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基本词的性质关于基本词的性质,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有明白的指示,他说:“语言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其中也括成为它的核心的全部根词。基本词汇比语言的词汇窄小得多,可是它的生命却长久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长期中生存着,并且为构成新词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15页)我们从这段话里,可以认定基本词具有下列的三种性质:第一种是它的全民性。因为基本词是全民族语词汇中的主要东西,所以是全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工具。用声音发声来表达的是说话,用文字来表达的是写作,也就是文章。自从有竹帛作简,孔子提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以来,文章的使用价值就更明确了。但历代文章家对文章一道,见解却各有不同,有的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相似文献   

3.
宁皖平 《学术论坛》2003,(5):109-112
中国古代有语法学,古代训诂学家在随文释义和许多论著中都有丰富的语法内容的阐述。在《公羊传》《梁传》注释中已出现了语法研究的萌芽。语法学产生于两汉注释书,到西晋时,《左传》杜预注对语法的分析、研究已相当成熟。总之,中国古代训诂学家语法研究的成就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训诂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向着现代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表现于论著如林,还主要表现于其内容更趋科学,方法有所更新,术语逐渐明确.但是,训诂学终究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传统的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其研究对象比语言科学的其它学科都更为复杂,目前还很难说它的理论建设已经基本完善.在《试论训诂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内质的终结》一文中,王宁先生指出:“建立一门科学史,不但应当依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向后来人客观地介绍各阶段的主要作者和著作,而且还应站在科学理论的高度,对作者和著作进行科学的评价,衡量它的得失,品评它们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和在科学史上的地位.”①训诂方法科学化的问题,是训诂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研究、编制辞书,古代训治学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丰富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当科学的成功经验。简单地概括,可以叫做“两大资料”(训沽专著和训释资料)和“两大经验”(说文系著作的经验和雅学系著作的经验)。我们现代编写字书辞书,尤其是历史性字书辞书,应当汲取这份文化遗产。因此,《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把“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继承前人的成果”,“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等,写在自己的“前言”中,作为最高目标。现在,拿了这种标准来检查这两部辞书,基本达到了它预期的目标。但是,从严要求,仍不无遗憾,还有一些好的传统没有继承下来。我们以这两部工具书对“放”字的解释为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同源字典》所蕴涵的训诂学思想;并以此为据,就“训诂”“训诂学”概念、训诂学的性质、训诂学的最终目标等三个问题,针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1.“训诂”和“训诂学”是两个不容混淆的不同概念;2.训诂学属于语言学,没有所谓“综合”的性质。3.训诂学的最终目标是写出一部汉语词汇史。  相似文献   

7.
《楚辞集注》在对注释篇目的选择上,体现了朱熹注释《楚辞》的几点原则:一是重视精神和情感内涵及其流露的自然性;二是强调义理的深切阐发及其“有补于世”的价值呈现;三是重视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与楚辞的切近。这种取舍原则,是朱熹理学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融合与矛盾在注释活动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8.
<楚辞集注>在对注释篇目的选择上,体现了朱熹注释<楚辞>的几点原则:一是重视精神和情感内涵及其流露的自然性;二是强调义理的深切阐发及其"有补于世"的价值呈现;三是重视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与楚辞的切近.这种取舍原则,是朱熹理学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融合与矛盾在注释活动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9.
10.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分析中,不能缺少怀疑论层面的研究,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黑格尔如何规避独断论的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他如何构造起辩证法的线索。从怀疑态度到怀疑论,从追问探究到存疑悬置,怀疑论的内在特征本身就显现出了一种“均势攻击”的核心原则。而黑格尔也正是基于对他那个时代再次兴起的后康德怀疑论的批判,对真正的理性哲学的需求,在其《怀疑论》一文中首次对新旧怀疑论的优劣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看到了古代怀疑论在对抗独断论、反对有限性上的巨大优势。而借助这种他所认为的真正的怀疑论,黑格尔获得了一种“完备”原则,从而走向了辩证法。在黑格尔这里,怀疑论与辩证法无疑具有深度的内在关联,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而且这两方面蕴含着一种单向的不对称,究其根本在于二者既联系又区别的否定模式上:单纯的否定与规定的否定。而“自我完成着的怀疑论”则是黑格尔更进一步对怀疑论的彻底化尝试,是怀疑论的辩证法版本,从而让他在最大程度上将怀疑论与辩证法整合起来。因此,为了能使黑格尔辩证法的构成要件清晰起来,并进一步深入辩证法的内在机制,对怀疑论和辩证法之间关系的考察就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卞仁海 《兰州学刊》2005,(4):294-296
李善训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征引的注释方式.李善<文选>注第一次将征引式注释应用于大规模的集部注释,为后世的诗文注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本文以<文选>李善注为核心材料,就李善训诂的特色、方式、适用范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古今文字在语音、词义、语法等方面差别很大,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出版界出版了不少古代散文、韵文注释本。这是很好的事。为了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年们懂得一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历史,在中学增加了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并作了较详的注释。在大学文科,也加强了《古代汉语》的教学;除进行古汉语通论教学外,还着重了古代文选教学,以巩固通论所学知识,并加以具体运用,这确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办法。 但在当前的注释中,有一种只注流不释  相似文献   

