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理论界及实务界对“不认为是犯罪”与“不以犯罪论处”存在不同的认识,产生了一些争论。在共同危害行为中,不存在一部分人的行为是犯罪,而另一部分人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的现象。为贯彻刑法理论的统一与各个时期刑事政策的需要,要在立法和司法中正确规定和运用上述两个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中国哲学围绕言意关系问题,曾经进行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当时哲学上的阵势是势不两立,而文学理论家并不简单地是此非彼。现在许多人对“言不尽意论”完全否定,对“言尽意论”完全肯定,而又有人认为“言不尽意论”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基础。看来,如何评价这一场“言意之辨”,及它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想谈一些个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曾在“海防议”后的数年间执意拒绝向外国购买铁甲舰,致使清朝外海水师的形成被推迟了数年,这几年中,李鸿章与沈葆桢之间进行了要不要购买铁甲舰的海防政策大争论,这是继众所周知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要不要筹办“塞防”的争论之后,洋务派内部的又一国防政策大争论。本文将根据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材料,特别是未付诸刊刻的沈葆桢的文书材料,对晚清外海水师的形成和北洋购买铁甲舰的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时期影响力的变化,以及最终的历史命运。文章还就改良与革命、“问题与主义”之争进行了不同于传统的评论,认为它们的分歧是属于统一战线内部的争论,而不是当时思想战线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5.
“形式逻辑中必须有充足理由律”的论据充足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形式逻辑中究竟需不需要有一条“充足理由律”作为基本规律之一,这个问题自莱布尼兹提出“充足理由原则”以来在国外逻辑界曾引起过长期的争论。然而在国内,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充足理由律”一直都是被当作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写入各种逻辑著作或内部教科书中。本文试图针对有关的四种主要解释和论点谈些不同的看法。为了使讨论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和出发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形式逻辑作为一门专门科学的对象和范围。目前绝大多数逻辑工作者都承认:形式逻辑(普通逻辑)是以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或者还可以包括一些逻辑方法)。这就是说,形式逻辑只研究概念、判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的五行说与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行”与“气”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源远而流长的概念。本文仅就它们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和融合作一些探讨。一“五行”的观念可能起源很早,在《尚书·甘誓》中就有:“有扈氏威海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明确标明“五行”为水、火、木、金、土字样的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关于《洪范》产生的年代,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引起很大的争论,近年仍有学者认为它还是  相似文献   

7.
“灌输”论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外面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它不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这一著名论断是人们所熟知的。 近几年,围绕“灌输论”问题,理论界产生了一些争论。争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究竟是谁最早提出了“灌输论”。 起初,有的论著认为,是考茨基在社会主义史上首次提出这一论断。①1901年10月16日,考茨基在《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纲领的修正》一文中说,现代的社会主义学说是从资产阶  相似文献   

8.
<正>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进行过一场人治与法治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究竟是作为统治者个人的“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统治阶级制定的“法”起决定性作用;究竟是“人”大于“法”,还是“法”大于“人”。在这个问题上,法家一般主张“法治”,而儒家则主张“人治”。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汇佛、道两家的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说的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指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际,即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东西文化问题的一次最为重要的争论。东西文化问题,就是关于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异同、长短与取舍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瞿秋白在当时曾经这样指出:“礼教之邦的中国遇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便彻底的动摇,万里长城早已失去威权,闭关自守也就不可能了。……然而中国的士大夫却始终不服这口气,还尽着嚷东方的精神文明,要想和西方的物质文明相对抗。这一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显然有极大的价值。”“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晚清以来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的发展。晚清时代,关于东西文化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具体的主张。改良主义者容闳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提出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思想。之后,洋务派张之洞在其所著《劝学篇》中,更明确地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亦即所谓“旧学以持身,新学以应世”,“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要求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接纳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亦曾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口号,并做过一些“西学”的介绍工作。但是在晚清时代,新旧派的主张距离并不太远,无论洋务派或维新派的各种主张,都是在尊重“中学”的前提下兼采“西学”,表面上似乎是中西文化的调和,实质上主要是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只有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由《新青年》派指出中西两种文化的根本对立,没有折衷与附会的余地。他们竖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竭力宣扬西洋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坚决反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维护“东方精神文明”的封建顽固形派成了显明的对立。但是,在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关于东西文化问题上的对立和争论,其性质、内容和作用是有区别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争论”思想,得到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工作者的一致拥护并已经成为我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领导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对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存在着抽象化、普遍化、绝对化的理解,认为“不争论”就是什么问题都不能争论,以至于涉及到政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外源型的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理性精神是在外力推动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鸦片战争前国人非理性的妄自尊大到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技艺的仿效,从戊戌维新时期的“西政之善本之于科学”的认识,到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先进分子“科学救国”的呼唤,再到“五四”时期科学精神的阐扬,展现出了中国人理性精神觉醒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2.
体现布什外交思想和大战略的“布什主义”不仅在美国国内外政界引起相当大的争议,而且在美国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核心就是,布什主义究竟是美国外交思想的一场革命,还是美国外交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美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展开了相当激烈的争论,显现了“布什主义”所具有的重要的社会和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建设走向问题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3 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围绕“中国本位”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实际上也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有益尝试。经过激烈的争论交锋 ,双方都吸收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融和趋同。并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 ,即用“现代化”(亦称近代化 )这个新概念逐步取代了“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这些偏狭的概念 ,而且都认为 ,中国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些同志主张我国文艺走现代派的道路。他们认为:“人类艺术目前早已进入到第四个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故中国文艺走现代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其理由是,现代化必然产生现代派,“几亿人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决定了中国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主义文学。”这可是关系到我国文艺的性质、方向和前途的大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我也想就“现代化与现代派”这个问题谈点看法,算是参加讨论。经济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主张我国文艺走现代派道路的同志,看来是很重视经济对文艺的决定作用的。他们认为,现代派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西方社会物质生活给予现代派文学艺术的兴发以决定性的影响”。“现代艺术的出现,是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具体说来,也就是“高度发展的四维空间的现代化”的产物。把经济  相似文献   

