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罪莫大焉: 《史记·太史公自序》“堕先人之所言,罪莫大焉。”罪没有比这更大的。罚当其罪: 《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用功,罚不当罪,不样莫大焉。”《三国  相似文献   

2.
《辞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可以概括为一个“源”字——追溯辞的根源。新版《辞源》在选用例句时,对很多条目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少数条目,所引例句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例如“一日千里”第一义,选用的例句是《荀子·修身》的“夫骥一日而千里……”,但《庄子·秋水》中就已经说过“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了。又如“中正”一词第二义,选用的例句是《离骚》和《管子·五辅》中的。《管子》是后人伪托之作;而《易·乾文言》早就有“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的话,其中  相似文献   

3.
一、组织结构首先,先秦农村公社的组织构成是大小不一的。《谷梁传》庄公九年:“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论语·公冶长》载有“千室之邑”。邑,就是农村公社。十室、百室、千室,是举其成数而说的,具体考察还不止于此。《孟子·滕文公》:八家共井。一井八家就是一个最小的农村公社。《周礼·小司徒》:“九夫  相似文献   

4.
《非儒下》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俞樾云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是。)。按:虚,读为“倨”,声近义通。《荀子·大略》“仁非其里而虚之”,虚之,即居之。《广雅·释诂二》:“墟,凥(居)也。”《荀子·哀公》:“亡国之虚”,杨倞注:“虚,读为墟。”可证居、虚二字通。本篇“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又云“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居,并读为“倨”,居之通倨,亦犹虚之通墟,则知虚可通“倨”。又,危,读为“佹”或“恑”,诡异之意。《左传·僖公二八年》“且明德也”,杜注:“以起大义危疑之理。”陆德  相似文献   

5.
议与“义”相通假。《吕氏春秋·上农》:“重则少私义”,《盐铁论·本议》:“于其义未便也”,皆借“义”作“议”。《吕氏春秋·忠廉》:“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韩非子·显学》:“言无定术,行无常议”,《隋书·经籍志》:“述其议疏,讲于人  相似文献   

6.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诗·周南·夫睢》结尾的两句。历来注家,承袭了“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毛诗·序》)的传统见解,把这两句诗说成是表示“夫妻间感情和谐”。与之相应,注家们也都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关关睢鸠”是“雌雄和鸣”的传统解说。某些学者也曾敏锐地觉察,这种“感情和谐”说同《关睢》诗意并不合拍,从而提出“友乐,则预计初得时事也。”(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以这种想像中的美满婚姻说,来为“感情和谐说”修缺补漏。当今,学者们论起《关睢》,或者说,“君子”和“淑女”最后“结了婚”(高亨《诗经今注》);或者说,“君  相似文献   

7.
《诗经·卫风·氓》,弃妇之辞也。末章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即上文所言之“及尔偕老”,谓“总角之宴”时新婚夫妇白头相守之约誓也。“二三其德”之夫将此抛却脑后,弃旧迎新,故诗人述旧而为此刺心之论也。“旦旦,”曰”言其恳恻款诚”。准诸上下文义,郑说不误,然旦字向无“恳恻款诚”之义。释文曰:“旦,《说文》作悬。”《说文·心部》曰:“怛,也。从心,旦产。或从心,在旦下。《诗》曰:信誓悬悬。”悬为怛字别体,其义与诗辞之“旦旦”大不相类。今案“旦旦”应读作“沓沓”。上古沓读透母益…  相似文献   

8.
<正> 先秦时期,楚人极为重视服饰之美.其服装丰富多彩,美妙绝伦;“楚冠”素为世人所重,独具特色,被称为“南冠”.《国语·鲁语下》说:“楚公子甚美”.韦昭注:“美,谓服饰之盛也”.《战国策·秦策五》姚宏释楚服为“盛服”.《左传·成公九年》记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说:“南冠、楚冠”,二者异称同指.  相似文献   

9.
《列子·天瑞》说:“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这正是在秦汉时期十分通行的观念。《盐铁论·相刺》写道:“古者经井田,制廛里,丈夫治其田畴,女子治其麻杀,无旷地,无游人。”“无游人”被看作理想的社会状况,“游人”于是被看作无益于社会正常发展的闲散人口。《后汉书·酷吏传·樊晔》“凉州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也体现了这样的道德指导倾向。与“游子”相对应的“力子”,李贤注:“勤力之子。”《潜夫论·浮侈》中,可以看到王符对离开乡土四亩的所谓…  相似文献   

