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国形象是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国度、另外一个民族的总体想象.在中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德国形象是极其正面的,体现了德国人的勤奋、守时、认真、严谨、富于工匠精神、勤俭节约、制度优越等等.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总体想象,一个民族在另外一个民族中的某个形象可以与真实情况相吻合,也可以存在较大偏差.异国形象的建构是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是对意识形态和大众心理的微妙操纵.  相似文献   

2.
德国人的守时、严谨是天下闻名的,已成为日尔曼民族的标签和胎记。然而对于他们近乎吝啬的节约还是头一遭领教。一般来讲,脸面上的事关乎第一印象,是最马虎不得的。可德国人偏偏连脸面上的事也会死抠硬省,不屑丢人现眼。形象窗口的破旧形象  相似文献   

3.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地域不同,生活环境差异,每个民族其先民对世间万物何以形成都有自己的解释。如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就有:汉族:女朗传黄土造人;侗族:葫芦或山洞孕育人;纳西族:蛋孵抱出人……不论哪个民族都有一个观念,即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由一个至高无尚的神在主宰,而对这神的解释却又干差万别。下面仅以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祖先对神的理解为例分析一下南北民族神话传说中“主神”之地位.《牡帕密帕》是技站族一部古老的创世史诗。全诗共分三部分:造天造地、造物造人、生活下去。前两部分用浓厚的浪漫主义表现手…  相似文献   

4.
《21世纪》2001,(12):52-53
德国是一个音乐国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不朽的音乐家;贝多芬,舒曼,巴藏,舒伯特等。 这种音乐的语言和氛围一直贯穿在德国人的生活中。时至今日,德国人仍坚持为他们的子女聘请私人音乐教师, 希望每个孩子至少掌握一种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吉他,长笛或小号等。音乐已经成为德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德国的音乐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5.
塞人是一支东起中国蒙古草原,西至欧亚大陆之间,来去悠忽、庞大而强悍的古代游牧民族。塞人以自己特有的整个民族结构和形式,从事着早期的历史交往。本文指出、这种历史交往使它扮演了双重的历史角色:它既是早期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侵袭者和劫掠者:又是这两个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早期东西方交通的开拓者。塞人的活动是古代世界历史交往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德国人装修质量追求完美 德国人在家庭装饰方面,没有意大利人的光彩华丽、法国人的浪漫风情、西班牙人的热情奔放,德国人的家居装饰装修如同其民族的个性一般,质朴、精细、严谨。 德国人一辈子勤奋工作,奔的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和到世界各地旅游。房子是一生的追求,既然房子这般重要,他们装饰起来肯定豪华、高档吗?并非如此。德国人在装饰装修上讲究自然、古朴.简洁,但在装修质量上追求的是完美,这与他们拥有高品位、高技术的装饰队伍有关。 厨房是德国人装修的重中之重 在居室装饰上,无论从造价上还是用材上,厨房所占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花鸟画最能体现丹青之美。但在宋代赵估统治时期,由于赵估的大力推动,北宋宫廷绘画形成了纤巧工致、典雅绮丽的新风貌。这一风貌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法度的严谨性;二是诗意的含蓄性;三是生活的真实性。这二三个特点在花鸟画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画史上称之为“宣和体”。赵佶“宣和体”作品及宣和画院花鸟画注重写生,体现格物致知精神,注重诗一般的画面意境,善于创造打动人心的情趣画面。  相似文献   

8.
肖滕 《成才与就业》2009,(13):76-77
面试时,如何在短短的几分钟里给面试官留下一个良好的影响,着装是很关键的一步。 日本管理学家齐藤竹之助认为:人与人初次交往,90%的印象来自于服装。我们中国也有一句古话: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些话可谓是面试时的至理名言。我们不要嘲笑当今社会“先敬罗衣后敬人”的社会风气,毕竟人人都喜欢和有品位、有修养的人交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有个学生是位复员军人,去面试外事警官的前夕来找我。小伙子长得高高大大,  相似文献   

