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化小说是为人生的艺术,它的重要目的是致力于发掘诗意的人生。这个创作原则的审美规定性,使得它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交流方式有别于情节小说和性格小说而呈现独特的艺术风貌。现就我国现当代一些典型诗化小说,分析一下它在审美形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小说创作动机和小说功能的新认识,对人的此生存在的形而上思考,对人的灵魂存在的追问,使得阿来小说充溢着对人生与艺术的存在之思,也使得阿来小说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独树一帜,带给读者别开生面的审美感觉。追根溯源,阿来小说的存在之思源于阿来深度思考文学和人生的思维倾向与职业习惯、藏传佛教的影响以及现代理性精神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3.
小说和绘画同属艺术范畴,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特征不仅仅是外部影响的问题,而且也是小说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内部存在的需要。现代小说的绘画性特征首先是通过语词描绘的可观性而获得的。另外,从审美共性、审美个性的层次分析,现代小说的绘画性特征也是其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必要性因素。现代小说因其绘画性特征的存在,其美学风格更加丰饶多姿。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小说艺苑,正呈现出群芳竞妍,千娇百媚的动人局面。许多成熟的艺求作品不仅在主题题材和艺术表现方面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而且在审美情致方面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学风采。《河魂》是一部反映农村经济改革生活的长篇小说。它虽是青年作家矫健创作的第一个长篇,却已经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这独特的审美特征,是由作家对  相似文献   

5.
陈彦长篇小说《喜剧》立足于贺氏父子两代人不同的艺术人生之路展开叙述,对消费时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命运以及个体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探寻。围绕两代人对喜剧艺术的不同体认,小说表达了对喜剧艺术本质的思考及对当代审美庸俗化现象的批判。小说中一系列悲喜交织的人物命运,展现了作家对艺术与人生的辩证思考以及人性复杂性的审视。在美学风格层面,《喜剧》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追求,细节的真实与对小人物的关注是其两个面向,对小人物人性光芒的书写既体现了传统戏剧精神对陈彦小说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彰显出作家对民族恒常价值的守护。  相似文献   

6.
对于长篇小说的篇幅,有将6万字视为“长篇”的,有将15万字视为“中篇”的;也有人认为,“字数和形式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条件”。而“长篇小说”是对小说文本篇幅的判断,只有在认可了小说的篇幅达到了长篇小说的标准之后,才能对小说进行审美的判断。至于多少字的小说才能称得上“长篇小说”,作者认为,10万字是一个比较适中的下限篇幅。  相似文献   