15.
股份制作为企业改革的一种形式,已为中央所肯定,人们一般不再争论股份制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当前,争论的焦点是企业应该不应该拥有自己的股份问题。一些同志从企业股的产生、性质、作用以及与西方股份制的对比中,提出了种种质疑,不赞成建立企业股。笔者认为,否定了企业股的存在,就否定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的可能性。企业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是搞活企业不可缺少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股份制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我是有一点虚名的,但把我说成是“著名经济学家”,我不敢认同。如果说我是“著名经济学教师”,就比较合适一些。我创造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在经济学教学方面确实有一些体会。前几年在我们国家经济学界有过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的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经济学家张曙光,另一个是历史学家秦晖。争论的主要是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问题。秦晖教授对国企改制的实际变化和相应的理论或者论证很不以为然。与这个争论掺和在一起的还有《读书》杂志的变化。《读书》杂志在沈昌文先生主事的时候达到可读性的高峰,很多人后来都回顾说那时候的《读书…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国內革命战争时期所谓“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包括复古主义的“尊孔读经”运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运动”和“全盘西化”论等,是文化思想战线上的一股反动逆流,其性质完全不同于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的大争论。它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体系內部的混战,为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文化思想战线上,它们同属于一个阵营;真正与之对立的是马克思主义阵营。随着国际上法西斯主义的猖獗,国民党反动派从各个方面强化其法西斯的血腥统治。尤其是“九一八”以后,各地抗日反蒋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工农红军和民主革命浪潮蓬勃发展,蒋介石集团更加紧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文化思想领域內,国民党反动派自上而下的倡导复古运动,宣传法西斯主义;潜藏在各个角落的“遗老遗  相似文献   

18.
唐斌 《晋阳学刊》2009,(1):116-119
效率与公平问题的争论在人类发展史上由来已久,在不同时期争论的焦点和得出的结论各有侧重,其中既有二者对立的“效率公平悖论说”,也有“效率公平协调论”和“效率公平二元说”。各个时期有关效率公平问题研究的聚焦与价值偏向的差异,反映出国家政策导向与公众期待的转变,而利用期刊数据对其进行分析,能够较为直观的揭示出相关学术研究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环境之下所体现出的主要特征及其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每当人们论及近代新疆问题,自然就忆起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清朝统治者内部发生的一场所谓“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关于这场争论的性质,过去一般认为,海塞防之争是李鸿章和左宗棠所各自代表的湘淮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近些年来,许多论者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海塞防之争的实质是要不要新疆的问题,是一场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的斗争。我们认为,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来看,对“塞防”论应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但能否以此论定这场争论的实质就是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之争,则似可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对胡适与李大钊等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存在一些简单化的观点,其实争论双方都从学理的角度和社会实践的可行性上相互得到了不少启迪。透过这一论争,考察胡适本人的思想以及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分析胡适“再造文明”的思想,对于我国今天的文化现代化建设有其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