照人类造物的需要,通过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苗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凸显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精神,蕴藏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驱动湘西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紧密结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和旅游产业在湘西州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系统研究了旅游产业对湘西州就业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招商引资中的媒介作用,并就旅游业如何驱动湘西特色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黔东南的郎德上寨和反排村为例,通过对两个处在不同开发阶段的苗寨进行研究,探讨苗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要实现良性发展的苗族旅游开发,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一刀切"模式与因地制宜的关系以及政府与苗族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广西苗族是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 ,由于受民族传统教育、地域文化习俗的影响 ,其民族个性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从远古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到商、周、春秋时代的青铜器都与苗族服装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通过了解苗族服饰的原始内涵、内涵的转化与妇女在服饰美术的创作理念 ,了解这一民族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与这一群体个性倾向的关系 ,对现代教育的借鉴 ,对促进民族民间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互相沟通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旅游扶贫背景下,以两头羊、老洞和德夯苗寨为例,利用模糊分析法研究旅游扶贫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扶贫对两头羊苗寨民族文化影响最小,对老洞苗寨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对德夯苗寨民族文化影响最大,说明旅游扶贫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影响的同时,与旅游扶贫深入程度也存在密切关系,随着旅游扶贫深入,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程度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