7.
李辉英在创作现代长篇小说时,分别以历史性、现实性、哲理性的方式建构了《万宝山》《松花江上》《雾都》三部小说,表现出多元的创作面向与审美品质。《万宝山》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在追求历史性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理想化虚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松花江上》再现了农村生活固有的复杂性,真实呈现了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错综交葛,以及艰难复杂的斗争形势。《雾都》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民转向市民,文本中的论述多于叙述,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经验,是一部理性化的哲理文本。小说表现的广度与深度,都为现代小说注入了别样的新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审美构成源自于文学经典审美构成的四个要素,即审美性、时代性、典范性和永恒性,以之审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性及艺术贡献将使我们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历史地位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许地山的早期小说因其浓郁的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而相对远离了当时的主流文学,但他能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关注人生终极意义,因而具有了超越性。同时他的小说因其人物形象塑造又显现出悲剧性与意志力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向善向美是他的人格建构,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不懈的艺术追求。这些共同构成了许地山早期小说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0.
综观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民俗内容始终贯穿在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与环境氛围之中。从民俗角度看,现代市井风情小说可说是特定社会领域的民俗以文学文献方式所作出的间接展示;从文学角度看,是具有"市井"民俗色彩的特定内容构成了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的题材特征,这也是现代市井风情小说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根源。不少作家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用心灵的感悟去体认市俗风土人情,开启市井风情的情感与艺术空间,从而指向社会、人生的不同层面,传递出作家自身的人生感悟与审美情趣。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武汉的花楼街,江南的水乡,南国的港湾,所有这一切都凸现出浓郁的市井民俗特色,充分体现了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的民俗学价值和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社会共生”为视阈,结合对白岩傈僳族村的实地考察,以其社会空间中的语言文字、服饰、建筑、宗教信仰等文化的多元互补为切入点,通过对白岩傈僳族在建构多元文化共生空间的历程中所总结出来的既“坚守”又“融通”的生存智慧分析,认为:白岩傈僳族建构的共生空间具有双重性,原因为“自觉”与“攀附”的文化碰撞,“文化自觉”造成“差异”,“文化攀附”促使文化得以“地方性”的重构,其演进的结果是将白岩僳僳族的生存空间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下的“共生格局”之中。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乡村人类学研究个案,白岩河聚落形成于湖广移民入川之后,具有隐蔽性和领域感的环境特征,其村落建筑具有南方民居以"院"为基本组合单位的形式特征,又不乏丰富多变的景观特色.所显现的文化的民间形态,应成为独特的资源而进入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3.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 ,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 ,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 ,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 ,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 ,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小说观念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长期伴随着历史著作的影子,小说被当作是“史之余事”。究其根源,主要是神话的历史化以及儒家正统观念的要求。以“信”、“实”,而不是以艺术真实要求小说创作,成为批评小说的一大标准。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小说创作开始脱离历史著作而成立。从此,人们对于小说的独立价值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小说评点的出现以及明代文人对话本的编辑、加工和拟话本的写作,标志着小说观念中对小说艺术肯定评价的确立和对小说性质认识的加深。金圣叹在建立中国古典小说美学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彭见明小说创作带有很强的哲理诗情,其中对生命的探讨、对乡土的眷恋、对东方韵味的尊崇尤为明显,这集中体现在《那山 那人 那狗》中。而其同名电影之所以广受赞誉,一方面与其优质的小说母体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更得益于改编的成功。电影继承并扩展了小说的哲理品性,从中表现了有关生命、行走、时间的寓言蕴涵,其彰显的诗意诉求和东方情趣,为其赢得了世界性声誉。电影改编的成功,同时也展示了诗意化小说走上荧屏的可能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经历了创作中心与刊刻中心由福建建阳等地向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书坊业对小说评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历中期以前是通俗小说评点的起步阶段,主要完成地在建阳,可称之为通俗小说评点的建阳时期。万历中后期以后,随着坊刻中心的转移,通俗小说评点有了新的发展,文人型评点大量出现,提高了小说评点的水准,而此时书坊主评点通俗小说的现象继续存在,但也有了新的特点。自从文人型评点出现以来,通俗小说评点中假托名士评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假托名人的评点不仅为通俗小说及其评点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声势支援,同时也有不少评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晚清民初小说娱乐功能的被忽视与归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启蒙思潮的鼓荡,促成文学与政治的联姻。新小说家期待视野的扭曲和启蒙行动的错觉,在改变小说的文类地位的同时,也相对忽视了小说的娱乐文化。民初小说家检讨晚清小说观念,批评与扬弃了小说观念的载道趋向。小说趋向娱乐文化的归栖,既是对小说娱乐母体的沿袭与发展,也是对晚清启蒙思潮的反叛与弥补,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正是在由家国关注到情感娱乐的转变中,实现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文学的标准是艺术感染力。《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在于它有意突出的情感因素是渗透弥漫于全书的本质特征 ,使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 ,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 ,标志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水准和创作性质。进而表明 :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 ,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9.
在以全面师法西方为主流的中国现代小说中,写意小说以其注重民族文学艺术传统、崇尚小说审美功能、追求个人化表达方式而显得独具一格。写意小说全面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念和创作方法,扩展了小说的领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在对“写意小说”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着重从结构、人物、意境、语言四个方面揭示了写意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质,并阐述了其艺术渊源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杰出的作品《金色笔记》,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格,而且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金色笔记》的叙述结构采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该小说描述了20世纪50年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和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展现主人公安娜的生活。《金色笔记》的叙述结构看似凌乱、支离破碎,实际上非常严谨,而这恰恰烘托了从分裂到整合这一主题。对该小说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来安排相互贯穿与映衬的故事情节。从分析主人公安娜创作的笔记入手,领略其独特的自我叙述模式,从而揭示从自我分裂到整合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