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媒介:讯息还是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肯定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它过分强调了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压倒性影响,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媒介技术的塑造作用,从而陷入了强技术决定论的泥沼。同时,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片面地归结为媒介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文章试图以"权力"的概念为中心,建构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两个方面来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是近年来传播学研究的热点。"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传播学中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从媒介技术的发展入手探索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派"关于技术与文明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悲观的,另一种是乐观的。当代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失落,如何让技术与人文和谐共生是当代诸多学科都关注的话题,也正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主要命题。在技术发展理念与路向上,吉登斯超越现实主义的"乌托邦现实主义"态度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媒介性是媒介的根本属性,是一种“通过……而……”的动态指引结构,依据现象学方法分析媒介,会看到身体是媒介性的源初也是媒介性结构的本体,从而可以说是由身体出发,延伸出各式各样的媒介,使媒介以及技术得以演化。在当前的传播学研究中,媒介性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视角去反思传统观念中的媒介,并指引着我们认识媒介与身体的关系,从而在理解人的基础上去理解媒介,去发挥媒介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从媒介理论的角度,任何史料,都是一种媒介。这不仅表明它必须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中,并且具有自己的体制制度、运作方式和性质功能。这不仅规定了史料的记述方式、目的和存取方式,而且对史家的选用采纳也设置了边界。作为媒介的史料,就是历史的一种制作,寓含着其特性、时人与事件、与其他媒介的关系,具有自己的历史,同时又开拓出不同的历史"现实",创造出各自的"传媒性"感知。它们互相纠缠勾连,却不能用一个尺度规定它们的质量,从而消解其存在形式和运作方式。从媒介的视角出发,一方面可以改变以往只是以内容为据的史料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树形"的历史书写惯习中转移到"根茎"型思维模式,更多地关注不同史料媒介关于历史的不同拓展、生长和并置。  相似文献   

5.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肯定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它过分强调了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压倒性影响,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媒介技术的塑造作用,从而陷入了强技术决定论的泥沼。同时,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片面地归结为媒介对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特别是对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涵。文章试图以“权力”的概念为中心,建构一种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权力的媒介和媒介的权力两个方面来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要从青少年抓起"掩盖了我国大多数成人没有媒介意识、还不会利用媒介的现实,也偏离了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潜含着的是一种成人文化的强权,也掩饰了成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落后于媒介社会的发展的窘境。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在成人媒介素养培养和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方面予以并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本世纪初北美Media Ecology引入之后,中国传播学界引发的一场"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环境学"之间的论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梳理、语义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论争的缘起、发展以及两派学人各自的主张、论争的焦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经过近十年的沉淀和思考,当下对于Media Ecology在中国的发展与思考,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论文对于两派的关注,不仅注意到两派之间的差异,还注意两派研究的同一与涵容之处。希图为学界对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环境学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是继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第三大传播学派。该学派各理论家聚焦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对媒介技术发展的态度却差异甚大。第一代理论家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主要揭示媒介技术本身的特点规律和带来的社会影响,以悬置主体的科学主义态度给学界呈现被传播学界忽视或遮蔽的问题。第二代理论家以波斯曼为代表,对媒介技术发展深感恐惧和无助,站在文化批判的立场上,面对媒介技术对现代文明与秩序的颠覆与破坏深感忧虑和悲观。第三代代表理论家莱文森则对媒介技术发展给人类信息传播、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构建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而欢欣雀跃,呈现出一种极强的乐观主义态度。北美媒介环境学派针对媒介技术的态度转向,既是特定理论家的媒介技术态度观构建的个体呈现,同时也彰显了该学派对媒介技术认知的历史与逻辑,展开了该学派的丰富性和立体面相。  相似文献   

9.
将新闻业的发展置于文明史的过程中去思考,会发现其危机的本质在于现代性的生产机制与后现代的媒介和用户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新闻业的公共性与媒介使用的私人化之间的矛盾,公共理性与个体欲望之间的矛盾。它既是一种实践危机,更是一种认识论和知识型的危机。延森提出的"元媒介"概念,提供了从新的认识论视角分析网络媒介、解决危机的路径。本质上,元媒介并不是一种媒介形态,而是一种技术范式,遵循的是"数据库逻辑"。元技术和元数据是元媒介的两个分析要素。从"元"视角出发,可将分析回溯到研究对象上一层级的逻辑规则,改进新闻媒体的技术可供性,包括结构补偿性、基于多元网络形态下的社交可供性和元数据可采集性。  相似文献   

10.
晚近十年,欧陆传播与文化研究陆续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从而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式变更。这种变革体现及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首先,"媒介化转向"带来的是欧陆传播研究学界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次,这一研究范式转移的核心要点在于重新认识媒介;再次,媒介化研究作为一种传播研究的新范式必须被置于"比较的视野"中,从而与其同时期理论的对话与勾连;最后,媒介化研究可以为当代中国的传播研究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启示和课题,为国内传播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