10.
“台”辨     
说到台,自汉代以来,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例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日台。”《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王逸注:“无木谓之台。”《尔雅·释宫》:“谓之台。”郭璞注:“积土四方。”《辞源》:“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198年第1版第118页)也说:“台均为土石堆积而成。”诸家说法侧重点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积土成台,高平无木。(唯姜亮夫先生作《楚辞通故》引《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选登视台以望”及杜…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以苗族先民为主体的楚人极为重视服饰之美,其服装丰富多彩,美妙绝伦,“楚冠”素为世人所重,独具特色,被称为“南冠”。《国语·鲁语下》说:“楚公子甚美”。韦昭注:“美,谓服饰之盛也”。《战国策·秦策五》姚宏释楚服为“盛服”。《左传·成公九年》记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说:“南冠,楚冠”。二者异称同指。同时,楚人服饰在形体制式上亦别具风格。据《战国策·秦策五》所载,在汉阳人  相似文献   

12.
一、“何……之有”的变式和略式(一)“何……之有”,是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它是“有何……”的倒装。其中“何……”是动词“有”的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何……”的,是复指代词;“何……”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何”是定语,“……”是中心语。如: ①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左传·昭公三年》)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③以乱平乱,何治之有?(《左传·宣公四年》) ④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  相似文献   

13.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未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态及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  相似文献   

14.
人体正常的眼,主视觉;耳,主听觉,各有功能。但历来的评说,如《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颜氏家训·勉学》:“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还有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总之,许多人认为眼的功能比耳的功能重要。这也许不是没有一点原因和道理的。然而,倘若就此而漠视耳的功能,那也未必妥当。其实,我们从前人所遣的如“耳闻目睹”、“耳濡目染”等成语上,也可知道眼耳的功能向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眼明耳  相似文献   

15.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教学都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英国思想家费兰西斯·培根也曾说道:诗歌使人巧慧。诗是用以抒情达志的文体。诚如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尧典》)诗余为词,词余为曲。就广义而论,诗也包括词曲。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我们伟大的祖先及其杰出的诗人们,在这神  相似文献   

16.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17.
刘彦和《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之解诂有极端化、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博徒”词义自《史记》之后发生细微之变化。应当根据《文心雕龙·辨骚》之文意以定“博徒”之具体涵义。此博徒亦当训英杰,但又不同于完全褒义之英杰,即非正途出身之英杰,实属历经曲折而终入正途之英杰。《文心雕龙·知音》之“博徒”用为贬义不可作为《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也必用为贬义之证据,二者应依语境不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陵(凌)欺侮辱 这组词在侵犯、欺侮对方义上,有相同之处。 《苍颉篇》:“陵,侵也。” 《字汇》:“侮,侵也。” 《吕氏春秋·不侵》:“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高诱注:“凌,侮。” 《左传·昭公元年》:“不侮矜寡。”杜预注:“陵也。” 《康熙字典》:“欺,陵也。” 《辞源》:“辱,侮辱。” 这些词还可以连用。 《新书·解县》:“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时。” 《荀子·乐论》:“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荀子·富国》:“是辱国也。”杨倞注:“辱国,言必见陵辱也。” 《诗·大雅·丞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孔颖达疏:“不欺侮于鳏寡孤独之人。”  相似文献   

19.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 “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相似文献   

20.
册二页七一。李处全《水调歌头·上马趣携酒》 :“上马趣携酒 ,送客古朱方。”注 :“朱方 :古称南方的朱雀方 ,为南方之神。《礼记·曲礼上》 :‘行 ,前朱雀而后玄武 ,左青龙而右白虎’即指南、北、东、西四方星宿的位置。”按 :误 ,此指江苏镇江 ,春秋吴地 ,齐庆封奔吴 ,吴与之朱方 ,今江苏丹徒县 ,吴朱方地。“好在中泠水 ,击楫奏伊凉。”注 :“中泠水 :指中流清泠泠的泉水。”按 :不确切 ,此指镇江中泠泉 ,一作中水 ,原在长江中 ,有东、西、中三泉 ,为水之宜茶者 ,有人以此为天下第一泉。册三页九七六孙吴会《摸鱼儿·八窗空》 :“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