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恩成 《山西统计》2001,(1):8-8,17
本文在确定资本外逃内涵的基础上 ,对我国资本外逃的形成原因、途径和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科学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防止资本外逃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邬红华 《统计与决策》2007,(21):134-136
本文通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本外逃定义的界定及其主要测度方法进行了综述,试图用适合于我国的测度方法,用21年样本期进行测度,从而得出中国资本外逃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资本外逃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我国铸币税、财政赤字与资本外逃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沿着一国政府通过征收铸币税弥补财政赤字,产生通货膨胀进而引发资本外逃这一机制,搜集并计算了我国相关变量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具体阐述了我国资本外逃现象和财政赤字、铸币税之间的关系,基本证实了资本外逃和财政赤字、铸币税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目前比较流行的间接测算法,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采用修正后的间接测算法来测算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不但总量巨大,而且其增幅在不同年份存在差异,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我国存在着资本的大量外逃与外资的大量流入并存的现象;我国资本外逃在未来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规模上,并对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强烈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资本每年外逃一百亿美元近年资本外逃出现化公为私、转移资产的苗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资本外逃的形势是严峻的。国内外的研究估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的资金外流约800亿至1000亿美元,减去政府批准的对外投资150亿美元左右,...  相似文献   

6.
信息波     
▲中国加入世贸意义深远。①加速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促进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一②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最有效的途径,③加八世贸组织后,我国可取得稳定的多边的优惠待遇。④加入世贸组织可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取得双边贸易谈判的主动权。⑤加入世贸组织可享受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为外贸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摘自《之江晨州)▲“入世”后七类人才走俏。①教师:我国将有大批人进入教育岗位,教师地位将大为提高。①律师:熟悉国际法则的律师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通晓国内外法律的人才也将受青珠③外语人才:贸…  相似文献   

7.
国际游资流入效应及其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红坤 《统计研究》2005,22(11):43-5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预期升值等原因,导致国际游资成规模流入。国际游资冲击实质上是一种来自一国经济体系之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冲击。这种不确定性外部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冲击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些冲击呢?一、国际游资流入现状概述目前认为国际游资涌入我国的一个比较明显迹象是,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首次转负为正。按照国际经验分析,这意味着境外资金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资本外逃的数额,从而使得净误差与遗漏差额出现在贷方。根据国际游资流入规模和资金投向特点可以划分为以下…  相似文献   

8.
未观测经济与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观测经济与税收流失等概念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容易造成混淆。通过对未观测经济与税收流失、地下金融、住户无酬工作、资本外逃、易货交易、穿梭贸易等易混概念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辨析,澄清了未观测经济概念方面的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9.
解读国际收支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顺差,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但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首次出现在了贷方,金额为77.94亿美元(见下表),这一现象在2003年得到了延续。这种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人认为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出现在贷方说明我国资本外逃问题得到了控制,也有一些人认为,这部分差额代表了未被记录的流入我国的国际“热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这一变化呢?众所周知,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会计学的复式记账法,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编制的。但是在编制…  相似文献   

10.
国际资本逃避理论及对我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心丹  钟伟 《统计研究》1998,15(6):36-40
一、国际资本逃避的定义和测算模型资本逃避(CapitalFlight)也称为资本转移、资本外逃等,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反映其金融体系潜在危机程度的重要指标。世界银行的克莱森(Claessen)在1993年的一份研究表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东亚...  相似文献   

11.
第一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研究 陶 冶 许 龙  4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的线性回归方法 周松青  6中国资本外逃的成因及对策 王恩成  8构建集约型微观经济主体的条件、思路与对策 王红婵 罗华志  9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发达的原因分析 王志勇 贾淑娟  11“据不完全统计”勿滥用 王 敏  12“三五”统计普法工作访谈录 《山西统计》编辑部采编组  13绿化吕梁大地 构建黄土产业 李海洲  14二次规划法在山西农作物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庞新生  16完善破产制度 推进国企改革 乔稀玲  18新形势下的企业统计工作 苏忠义…  相似文献   

12.
王振全  黄彤华  谢安 《统计研究》2006,23(11):24-29
一、引言理论界关于资本控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支持派认为基于以下原因发展中国家应实行资本管制[1]:(1)有助于克服短期资本流动剧烈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危机或汇率波动;(2)保证国内储蓄用于国内投资,防止外国拥有国内生产要素;(3)维护当局对本国金融活动、金融收入和金融财富的课税能力;(4)防止资本流动对经济稳定和结构改革方案产生不利影响。反对派关于资本控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概括为[2]:(1)使国内投资者失去了国外投资的机会;(2)影响工业结构;(3)造成经济扭曲;(4)造成资源禀赋迁移,或资本外逃。近30年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本形成核算的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旅游资本形成的概念、分类及相关范畴,并提出了旅游资本形成的核算原则和我国旅游资本形成总额的核算方法,同时建议尽快健全我国旅游核算体系,对旅游业进行全面核算。  相似文献   

14.
会计和统计是我国经济信息生产的两大领域,许多统计信息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而形成的,企业会计信息是统计的基础资料.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是统计数据水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多年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也经历了我国多次的会计制度变革,对有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有过深刻的思考,深感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军 《统计与决策》2007,(10):119-121
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演进为跨国公司进行基于其核心能力的企业重构创造了市场范围和便利条件,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也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本文在对国际分工演进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与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外汇市场的三个交易层次即客户与外汇银行间的零售市场交易、外汇银行与外汇银行间的批发市场交易以及中央银行与外汇银行间的干预性交易出发 ,对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提出了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风险控制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四个要素.文章通过对信息化创新活动在核心能力形成路径上的微观激励机理的经验性分析,揭示了信息化创新对核心能力形成的微观传导效应机制,为我国商业银行大幅度地提高信息化创新效率、加强核心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一时之间,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国外汇储备进行了新一轮的研究和分析,有学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一种反常的高度或规模,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应该维持在一个高位或规模上,有利于我们脆弱的金融系统抵御国际游资和热钱的冲击。本文主要着重分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通过对其形成原因和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理论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浅析行政性垄断的形成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苡 《山西统计》2002,(11):3-4
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行政性垄断已受到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行政性垄断形成原因的分析,进而阐述行政性垄断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与危害,旨在说明反腐败必先反行政性垄断。破除行政性垄断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高校出版产业进入、退出壁垒进行实证量化分析,剖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形成原因,从而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出版产业壁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