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冯友兰师(1895-1990)字芝生.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他的故居座落在唐河之畔的高台上.沃土千里,一望无际,清澈的唐河蜿蜒而逝.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师(1895-1990)字芝生。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他的故居座落在唐河之畔的高台上。沃土千里,一望无际,清澈的唐河蜿蜒而逝。旖旎的风光,中原的水土抚育着他,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1911年他进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班。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1919年获公费留学,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哲学。毕业后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至开封中州大学(现名河南大学)任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1928年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芝生师来清华任教授。翌年,成立哲学系,任该系主任。1931年,任文学院长兼哲…  相似文献   

3.
一代哲人冯友兰先生在走完了人生九十五年的漫长历程之后与世长辞了,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件重大损失。.早在中学时期,我就开始读冯先生的著作。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曾就读于清华哲学系,做过冯先生的研究生。后来虽由于某种原因,改行做工业部门的科研工作去了,但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仍然对我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爆发了震惊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为应付时局,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被迫南迁,先在湖南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日军再度进犯,联合大学不得不西迁云南,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在战火  相似文献   

5.
“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冯友兰潘德荣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生于河南唐河祁仪镇一书香之家。其父冯台异是清朝戊戌(1898)科的进士,曾任湖北崇阳县知县。1915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开始系统学习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6.
1962年冬,冯友兰先生参加了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孔于学术思想讨论会之后,紧接着又参加了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会议期间,冯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即他在济南会议期间,对孔于思想唱的是“高调”,而在长沙会议上对王船山思想则唱的是“低调”。这种“高调”“低调”之论,既反映了冯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一种反潮流精神,又反映了他对船山思想的独特见解。本文拟对其独特见解,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1949年,我听冯先生(友兰师)讲授《中国哲学史》。此时,芝生师从美国宾州讲学归国不久,新中国已诞生。一边听课,一边课外阅读《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心中萌发出一个疑窦:中国的古典哲学是否从此终结?中国古典哲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谈科学与民主一代哲学宗师冯友兰先生已去逝三年了。过去我对他的学术思想了解甚少。近日,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东方文化》创刊号,在头条位置发表了他的一篇遗文,题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简短、明晰而新意迭出。现摘其要者如下:科学的精神就是信...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进行比较后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是把矛盾斗争放在第一位;而中国古典哲学则是把矛盾统一放在第一位。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人类社会未来所要走的道路,将会是"仇必和而解",而不会"仇必仇到底"的。本文就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并且揭示出冯先生的矛盾观对于更好地理解与构建"和谐社会"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小和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有些简略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于三十年代之初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六年间又撰写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意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当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至抗战胜利的时期。所谓“贞元”意谓“贞”下起“元”即旧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始,意谓抗战建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冯先生在几本书的序言中表示了他的用意。他说:“贞元者,纪时也。当我国家族复兴之际,所谓贞下起元之时也。”(《新世训·自序》,又说:“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新原人·  相似文献   

12.
晓平同志: 六月十三日来信收到。 你所提的问题很好。我的那篇文章的提法,确实有问题。 “某种事物”和“所以为某种事物者”的意义并不相等。其间的关系,是一个名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一个名,有外延,必有内涵;有内涵不必有外延。所以,可以从其有外延推知其有内涵。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详载《新原道》第十章和《新知言》第六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实践、思想、贡献三方面论述教育家冯友兰.认为冯友兰始终在传播和维护"五四"以来由蔡元培所倡导的"学术至上"、"为学术而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传统.认为除培养一代又一代哲学与哲学史专家学者以外,冯友兰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倡导并促成在全国独树一帜的清华学派.认为清华学派的特征是中西贯通,古今融汇,兼取京派与海派之长,做到宏观与微观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释古"与创新,既合理解释传统文化,又努力创造新的文化.认为清华文科的这一共同的学术风格是在文学院时期才真正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刘海年,法学家,河南唐河人,1936年4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6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任继愈冯友兰先生是哲学史家,又是哲学家,他以哲学家的观点治哲学史,故能独具特色。这里只讲一个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的使命。(一)冯友兰学术活动的时代,在二十世纪。中国人是怀着屈辱走进二十世纪的。1900年,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16.
论冯友兰先生后半生坎坷的哲学道路申正冯友兰先生75年哲学生涯,大体可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两条不同的哲学道路。前半生是一条道路,后半生是另一条道路。冯先生后半生哲学道路,可以说是在解放后的歌舞升平盛世度过的,外界看来,似乎稳定而平静,其实则不然,比起冯...  相似文献   

17.
简论冯友兰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建宁 《学术论坛》2001,1(6):30-33
对文化哲学的阐述,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冯友兰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他肩负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历史使命,从别共殊的思维方式出发,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8.
论冯友兰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认为,世界的存在,有“真际”与“实际”的区别.“实际”是对实存事物的概括与抽象,“真际”是指事物本然的样子,即事物所以然之理.艺术有它“本然的样子”,有它的理存在.任何艺术作品只能做到基本上合乎艺术之理,而不能全合.艺术之理只是理论上认可的“有”而在实际上不存在,因而可说是“无”.美与红一样,也有它的理存在,事物合乎“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贞元之际所著书”@田然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的文化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明 《中州学刊》2005,1(4):135-140
冯友兰从"类"即共相的视角看待中西文化的异同,主张由"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转型为"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文化.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也注意到文化的民族特点,强调"新性"与"旧情"的会通,进一步弘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文化精神.他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说法是可以讨论的,但他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正确的,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