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就业虽受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求职费用过高、得不到必要的资助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其自身就业能力不强、求职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宁夏大学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为例,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同时必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必须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就业期望值、信息与理性三者的关系,指出就业期望值可以自发调节,就业期望值过高会导致一定的就业效率损失,但不会降低就业规模,因而与就业难无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问题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扩招后“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众化”就业理念 ,对自我期望值过高 ,使得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分析了大学生的择业误区 ,强调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实现合理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难"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综合素质与能力偏低,择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对职业的了解,普遍存在择业困惑;就业压力过大,择业心理失衡;求职能力偏低,择业成功率不高。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就业竞争力;科学定位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克服就业心态偏差,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增强求职能力,提高择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的原因,也和大学生本人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密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还存在脱离现实、期望值过高、忽视社会需要的问题,在求职意向方面存在就业起始薪酬预期偏高、就业方向过于集中等问题.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加强全程性和个性化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新形势下,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制约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教育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等。笔者作为教育学专业出身,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一些亲历体验,提出了政府应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学校应采用分层培养模式、学生应合理调整职业规划等相应措施,以期帮助教育学本科生走出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关注高校贫困生就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贫困生就业难除了受就业大环境影响外,还有个人素质不全面、就业期望值偏差、就业指导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构建贫困生就业工作体系必须给予心理辅导、提高就业竞争力、创造和谐就业环境、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提供更多就业平台等。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根据现实原因适时地和创造性地提出了高等学校科学的设置专业,抓好顶岗实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是学院层面解决就业难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官方权威数据分别对"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及问题进行总结,得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大中专院校不注重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期望值高等。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城乡统一、资源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有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一系列变革,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转向了"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女大学就业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这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更好地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指出了“就业难”在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就业难”的概念,分析了“就业难”在政策与制度上、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的问题上以及学生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上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针对资源型城市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结合阜新市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等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不匹配的普适性障碍,分析了由自身性别原因带来的个性障碍,提出了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心理预期、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带薪实习机制、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代,在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然改变。就业选择更加务实、薪金期望更加理性、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同时有着较为现实的期望和诉求。高校、社会、政府应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意愿,掌握他们的现实诉求,因势利导,相互协作,改革教育模式,完善就业服务,广开就业渠道,健全政策与保障机制,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4.
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就业焦虑为因变量,人力资本和就业期望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概念模型。利用统计分析抽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分别测评自我效能感对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的影响,得出自我效能感对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有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对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之间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大学生就业期望高时,自我效能感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就业期望较低时自我效能感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程度。另外,就业期望对就业焦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人力资本每个维度对于大学生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3个层次,通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考察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发现扩招后3个层次的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现有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显现出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比例失衡,各层次教育定位不清,层次结构间衔接性差,从而也对就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误导了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并会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通过教育反思,发现精英教育情结,对专科层次教育认识不清;盲目攀比心理,贪大求全从而导致了层次结构失衡。为此,准确定位,保持各层次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调整各层次比例,增加高职人才的招生数量和比例;加强各层次间的课程衔接,做到层层相衔接且不重复,从而调整层次结构,真正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对就业预期影响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粤、鄂两地的问卷调研数据,并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了疫情认知程度对就业预期的影响。研究发现,疫情认知程度、身体健康及经济形势对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身体健康及经济形势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进一步发现,积极的就业规划、工作搜寻次数对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所在地风险对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建议极力恢复经济,加强对劳动者的心理疏导与就业指导,消除地域就业歧视,多渠道扩宽招聘渠道,以促进疫情期间劳动者的正常就业。  相似文献   

17.
文章构建了影响创业意愿的指标体系,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实证分析,重点考察了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家庭收入过低或过高的家庭子女创业意愿较低,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家庭子女创业意愿较高。该结论说明,在促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创业意愿较高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扶持,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利用1999-2010年数据,以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为工具,对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作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十余年来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不协调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偏大,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存在大量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相反,具有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三产业有吸纳就业的能力但就业不足。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新疆工业增长乏力、科技投入不均衡是影响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最大冲击和挑战,不在商品和资本市场,而在劳务市场。原有的就业体系会逐渐打破,就业方式、就业范围及劳动力流动速度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在激活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同时,为扩大劳务输出提供机遇;经济全球化促使发达国家放松劳动壁垒。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知识技术含量有普遍拉上的趋势。必须最大限度地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科教兴劳,保证可供劳动力的质量,满足内外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湛江地区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显现。通过对湛江地区农民非农就业的机遇及就业困境的详细分析,探索适合农业人口非农就业的方法措施,从而建立以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流动人口为主体,培训机构、培训市场和就业市场相协调的就业促进型培训机制,提高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加大就业培训的投资力度,搞好劳动力培训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