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型理论认为诗歌中的原型意象是塑造诗境的重要元素。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如原始意象、神话传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能够在文学作品中产生巨大的张力。在诗歌翻译中,这些意象处理的得失直接关系着诗歌翻译的质量。以《楚辞》原型意象的英译为例,通过抽样统计对比分析许渊冲和卓振英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对原型意象的处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许译以归化为主,卓译以异化为主,取得的翻译效果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璀璨的艺术宝库。不少唐诗已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然而人们对于唐诗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却仍有争议。意象是唐诗的精华 ,唐诗的翻译必须表达出唐诗特有的意象。意象的翻译应在综合理解全篇的基础上 ,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恰如其分地将它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多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论和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结合能够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发展。意象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美学信息的跨文化传播。唐诗意象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能够充分解释唐诗文化意象翻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书名英译的难题折射出了文化意象的可译性限度,但可译性限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从这个趋势来看,文化意象的翻译应尽量采取异化手段法,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文意象,如果“意”“象”不能两全,则取“象”而舍“意”,即保留源语中的意象符号,期待中西文化的融合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逐渐理解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毛泽东诗词英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行为.要传播毛泽东诗词文化的精髓就要对其文化意象进行有效传递.在合成空间理论框架下,通过“意”与“象”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在合成空间内的运演,文化意象得到构建.在英译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将原诗中的“意”与“象”的映射空间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的“象”进行还原,使文化意象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6.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内容、体裁丰富多样的唐诗,不仅仅表达诗人个体的情感、意绪和心境,更多地表达了经过千百年发展、积淀下来的中国诗人代代相承相继的共有的情感、意绪和心境。唐诗中月亮意象丰富而多彩多姿的意蕴,是深刻而高远的艺术创意和千古诗心的丰厚载体。月亮在诗歌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抒情、达意、释怀的一种文化符号、情感载体和心灵止泊的温馨港湾。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长期以来,人们对唐代审美文化的认识有笼统、片面的倾向,一提唐代,人们马上想到的便是盛唐的雄浑之音、壮丽气象,对雄浑刚健之壮美的崇尚及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而忽略了有唐一代崇尚阴柔的风尚。透过唐诗柳意象人们可以窥探到唐代士人对阴柔美的崇尚、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以及纤柔清瘦的女性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祀娱神歌谣基础上创作的诗篇,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既是《九歌》的诗魂所在,也是构成《九歌》浪漫诗风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后世诗歌创作的“集体无意识” ,充分彰显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对《九歌》的翻译应力求保留这些意象,以再现原诗之浪漫风格与诗意效果。对比分析许渊冲和卓振英的《九歌》译本可以发现,两位译者都以保留原诗的原型意象为主要策略,许译更注重 译文的可读性,卓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忠实度,两者都较完美地传达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0.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入手,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读性强,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着手,对比分析了杨完益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读性强,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中英文化分属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这是造成唐诗英译早期西方译者选材单一化和风格单一化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以辩证观看待高低语境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译作中保留唐诗多样化的风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唐诗英译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3.
翻译家许渊冲以达意传神为基本原则,其《楚辞》英译文体现了借形传神、形神兼备、舍形求神的特点。译者借用英诗的不同诗体在译文中实现形式与内容新的统一;在处理原文的对偶结构、排比句式、长短句时尽量体现出形美;转换、补偿或增删等方法的综合使用突出了译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情感表达内敛含蓄,意象丰富,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唐诗英译的难点之一。意象图式理论是目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同时也为唐诗英译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鉴赏和翻译唐诗,探索其意象的认知与图式建构,以便进一步验证意象图式理论对唐诗英译的指导力及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翻译家许渊冲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步骤中的充分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文化意象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英译《红楼梦》文本中俗语所含蕴文化意象的英译.霍克斯从特定翻译目的出发,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灵活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兼容并蓄,应对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象错位”现象,为汉语俗语英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性批评理路.  相似文献   

18.
长安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长安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地域文化所不可企及的。在这块土地上所演绎的无数次盛衰更替以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人。同时,长安作为帝都,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的题材;唐代诗人以长安为主题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长安文化所独有的本源性、悠久性、系统性和历史传承性。  相似文献   

19.
黄忠廉的“变译理论”是当代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代表。变译理论主张,变译是重在摄取原作内容,信息量集中,与原作信息核心相近,比全译更适合于科学文献。文章运用创新性思维,首先阐述了变译理论的学理根据以及变译理论作为文学翻译标准的理据,然后基于变译理论,以许渊冲之苏轼和陆游梅花词的翻译版本为例,分析和论证变译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和意境再现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意象的翻译是个棘手的问题,承载着一国文化特征,不能轻易为另一国人所了解,因而如何处理文化意象的翻译也就具有研究意义。本文以保罗·怀特(Paul White)所译《菜根谭》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举例说明文化意象的处理方法及其效果,并通过数量统计表明该方法的应用,证实此译本对文化意象的翻译存在文化缺失问题,并指出要确定文化意象翻译方法,可借助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语义成分分析方法,适当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