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林白一直不遗余力地叙述女性的隐秘经验,坚持解读女性的生存状态,她的作品彰显了女性生命的本能欲望。林白早期的小说是在女性隐秘的内心经验中寻找自我,她中期的小说开始探索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在第三阶段林白将女性放置在自由的生存状态中探讨女性的生命意识。林白的创作脉络验证了女性唯有处于自由无拘束的生存状态,最大程度地不受伦理和世俗的约束,才能够拥有自我本真的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E·M·福斯特一直被誉为著名小说家,其《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他最为清新乐观的一部小说,也一直被广泛地从多角度进行过研究。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视角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成长小说的特征在女主人公露丝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她在充满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寻求自我价值和精神自由的觉醒的过程,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其女性意识的基础是对二元对立的两性观的突破。她既透彻地揭开了女性在家族制度与父权文化压迫中的绝望经验,也戳穿了女性独立追寻生命自由的虚妄,以写实与象征的手法证实了她们无法拥有一间绝对属于“自己的房间”的现实;女性在痛苦阅历中或疯狂复仇,或沉淀经验历练生活智慧,使苦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神成长的资源,但最终却无法以胜利者的强悍姿态宣告自己的未来;她们对人生价值的最终确定是在两性建构的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经验话语中完成的,而这正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获得精神成长的体现。张爱玲是将“性别政治复杂化”与她的历史观、写作观达成统一,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女性主义政治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维多利亚与斯塔夫尼家》中,多丽丝·莱辛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塑造了黑人女孩维多利亚这个人物形象。维多利亚梦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拥有属于自己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作品彰显了作家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杨佩瑾 《老友》2012,(12):1-1
我之所以记住了何泽慧这个名字,不仅因为她是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著名物理学家,也不仅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夫人,更因为她说过,她从不看小说,理由是"小说都不实在,都是编的"。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有关房屋意象的描写具有重要的哲学意味。从性别角度上看,男性所建立和拥有的房屋对于女性而言意味着“牢笼”,而女性自己所建造和生活的房屋是女性自身向往自由的象征。房屋这一空间意象在不同性别领域中的意义转换,表征了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建构的过程,进而指出女性的独立不仅是物质上的独立,更体现在真正的灵魂自由。莫里森小说探讨了在奴隶和父权制度下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更为深层次的黑人女性的人生命运问题,反映出作家更为超越的女性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 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待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8.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角萨拉形象的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最著名的一部小说 ,也被称为后现代的元小说。书中作者描述了萨拉这位神秘的女性 ,她的身上体现出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她的出现颠覆并重构了传统的男性女性关系、主人仆人关系。同时 ,萨拉所表现出的对自由的渴望 ,以及为此做出的奋斗及结果 ,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相呼应。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中,"房间"意象具有明显的悖论性:它既可以是现实中监禁的牢笼,又可以是释放自我的自由之所。小说借助"房间"这样一个共通意象将三位处于不同时空的女性连接起来。她们对理想中"房间"的探求其实就是对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的追寻。面对悖论式的生存状况,无论是选择自杀、逃离还是享受当下,皆出于人们对生活无尽的信仰和热爱。同时这三种选择也表现出宏观上的进步性,反映出现代人在追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上对个人主体价值的强调,以及人们以乐观积极的姿态而实现的对当下社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被她那个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誉为"圣.西门主义的先锋"、"妇女解放的宗师"。她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当时女性写作的"次文学"现象,更为同时代以及后世自强不息的女性提供了精神力量。她早期的作品皆以妇女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为题材,从自己不幸的婚恋生活中汲取灵感,凭借天生的民主意识和对自由爱情的热切向往,写出了旧式婚姻对女性的束缚与伤害。尤为可贵的是,在为女性呼吁的同时,她仍不忘强调两性平等的相互性,关注男性在婚恋中的权利。她的这种博爱胸怀最终发展为一种平等思想,一种对全人类的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11.
2 0世纪 90年代是“飘”的年代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飘”的状态之中。女性知识分子们开始摆脱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话语的压抑 ,成为男权中心文化社会里独舞的陌路丽人。她们通过自己的创作 ,在精神上摆脱了物质社会的平淡与直白 ,从现实世界的烦恼和哀伤中隐退 ,开始了另一种生命。林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的小说注重自我情结 ,大胆地将那些长期隐藏在无名和混沌状态下的女性成长中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流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她“以血代墨” ,冲出主流叙述和男性叙述的覆盖和淹没 ,努力寻找女性自己的语言。她的小说虚实相间 ,在知识分子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中自由进退  相似文献   

