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笔者在分析费孝通"微型社会学"理论渊源、费孝通本人学术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费孝通的学术成果结合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过程,探讨了作为"微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的典型调查,指出"微型社会学"是以社会学与人类学在历史范畴上的一次成功实践,这种实践为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的研究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费孝通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教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3期上发表学术专论。该刊编者在"编后语"中指出,费孝通先生在本刊发表的这篇论述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的论文尤其值得注意。他对授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费孝通与利奇两位著名人类学家的争论入手,展示了费孝通教授对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整体性的社区研究法的运用、认知过程及反思,认为费孝通教授的学术思想与利奇学术思想的分歧所体现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学家对社会文化人类学学科认知和定位的差异.本文认为费孝通教授对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本土性应用、探索及其反省,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读《花篮瑶社会组织》,深入分析费孝通先生早年进行学术研究的动向,指出《花篮瑶社会组织》首次挖掘披露了金秀大瑶山花篮瑶的人口情况及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状况;第一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了金秀大瑶山族团及族团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第一次尝试并成功运用“微型社会学”调查研究剖析花篮瑶社会,从而分析《花篮瑶社会组织》的研究成果为后人所提供的积极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先生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不仅仅包括费孝通先生一生研究所得的累累学术成果,也包括其治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学术品质.这些学术品质呈现为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本土化的研究路径、行行重行行的研究方法以及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一种另类的功能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不仅把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的情境下进一步补充和推进了它,从而使得一种与“二战”之后在欧美国家中流行的结构功能主义非常不同的功能主义学术传统在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保存、延续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婧(简称王):包老师,请问您是如何进入环境社会学领域的? 包智明(简称包):这要从我到北京大学工作说起。1988年我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现在叫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工作。社会学研究所是费孝通先生创办的,我在那里做的也都是费先生的课题。那时候我才20出头,我一直想做我的家乡———一个农业化的蒙古族地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人们熟悉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人类学家。是他首先将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纳入到中国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并给予了教育与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区等人类学研究主题同样的重视程度。费孝通先生倡导的人类学精神和他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对于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有着实际的意义。当我们把他的“文化自觉”理念引入到“教育自觉”中时,我们开始尝试对本土教育的反思,并在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中,探索一条既不“复旧”又不“他化”的革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村落微型社区的研究来透视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生活的本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费孝通先生根据长期的村落调查研究,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一文中对这种微型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反思.由此出发,建立一种包容时间、空间、文化分层互动的三维研究模式,将微型社区研究与宏观历史相结合,在"国家-社会"关系视野中探究民族村寨文化的变迁与建构,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  相似文献   

10.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60年前,马林诺夫斯基预示《江村经济》将促使社会人类学研究从异文化迈向本土文化,从“野蛮社会”迈向“文明社会”,因而将成为社会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里程碑。自马氏发表这一见解之后,海外人类学界对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派一直存在争议。首先,Freedman对于“微型社会学”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接着,Leach进一步对中国人类学的本土观和社区论提出责难。60年后,重读马林诺夫斯基的《江村经济·序言》,作者总结了一生为突破微观社区研究的制约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如对“类型”和“模式”的探讨,对不同级序社会时空单位同时并重的方法的阐述,以及对大一小传统关系的思考等,通过对自身理论的重新评估与反思,作者力图阐明自己对社会学人类学本上研究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国际人类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其意义经常被学术界研究和关注。关于《江村经济》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跨过“文野之别”、开创“社会学中国学派”以及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等,但很少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研究其意义。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看,《江村经济》记述的有关中国农民生活的知识是鲜活的、翔实的,应当属于“自然知识”,而不是“规范知识”。《江村经济》提出的解决中国农民贫困、饥饿问题的办法发展现代性的乡土工业,建立在费孝通实地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于社会变迁起着渐进延续、平衡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是中华民族关系过程的概括;2.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相结合,发展了功能派文化理论;3.提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如何形成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建立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4.社区研究理论,以类型比较法为例。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先生修炼学问的“内功”,在新中国民族研究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关注现实问题,致力于少数民族的发展研究,发现、提出多元一体格局、文化自觉、文化资源三大创新理论。费孝通是特殊的历史机遇造就出来的一位大学者,“社会科学的应用与中国现代化”是他平生学术研究的主题;实践以了解中国和推动中国进步为目的的中国式应用人类学,是他的一生追求。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个不断适应的“文化自觉”的过程。费孝通的“工作性”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所谓“纯学术”未必是学者的真经,人类学、民族学的前程“贵在应用”。  相似文献   

14.
简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展示我们在中国教育研究应该被理解为各个学科就教育这个主题进行对话的学术场域。  相似文献   

15.
江村研究是费孝通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剖麻雀法和回访研究法这两种重要的社区研究方法贯穿于费孝通的江村研究的始终。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这两种社区研究方法探讨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在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结合费孝通的江村研究的相关文本,详细地分析这两种科学而实用的社区研究方法,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其理论目标是把不同社会和文化加以分类,从而确立人类进化的阶段和过程。从19世纪后期开始,文化人类学中便产生了文化多元论的思想,并出现许多流派。研究、比较这些流派的理论与思想,有助于全面、透彻地理解和认识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虽然是近年来才形成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但其思想在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中却源远流长。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概念的内涵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影《阿凡达》通过叙述未来后现代人类与外星原著民的对抗,表达出对人类现代文明异化的忧虑和对文化平等共存的美好希冀。该片中,大量人类学知识得到了完整和完美的呈现。文章运用人类学知识和理念,从文化相对主义、人类群体意识和泛灵信仰三个人类学研究视角,探寻影片《阿凡达》所隐含的深刻意义,从中引发对文化异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我国南方“杉木文化带”内各族林农历史上盛行“十八杉”民俗的文化源流入手,应用民俗学、历史学、森林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等的学术观点,剖析了“十八杉”民俗的生态文化内涵,阐释了“十八杉”民俗的生态文化底蕴,寻溯了“十八杉”民俗传承的生态文化轨迹,进而提出“十八杉”民俗在生态文化视域下的重构与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