9.
从宗藩关系的角度看去,越南汉诗不过两大倾向:即对于宗主国的离心或向心。表现离心倾向的作品,是争战、分裂和对抗的产物,是其民族独立意识的结果,以李常杰《南国山河》和邓容《感怀》为代表,作品尽管很少,却颇有分量和杀伤力。其抗元之诗则让人同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裘帕·拉希莉短篇小说为对象,研究其美学风格,认为其具有别样的优美。在文本中表现为:环境的静谧之美,叙事的含蓄之美,情感的节制之美。这一风格的形成,首先是其审美个性决定的:拉希莉沉静深思的性格、严谨的学术修养决定她的审美趣味近于内敛平和;印度民族性格、审美习惯和古典主义美学传统的间接影响使其审美趣味较为含蓄质朴、高雅柔和。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等人的创作也直接影响了她的美学风格,她在实践优美风格的途径上又迥异于契诃夫等人。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可通约性与民族传统积淀的不可通约性,构成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尽管在人类各民族走进世界历史的今天,依然如此。这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把某一个别民族的传统拿来,去说明另一民族的经济发展,不仅是方法的失误,也是历史的错位。本文以日本经济的现代腾飞为例,说明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在事实上没有成为它的根本动力和资源。日本近现代的崛起,主要是明治维新资本主义杠杆的作用。中国儒家文化在中日交往中,确实被日本汲取过,但这是在“菊花与刀”的固有传统模式过滤下的汲取  相似文献   

12.
迄19世纪末,美国印第安民族经历了一次没落的悲剧命运,人口锐减,文化沉沦,被称为“垮掉的民族”或”正在消失的民族”。通过对印白交往史的研究,可以总结出美国印第安悲剧的五个悖论:真实的印第安人本性与印第安人类型神话、民主与歧视、高尚动机与机会主义功利目的、原则与实践。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双重标准。这些悖论使美国历史沾染上了洗刷不去的污点。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1990年10月3日迅速地实现了统一,从当时的情况看,似乎完全是东欧剧变导致的结果。本文认为,东欧剧变只是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外部因素,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促成德国的统一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两个德国重新实现统一,应该看成是两国人民的民族情感的再度融合。民族情感是实现两个德国统一的重要内部因素,是推动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强大动力;即使没有东欧剧变,两个德国最终也会实现统一。而两德关系由彼此对立、封闭、隔绝状态到友好交往、合作以至两国的民族情感逐渐得以融合,完全得益于两德关系《基础条约》的签订。《基础条约》为改善两德关系和实现两德统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基础条约》促使的在两国人民共同的民族情感维系下的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合作以及要求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即使有东欧剧变这一外部条件,两个德国也不可能迅速地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4.
王绶青诗歌的艺术色彩丰富多样:一些表现重大题材和深刻主题的作品,或沉郁凝重,或气势磅礴;一些“生活牧歌”、“山水记游”之类的作品,则或玲珑剔透,或隽永含蓄,或明丽如画。王绶青是一个“苦吟诗人”,非常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其诗歌善于用比,善于艺术夸张。其叙事诗的创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现了严谨而崇高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民族向来以严谨的理性而著称于世,他们爱好音乐,擅长数学,富于哲理思辨。二战以后,德国人把新教伦理,理性思维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德国这个仅有35.7万平方公里,八千万人口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德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腾飞,民族性格和行为方式之所以  相似文献   

16.
人之特殊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性质,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停止生产和交往,以获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生活资料。但生产和交往却不是任意的,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就是社会制度体系,其中包括以主客体间关系为主的技术制度,以主体间关系为主的社会规范。技术制度和社会规范原本是用来保证效率和公平,但它一经形成,其意义就不再增加了。当社会规范体系不再为生产和交往提供一个不断拓展的意义空间时,社会转型也就到来了。社会转型实质上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矛盾为表现方式而为人之活动寻找新的意义空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闻易 《社区》2002,(5):63-63
挪威人好“较真”,且时间概念很强。不论是正式的社交活动,还是一般的人际交往,他们都能准时守约。拖拖拉拉,浪费别人时间的事极少发生。一次,一位挪威教授和我约好谈他去中国讲学的事情,约定的时间是上午10点,差2分不到10点,我接到他从汽车里打的手提电话,告诉我由于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堵车,  相似文献   

18.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以下简称七百弄),是由瑶、壮、汉三个民族组成的。这三个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各个民族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的民族是大多数人)除使用母语外,还在社会生活中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我们把这种个人或某个语言集团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情况叫作双语现象。 七百弄的双语现象十分复杂,分布很广。由于时间和人力所限,我们仅采用面谈访问和表格询问的方法对十四个单位的一千人次进行了重点调查。并且我们试图用社会语言学和社  相似文献   

19.
佚名 《社区》2011,(8):35-35
人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节约用水的氛围。德国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所以一定要节约使用。”对此,我只觉得惊奇,并没太往心里去。但有件事,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散漫想法,而对“抠门儿”的德国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20.
民族政治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正向变迁过程,主要表现为民族政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民族政治发展研究既有其深刻而严谨的理论逻辑,也有直接而充分的现实依据。民族政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的现代化是民族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建构民族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框架,加强对民族政治发展实践的研究,是推动该项研究深入发展、规范前行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