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的主流哲学仍然是体现"阶级"、"理性"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思想体系中所具有的某种"理想主义"特征蔓延于80年代的诸多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也是一种"伪理想主义"哲学。那么,80年代后期,以某种"非理性"为特征的存在主义生存哲学开始"突围",进入主流文学界,潜意识、本能、虚无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大相径庭的理论给学界以极大冲击,其迅速地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直接影响文学实践。在80年代政治环境暧昧不明的前提下,其如何能够成功"突围"进入以理性、理想为根本的主流文学界,应该说,80年代初的"现代派"文学论争在此过程中充当了"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外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1年年会,4月16日至19日在河南科技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识和成果。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维度,可以将这些共识和成果集中概括为比较研究意识、前提划界意识和面向现实意识等三重理论研究意识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自觉运用。这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3.
欲问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究竟还有没有现实性,最要紧的是要探讨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一些新发展、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产阶级"执行"了马克思的理论才导致的,所以这些新变化非但没有推倒反而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具有了理论说服力和客观现实性。从最近发生在西方世界的马克思再次"火"起来的例证中,我们不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正在西方世界"王者归来",而且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王者归来"的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灾难和危机的分析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理论与现实的需要,提出了"六个基本"的和"八大举措"的"三农"理论。与我们党以前的"三农"理论相比较具有产生的社会背景新、追求的目的新、体现的指导思想新、提出的观点新、制定的措施新等基本特征。十六大以来中共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理论探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党的"三农"理论发展到新阶段;论述了在工业化中期政府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胡风批评理论建立在"三根理论支柱"之上,汲取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理论资源,又受到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启示;同时,又是在与"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倾向的对立和斗争中形成的,建立在对左翼文学创作的切实感受与认识之上,是通过他的左翼文学批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申海龙 《南都学坛》2013,33(3):89-93
"灌输"教育理论具有内在的大众情结,这种情结不仅表现在其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话语体系的通俗性,而且反映在其思想内容的草根性和服务大众的纯洁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种大众情结是其固有的理论旨域和实践旨归,它来自于大众,植根于大众,依靠大众而传播,依赖大众而发扬,反映大众心理,回答大众问题,引领大众精神;它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人民大众日常话语体系之间保持了合理的现实张力,在破解灌输教育面临所谓"过时论"、"强制论"和"无为论"等实践难题层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国内学者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方面致力于从总体逻辑上研究"后马克思主义",大致概括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围、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性质;另一方面,重视对其代表人物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分析,凸现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 ,都是围绕“生产力”、“社会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人民利益”等根本内容展开 ,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成果 ,都研究和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两座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9,(6):83-90
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繁荣发展"党的建设"学科的关键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面对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斗争、建设年代的艰辛探索、改革年代的严峻挑战和新时代的崭新使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集中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共同主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进程,形成了一系列契合时代性要求的崭新观点。其中,毛泽东党建理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亟待继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共二大的意义,不亚于"一大"。"二大"召开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只能说处于传播阶段,还谈不上中国化。自"二大"始,中国共产党才有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政策与举措。尽管"二大"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但要求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未免有求全责备之嫌。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品格、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时人认识的局限性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大学生和全国青年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三点希望","四个统一"与"三点希望"一脉相承、内涵深刻、高屋建瓴。它们共同以邓小平教育的"三个面向"为其理论基础,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规律。"三点希望"同时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青年成长的时代要求。"四个统一"和"三点希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实践史.齐齐哈尔大学何强副教授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探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一书,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为切入点,着力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和阐述,尤其是在理论著作的通俗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探索,具有相当的学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当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3.
"左联"时期,中国进步文艺界执行的是国际路线,因而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追随苏联文艺界文论动向的整体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文艺界开始注意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论文献的译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论文献译介份额开始明显增加;高尔基的文论文献开始成为译介的重点,出现了"抢译高尔基"的现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开始成为另一译介引进的重点;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弗里契等人文论文献的译介逐渐边缘化。中国进步文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中的这一基本取向,使我国文论界较为迅速地输入了当时世界上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建构的最新成果,接通了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界的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4.
论“红色社团”与高校“青马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红色社团"作为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组织,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青马工程"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是推进高校"青马工程"的有效载体。以"红色社团"为依托,应该通过推选合适对象,提供日常培养平台,强化跟踪培养,夯实群众基础,营造文化氛围等策略配合和推动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与此同时,要从提高认识、精配良师、完善机制、加强交流等方面加强"红色社团"建设,切实保障高校"青马工程"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5.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发生在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即劳动过程;另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理论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存在着实践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历史性、价值性与科学性原则等多向度性的统一。按照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交往过程中,既要体现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个体特色。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继续诠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两大命题的提出孕育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一环及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齐泽克以其高超的理论"表演"才能,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展示了强大的理论效力。在他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消弭矛盾的"同一"的辩证法,而是保持着矛盾的分裂力量的"差异"的辩证法,正是这种差异的辩证法,构成了齐泽克理论思维的运作方式;在齐泽克的理论空间中,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居于中心地位,而他对拉康理论的阐释和运用又是以拉康的真实概念为中心的,拉康的真实及其相关概念(如"幻想"、"对象a"等),为齐泽克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术语和概念框架;根据拉康的"幻想"概念,齐泽克重塑了意识形态概念,并介入了当代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要解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其实质是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观建构问题。“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回答主体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和发展、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其实质是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观建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视角看,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两者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首要问题”范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五大",随着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渐趋全面、深刻和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突破,逐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革命理论,虽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些事实,但没有看到它的全部事实。因而,它们与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补充和全面修正,倒不如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盘抛弃和根本拒绝;与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距离的肯认,倒不如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巧妙的变相消解。这表明,它们不是什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只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混合物。弄清这一点,对正确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和当代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世界视野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