12.
玛雅·安吉罗的<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是一部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小说,小说运用"成长小说"的视角透视了黑人女性成长的艰辛和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  相似文献   

13.
多丽丝·莱辛运用互文关系,对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进行了重塑与阐释,再现了伍尔夫所表现过的对女性精神与生存状态的关注。多丽丝.莱辛小说中所描绘的房间不仅指建筑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独立于男权中心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理性王国,是女性在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从"穿"衣到"写"衣,张爱玲与服饰的关系由身体滑移至文字,成为她本人生存体系和生命图景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散见于张爱玲创作中的服饰书写,表明其对衣服的迷恋已然超越了一般女性的物质装饰意义,这些文字既有个人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人类普遍的生存哲学。她的小说艺术又是其服饰理论的美学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服饰美学与小说美学"互相发明",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海外中国女性书写。这一方面体现了严歌苓对海外中国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另一方面她也以这些女性为视点,来返观和审视西方文化。严歌苓小说中的海外中国女性,艰难地生存于中西文化夹缝之中,处于"看"与"被看"的历史境地。她们在被动接受西方人救赎的同时不忘对其审视,在自立自强之中充满对自由的渴望。"救赎"与"自由"是严歌苓审视海外中国女性的两个基本视角。严歌苓颠覆了西方人自以为是的救赎神话,同时以自身的实际经验,探讨了海外中国女性追求自由的途径及其可能。  相似文献   

16.
黑氏是贾平凹小说中众多女性形象之一,她经历过两次婚姻,由于对爱情的渴求,最终与情人叛逃富裕但无爱的家庭,从一个传统女性成长为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现代女性。她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中国女性自觉意识发展的历程,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然还有她的双重性格促成。贾平凹对黑氏形象的肯定也蕴涵着他前期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在赫斯顿的众多作品中,<他们眼望上苍>是拥有读者最多的一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系统探讨该小说与成长体小说传统的关系,该小说对欧洲成长体小说传统即有继承也有超越.从成长体小说的角度解读<他们眼望上苍>,分析主人公珍妮的成长过程,她的成长故事是非高女性成长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角度再读沃莱·索因卡的小说《痴心与浊水》,可以看出,男权制度的压迫是造成女主人公们"他者"形象的重要原因,而女性以"自欺"的方式去解决面临的困境,只会固化"他者"形象。只有反抗才会使女性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19.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拉祜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屋吉屋卡“(简称“屋吉”)制度。这一制度历经时代沧桑,直到解放前夕还在部分拉祜族社会中保留着。其基本特点是按性别组成“屋吉屋卡”组织,即一个男祖先偕同自己的男性后代及兄弟的男性后代组成男性“屋吉”;一个女祖先偕同自己的女性后代及其姐妹的女性后代组成女性“屋吉”。各“屋吉”都有自己的头领,称为“屋唯高”。由本“屋吉”中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加拿大文坛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享誉世界文坛的女性作家。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艾丽斯·蒙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蒙罗小说的魅力在于她善于通过对“小说真实”的成功创造 ,通过她的小说 ,让读者透过实际、平凡、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的表象 ,感受生活的美与诗意 ,体会生活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蒙罗的著名短篇小说“爱的进步”,探讨、展现蒙罗小说的这一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