13.
王萍  张涛 《天府新论》1998,(1):96-96,F003
人们往往以为训治学是基础性传统学科,相当古老和成熟。但实际上,中国的训治学过去一直处于一种粗疏、落后的前科学状态,未能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无法适应当今科教事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使训治学真正摆脱发展滞后的困境,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改造,冯浩菲教授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间目的研究成果,最近推出了《中国训估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从而构筑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训治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我感到本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本书对训估学的名称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  相似文献   

14.
论传统训诂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传统训诂学的现代化李亚明20世纪,训诂学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解释语言的学科,受到来自内部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双重震宕,并呈相对衰微的景象。究其根源,外部方面,是中西文化与文明的激烈冲突,中国固有的人文体系受到西方新学的冲击和排斥;内部方面,则是传统训诂学...  相似文献   

15.
论传统训诂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传统的训诂学在二十世纪受到来自内部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双重震宕,并呈相对衰微景象,面临现代化的严峻挑战、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完善系统而规范的学科体系;发掘训诂的实用价值和训诂中的主体价值;运用多层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从它的萌芽状态算起,少说也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了。那末,训诂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在其绵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作出了哪些贡献,这都是应该讨论的问题。弄清楚了这些向题,我们便可以进而研究今后训诂的发展方向。下面就个人浅见作一简述。一什么是训诂学?我个人认为,首先当明白“学”字的涵义。“学”字相当于西文字尾的logy,是有系统条贯,可以因简驭繁,并明其理法规律的意思。因此附“学”于“训诂”之后成为专名,与单言‘训诂”涵义并不相同。但是,训诂学毕竟是从训诂发展而来的,有  相似文献   

17.
杜道流 《学术界》2005,(2):134-139
本文就邓声国<〈中国训诂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白兆麟先生在<实事求是乃学术第一要义--评〈中国训诂学〉>一文中对冯浩菲先生的<中国训诂学>一书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邓声国的商榷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弄清学科体系和著作体系之间的不同,二是没有抓住白文的要点,弄明白白文的真意.因而邓文的商榷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8.
白纯洁 《云梦学刊》2002,23(3):109-110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什么关系 ?中学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掌握训诂学知识 ?从弄清词语的正确含义 ,选择正确的注释 ,订正注释之误以及形训、因声求义等几个方面对训诂学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题作例释和探讨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到经典诠释,自然会想到传统的训诂学.文字、音韵、训诂是我国经学时代的主要治学工具,依附于经学而又支撑着经学,构成了古典知识系统的重要基础.训诂以释义为主,兼及音形,有所谓义训、声训和形训的分法;但就解释语义而言,通其义则为训诂之本.通顺文意必然涉及语言的扩张性和文本的诠释性,这就和西方的诠释学,特别是其古典形态的释义学发生了比较的联想.训诂可以说即是一种诠释,但训诂学并非即是诠释学;训诂和诠释有关联,但训诂学不一定必为诠释学.  相似文献   

20.
杨华 《云梦学刊》2016,(4):115-118
《左传》一书极富文章技巧与经验价值。仅从起结来看,就生出许多法门,有总起法、有直起法、有突起法,随处写来随处作结,起、结变化无方,出人意表,而又结构完固,余韵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