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代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一步步南移,皖江流域的经济不断得到开发,农业作为封建社会的支柱型产业,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章从农业人口的变迁和分布,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分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分布等方面,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唐代皖江流域农业地理状况,还原当时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其农业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古代沿江圩田的开发由来已久 ,大致滥觞于三国之际 ,迅速发展于宋 ,全盛于明清 ,是劳动人民在沿江地区土地开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效利用形式。圩田开发虽然对于解决该区域人多地少的矛盾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也因过度围垦而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宋皖江流域的圩田开发——以宣州和太平州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康之乱严重打击了皖江流域的农业生产,为了稳固政权、开辟财源和安顿民生,朝廷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不仅加强对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的修筑和管理,而且为圩田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两地圩田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南宋政权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规模扩大,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圩田经济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经济在宋廷的经济和财政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皖江流域是安徽境内极具经济活力的一个地区,其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徽商等客籍商人的推动。作为当时的一支商业劲旅,徽商遍布于皖江流域的重要市镇,从事盐、典、粮食、牙行、棉花、布匹等生意,经营领域甚为广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徽商在追逐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在皖江流域广施善举,诸如修桥铺路、扶危济困、赈济灾民、主持正义等,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儒家的"仁""义"思想,推动了地方公益与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矿业经济发展与矿业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皖江地区的矿业生态环境长期备受外界的青睐,宣城水东煤矿局的诞生是这一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水东煤矿局从1924年正式建立,经过十余年的惨淡经营,最终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台。其失败命运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制约的结果,它折射出近代皖江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实际上并非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对皖江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关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之思考。  相似文献   

7.
8.
明朝皖江流域的招抚流亡、鼓励垦荒和承认对土地的所有权等政策促进耕地面积增长、提高土地垦殖率,使客民及小农猛增,户口益繁;明末清初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得皖江人口再次减少,清政府采取移民垦殖、鼓励垦荒、招佃经营的措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使皖江流域再现移民高潮.呈现出:土地开发早,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型作物引进,山地得到开发;大量圩田出现,农业技术水平提升;人口增长加剧了人民的生存竞争;人口增长恶化了明清皖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1))降水量的丰枯变化较大。其中,1965—1979年属丰、枯交错波动期,1980—1989年属于连续枯水期。从气象角度看,1965—1979年属于平水期,但从农业用水要求看,基本属于干旱;在经历了大部分年份干旱的15年之后,又遇到20世纪80年代整整10年的连续干旱。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干旱缺水不仅对人类生存、生产形成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文章梳理此阶段(1965—1989年)海河流域干旱缺水的成因,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总结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相关策略,旨在为实现流域内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交易及其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流域森林生态服务,在其受益范围广阔,交易主体众多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巨大的外生交易费用,一般应由政府出资来提供.但是,在受益群体明确,交易主体较少,界定产权容易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市场来交换,以减少内生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1.
西部干旱半干旱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具有共性特征和一般规律,扭转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局面,必须综合考量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除了工程技术手段之外,应当通过法律政策等制度手段规范、引导人们干扰生态环境的方式和手段,使干扰的强度和频度始终保持在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安徽皖江城市带是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皖江城市带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于2008—2013年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原始数据,结合皖江城市带实际,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巢湖区域为我国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经过历代的开发,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但宋代以前的开发,仅仅限于农业与土地的开发,从总体上来说这种开发仍不失适度范畴,开发对巢湖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提出,皖江区域应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皖江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金融水平、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六大类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金融相关指标构建皖江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得出金融支持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议从金融各个方面支持皖江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皖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先秦十首石鼓诗歌,与《诗经》同时代,真实地再现了汧渭流域的自然风物和生态环境。21世纪之初的汧渭流域的生态环境,因各种原因不断恶化,"四少一多"(水少、鱼少、树少、动物少、干旱多)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先秦十首石鼓诗歌中受到的启示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搞竭泽而渔;搞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促进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建立和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资金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流域开发中的区域外部性不仅影响流域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而且还影响流域中区域协调发展。因此,以西江流域开发为例,对流域开发中区域外部性的概念、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减少流域开发中区域外部性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经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增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需研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效果。通过构建双区域能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和比较了设置不同费率生态环境补偿费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征收合理费率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对区域GDP的短期影响较小,在长期范围内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并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建模型是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力工具,研究结果对我国制定资源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流域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稳定性和动态性、共性与差异性等对立统一特性,这些特性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和人文的,其成为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专门化产生的制度根基。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专门化目的在于通过司法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性和系统性,促进流域生态环境司法尺度一致性,提升流域生态环境司法质效。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专门化应当在守成基础上求发展,全面总结和吸收实践经验,针对其现实不足,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思维,以必要性为原则谨慎设置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专门机构,优化流域生态环境案件集中管辖制度,避免将其混同于“生态环境司法流域化”,实施“程序嵌合式”、有限的“多审合一”审理机制,将司法协作作为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专门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优化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专门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阐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具备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以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有效规避风险,获得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此带动安徽经济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