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凡宝 《职业》2017,(13):46-47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各院校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有些院校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而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主要就是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要尽快转变只重技能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中.本文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炜 《职业》2016,(30):46-47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对于技能人才来说,其是否有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职业价值取向.技工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技工类人才的基地,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为国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工人才来推进经济发展及转型升级.同时,工匠精神也是技工学校学生个人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此,当前技工学校应当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本文主要探讨了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措施,希望对广大技工学校教师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3.
焦旭伟 《职业》2016,(29):50-52
工匠精神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培养工匠精神责无旁贷.但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单方使然,需要多方配合.教师集体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教育概念,对于构建多方配合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教师集体的要义出发,探讨了技工院校基于教师集体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李佳嘉 《职业》2017,(22):44-45
随着《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节目的热播,"工匠精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事实上,"工匠精神"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古代,"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必须具有的重要的核心素质.而现在,"工匠精神"已成为高职学生角色转变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不言而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定不能缺少"工匠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宋波 《职业》2016,(32)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技工院校的教师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者,要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模范,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品牌技能人才.本文对教师应如何发挥工匠精神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孙伟 《职业》2020,(13):25-27
技工院校学生应当积极践行并弘扬工匠精神。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意义,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所需因素。在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与实践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等方面融入工匠精神,切实将工匠精神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希望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报效国家。  相似文献   

7.
刘金兰 《职业》2017,(13):37-39
当中国经济正大踏步向前发展时,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这个概念,它的出现,在中国各行各业引发了不同的反响,许多行业的职业精神都定格在了"工匠精神"上了,尤其是靠技术发展的各个行业,纷纷拿起"工匠精神"这把尺子,衡量每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其工作水准.作为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也不例外,纷纷开始探讨在学校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探讨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应该用哪些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到位意识、极致意识和坚守意识入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用行动践行"工匠精神",这样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定会少走弯路,也一定会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赵蕊 《职业》2016,(27):61-63
"中国制造2025"需要更多"大国工匠".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要构筑技能人才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概括了目前我国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介绍了其办学历程、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经验.  相似文献   

9.
王京红 《职业》2023,(8):54-57
本文分析了目前在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现状与不足,阐述了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学生培养为典型案例,提出了关于在技能人才培养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袁贺丽 《职业》2018,(5):70-70
技工院校承担着为本地区及国家培养企业一线技能人才的任务。随着“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的实施,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去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技工院校作为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需要一大批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高超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11.
李永建 《职业》2017,(1):46-47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学生管理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工匠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这类人才首先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高尚的道德品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技工学校教育即为中等职业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在多年的摸索和努力下已不断形成具有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教育教法,但与之对应的学生管理却一直处在摸索当中.一直以来,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各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素质、管理者能力、管理手段、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等都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韩德敏 《职业》2016,(31):47-49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今天,企业渴求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工人员,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专门为企业培养技工的技工院校就要结合企业的用人需要,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课程体系中渗透基本职业素养的教育与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特点,阐述了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制造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日益迫切.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每年都会曝出"万金难求高级技工"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达一千万人,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针对这种现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工匠精神几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人社部印发了《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华技能大奖"年年评选,"技工荒"持续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主力的技工院校,责无旁贷,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技工院校教师,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更需要不断钻研新技术,掌握新的技能,为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孙学武 《职业》2017,(12):19-20
21世纪的当下,培养大国工匠、弘扬金牌工匠精神已成为技工院校的时代使命."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工业2.0标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呼声,既是国家对蓝领人才培养现实要求,也是有着丰富办学历史的技工院校不懈追求的目标.怎样将工匠精神与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为院校培养出更优秀的毕业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金牌工人,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我们必须梳理和践行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汽车人采取的措施是: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开展以赛促教,加快大赛成果转化步伐,将工匠精神与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联系起来,开辟出有技工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铁皮石斛的炮制教学为例,创新技工院校实训教学,发挥"学校、基地、企业"各自优势,实行三位一体教学,做到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并轨.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杨蕊 《职业》2017,(11)
技工院校韩语教学培养的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本专业实用技能,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新型人才.然而,受社会发展和经济变革影响,技工院校韩语专业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就技校韩语教学如何融入"职业教育"特色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杨金焱 《职业》2014,(2):16-16
目前,一些技工院校的教育与其本来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片面强调了"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没有把立德树人作为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技工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定位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重技能而轻素质培养,忽视了技工教育的性质。重视技能的培养本没错,问题是技工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一些技工院校自身定位不准,单纯强调技能培养,技能教学缺乏文化内涵,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二是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全国两会将"工匠精神"重点提出,高职院校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培养新时代的工匠型人才,使优秀技能型学生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社会有地位,大力弘扬培育精益求精的新时期工匠能手.2017年2月,辽政办[2017]32号文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跟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着力培养以辽宁大工匠为代表的专业工匠人才.基于上述,"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潘子超 《职业》2017,(27):12-13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一夜之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词,社会各行各业都开始倡导工匠精神.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技工院校,更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典范.可是,部分技工院校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存在庸俗化、浅表化的问题,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止步于功利性的价值指标.对此,江苏省南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院长王建军认为:"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不在于学校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课堂上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学校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使学生既能够在技能训练中涵养匠心,同时又能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磨砺技艺,达到专业技能、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统一.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出新时代的中国工匠."  相似文献   

20.
叶孝嫣 《职业》2014,(17):134-135
技工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表现,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应当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精神。本文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在课堂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